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的健康概念是指一个人除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整个社会呈多变多元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而要达到这些目标,与人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 、思维工具,是人类 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参加社会工作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和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2.
亲社会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学会和谐共处、学会关心帮助是做一个身心健康的、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所必备的素质。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作用的,亲社会行为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小平 《广西教育》2014,(9):127-127
心理健康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的状态,二是保持个人的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身”,这种要求比起过去提出学生要做到“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更有主动性,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一、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既是我国传统教育最朴素、最核心的思想,又为适应目前和今后,特别是为周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融入了新的内容。“学会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呢?一是要做有志气的人。志气是指一个人追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古人语“志不强者警不达”,一个人如果有志气,就会刻苦学习奋发有为;一个民族如果有志气,就会百折不挠…  相似文献   

5.
陈灵娜 《天津教育》2008,(11):49-49
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适应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适应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一个自然人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变化,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适应、合作与竞争;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学生.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以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成多发趋势,其已成为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学教师在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时,要培养乐观向上精神,转变思想观念,学会与学生平等相处;勇于直面现实,学会与同事沟通;培养兴趣爱好,学会调节情绪;同时,管理部门要实行科学化管理,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检查制度.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里所说的特殊主要是指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有着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这也就形成大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特征。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德智体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和重视以心理素质为重点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势必给21世纪高校的素质教育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关注。广义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全康健的体魄,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以及高尚的道德。心理健康作为广义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在学校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到底如何培养下一代,如何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而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对事所持有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效果。登门效应作为心理效应之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登门效应的内涵分析所谓登门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也就是一个人在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之后,如果加以适当劝说引导可能会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个效应来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与他的助手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即指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人文精神培养可以为学生的一生提供四个支柱: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赋人文精神培养于英语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11.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所作出的适合生存的反应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应局限于单纯地传授文化知识,还必须要加强劳动者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标准是这样定义的:“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表现的状态,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的状态。”精神和社会适应同属于心理健康范筹。笔者经过几年来对学生跟踪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在学习、情绪、适应等方面较为严重。以下就这几方面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对采取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体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层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已认识到心理健康是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能否有效适应社会的标志,也是个体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会交往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此外应采用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严尚学 《德育信息》2002,(2):75-75,70
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优秀学生(创造性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具有完美人格的优秀学生应该是志向远大,学习优秀,体魄健康,全面发展,特长明显,心理健康和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  相似文献   

16.
谢培松 《湖南教育》2002,(10):19-1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健康受到了人们普遍关注和日益重视。所谓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且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人们无法观测到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所以,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标准。陈永胜先生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我们认为,这些标准是比较全面的,也是切合实际的。这十条标…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整个素质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向学校和教师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而健全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社会的良才。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自身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经过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残酷性的批评,逼迫着资本主义的改良以及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人性、人权、人道、人本的反思,使得今日社会成为历史上最重视人文关怀的社会。从本世纪前半期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数、理。化,到七十年代要求“学会生存”,八十年代要求“学会交往”,九十年代要求“学会关怀”(指人对自然和自身的终极关怀),学校教育已不再是纯粹灌输知识的场所,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在学校教育的系统内部,班主任是最利于…  相似文献   

19.
一、从简单“德育化”向“德育和心理辅导相结合”转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依据心理学及其相关科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成果 ,为了使学生达到智能发育正常、人际关系调适、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同一、具有统一协调的行为 ,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等目标 ,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它的目标是让人们学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自我 ,而不是以社会道德标准作为心理是否健康的诊断标准。心理健康教育在重视社会化的同时 ,更强调人的主体性。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思想品德。它要求个…  相似文献   

20.
<正>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而健康是指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正常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认识。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