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乡土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学校因其自身的乡土属性,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便利,乡村学校可以通过提升教师乡土意识、开发校本课程、创设乡土环境以及构建德育共同体等途径,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发挥乡土文化教育功能,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满怀信心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对青年学生能够成长为时代新人有足够的信心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是课程思政应遵循的人才成长规律;有思政课教师参加的集体教研能有效解决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内容时遇到的难题;教师用心对待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的关键;课后与学生富有真情的交流能巩固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相似文献   

3.
《台阶》之所以能入选教材,就在于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的血脉,具有一定的标本价值.但是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往往被读者以及教者忽视.而语文教师要承担引导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使命,必须关注这部作品的空白处.关注的目的 ,不仅在于文化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辨,在思辨中传承,立足于创作当时以及新时代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渗透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建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价值体现,是学校的灵魂所依,是办学的宗旨所在,是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层次的重要手段.依托植物的自然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态、物质等方面的无私贡献,通过植物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以全新的视角传递给学生生态的、审...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9,(5):88-9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结合,强调成人与成才密不可分,其思想实质正是"立德树人"。中国古代冠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道德教育功能,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化表征形态。挖掘中国古代冠帽及冠礼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准确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教化方式,对于进一步传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文明的全面建设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客观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探寻其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在新课改取得阶段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及发展趋势,对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起点是敬重大学教育,理解并认同大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中心是领悟学术与教学的双重逻辑,爱学生,追求知识与真理,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师发展模式,使教学、研究相得益彰;归宿是获得大学教师职业生活的趣味,明晰自我人生目标,保持创造性的教师生活,合理关爱自我,努力达成享受教育、享受学术、享受人生的统一,在大学教师生涯中积极成就自我,让自己活出完整而健全的德性。  相似文献   

8.
慧学课堂是学校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过程中的课堂表达。慧学课堂立足立德树人,聚焦深度学习,关注核心素养。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从确定学习内容、设计高阶活动、重构学习关系、实施有效测评等方面来实践,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高品质的深度学习,进而实现每一位学生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文章首先基于"课程思政"视角审视课堂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然后依据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对现有课堂的价值、理念、时空、技术、情境、交互、展示、反思等要素进行了构建,形成具有育人功能的学习环境,为在课堂学习环境中彰显课程育人价值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开放大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全课程育人是开放大学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开放大学应规避当前存在的对开放教育模式下育人方面的认识误区,构建全课程育人体系以提升开放大学立德树人质量,注重在理念维度上坚持德育与才育并举,在课程维度上坚持知识与价值并举,在技术维度上坚持支持与服务并举,在制度维度上坚持评价与机制并举。  相似文献   

11.
12.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确立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体系。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需要,提出以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人作为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阐释培养自信豪迈中国人的内在结构,认为精神上有魂、实践上有能、文化上有根是其理性追求,并从个体身心发展的审美化、理智化、道德化三个阶段探讨如何通过培育家国情怀、增进家国认同、深化家国责任来实现这一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若梅 《江苏教育》2023,(52):23-26
教师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阵地。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途径。高校应发挥党建优势,突出党支部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功能,探索教师党支部党建与课程思政的互动融合,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长效育人机制建设,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立德树人的角度阐述学校课程德育的建设路径,试想从课程德育的方向性把握、课程德育的整体性构建、课程德育的校本化实施、课程德育的多样化评价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以上述几个方面来分析,有助于深化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的落实,同时也能为学科育人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仁为本"的中国传统"大学"教育理念,强调人才培养的"身心如一""成己达人""天人合一",培养目标为"内圣外王"。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对"以仁为本"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立德"即树立崇高的理想人格,"树人"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为新时代中国大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16.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战略、新举措,充分体现我国思政工作正在加强教育的内隐性、渗透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显性学科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效能。基于隐性教育理论,探讨隐性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揭示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规律,构建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和实施模式,对新时代高校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19.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明确给课程树魂,要研究和探索如何给课程树魂。给课程树魂就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努力探索育人为本、学生中心、知行合一的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但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意愿不强;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活力不足;以及由于课程思政间接内隐的特点,难于有效评价等现实困境。对此,本研究提出主要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思政能力;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思政总目标及各主要章节的思政目标;利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创设“全息”的思政教学场景,提升课堂活力;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以成效为导向明确思政评价指标,最终探索课程思政融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