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代赵国第六任国君,于公元前325年继位,名赵雍。他于公元前307年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由此国力骤增,成为战国时代以至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对抗的强权。“胡服骑射”对于赵国军事强盛和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赵武灵王不愧为战国时代杰出的改革家、军事家。他勇于改革,敢于借鉴他民族长处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奋发。其英名因此而得以流传后世。然而,赵武灵王在改革中主要突出军事,而在尚贤用人等政治策略上感情用事,犹柔寡断,酿成“沙丘之变”,自己被活活饿死,这是其悲剧和局限所在。本文就“胡服骑射”、“沙丘之变”等方面论述一下赵武灵王的功过得失。  相似文献   

2.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靳生禾新著的《赵武灵王评传》。作者用唯物主义史观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赵武灵王的生平,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历史读物。全书共9.3万字,分为七章,第一章概要介绍了赵武灵王时期的历史背景、胡服骑射的实施、功效、历史影响以及该问题研究的现状。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详尽介绍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的军事形势,胡服骑射的实施过程、方法、步骤及功效,并论述了胡服骑射的必然性。第五章专门介绍了赵武灵王时期的政绩,其中既有其邦交政策、民族政策,又有政治制度的改革。第六章介绍赵武灵王晚年及沙丘事变。第七章为作者对赵武灵王足迹所达之处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历时12年,强军强国大见成效。他认同游牧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楼烦,结为盟友,兵不血刃,获得阴山漠南广阔的草原。赵国从代地直到阴山,至高阙筑长城为塞,并且设置云中郡、雁门郡、代郡,扼据通往胡地的要冲。赵武灵王深谋远虑,远远超越战国说士之见。他的胡服骑射的大略,也为赵国和诸侯各国与北方、西方胡人通关贸易创造了比前人更优越的条件。和胡人通商贸易,赵国捷足先登,而古代的阴山漠南是必经之地。这就是赵国开通的远古"丝绸之路"。今天的内蒙古是这条"丝路"的主要通道,呼和浩特正在这条"丝路"的节点之上。在探寻历史渊源的同时,对阴山漠南的云中、原阳、成乐、三座城池以及山川河流,相关民族部落、地域地名进行考证;文中对赵国与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楼烦的关系进行阐述;并论述胡服骑射对战国丝路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国王,他领导发起的胡服骑射改革奠定了赵国强国地位,是战国时期重要的事件.晚年,他针对强秦的进攻,又制定了重要的战略,但这一战略由于沙丘宫之变,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最后导致赵国被秦国兼并.  相似文献   

5.
周盛开同学问:“《内蒙访古》中,作者赞扬赵武灵王是个英雄,其原因是筑长城不挨骂,并且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那么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赵武灵王以小小的赵国,在当时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国防工程而没有挨骂”这一事实足以说明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英明伟大。筑长城不过是一种战备手段,不是为了侵略别国和掠夺外族财富,而是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保卫边境的和平安宁,维护民族间的友好交往。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实质上是发起了一场斗争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当时汉族使用兵车作战,兵车很笨重;官兵都穿宽大的衣袍,行动不便。胡人惯于骑马,行动迅速;胡人着短衣长裤,身手便捷。赵武  相似文献   

6.
放弃中华民族风流倜傥、风度翩翩的深衣文化,改穿只有野蛮的胡人才穿的细脚裤子,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的这一决定,在国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于是包括很多大臣在内都强烈反对,但赵武灵王还是顶着压力硬是推行了"胡服骑射"政策,改革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此而强盛,先后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占领黄河两岸之地,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又在阴山筑长城抵御胡人,诸侯对其争先示好,赵国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的军事强国.  相似文献   

7.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时,将"胡服"引入了中原地区。"胡服"亦包含冠饰。王国维认为冠上插"貂蝉"的"赵惠文冠"与加双"鹖尾"的"鹖冠(亦称(鸟夋)(鸟义)冠)"均出自"胡俗",属于"胡服之冠"。根据对文献的梳理,冠上插"貂蝉"为饰的属于"胡服之冠",是由胡地传入中原的;而冠上加双"鹖尾"为饰的"鹖冠(亦称(鸟夋)(鸟义)冠)"并非来自驭胡地,是中原地区的服饰。另外,汉代这两种冠均属武冠。  相似文献   

8.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曾经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闻名于世,大将赵奢又以“阏与之战”成就功名。赵武灵王与赵奢是宗室关系早在古代就被记述,但据史料和考证,他们之间不仅是宗室关系。而且赵奢是赵武灵王的一子。对于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都很笼统,都认同赵奢是赵国的王子,但未明确指出赵武灵王与赵奢的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与研究》第七期所载《谈〈内蒙访古〉的结构和主题》一文,无论是结构的分析,还是主题的归纳,都值得商榷。《内蒙访古》第一节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说:“民族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团结友好,共同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本节的主题。”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课文里写得明白,赵长城是赵武灵王在击败胡人之后,为了堵住胡人再度南下侵扰,永远占领大青山南麓平原沃野而修筑起来的。长城纯粹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绝非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至于作为作者立论的唯一根据,是赵武灵王实行了“胡服骑射”改革,这一点也不足为信。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完全服从于保存自己、以图发展的治国之策,从中既看不出与其他民族“团结友好,共同发展”的愿望,更体察不出这是化干戈为玉帛的行  相似文献   

10.
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谁知这位被梁启超称为中国黄帝以来第一伟人的著名国君,其结局却是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 公元前325年,赵肃侯死,年幼的赵武灵王继位,大权掌握在很有名望的大臣肥义、赵豹和宗室贵族公  相似文献   

11.
赵文化源远流长,但真正以科学的思想为指导进行研究却是近代之事。本文就梁启超关于赵武灵王研究的一篇文章进行研究,认为梁启超作为开拓近代赵文化研究的始作俑者,其思想动机是和他的改革意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赵武灵王传》对武灵王的评价之高,是其他文章所难见到的,对行兴舟楫和胡服骑射的改革,论述也是较全面的和深刻的,这是梁启超这一历史人物在历史关头的站位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赵文化是晋国新田文化的“流”,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代君主,但其改革的法治思想却仍继承着晋国新田文化的法治传统。赵武灵王的改革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改革中独具特色,其内容主要足“胡服骑射”。这场改革,起于服制、军制的改革,而所反映的思想则别有风格。该文论述了改革的发动、思想与方式、成效、意义及失败——“沙丘之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凡读过翦伯赞《内蒙访古》一文的人都知道文中有一个英雄———赵武灵王。他不仅筑了一条长城,而且还敢于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使赵国由弱变强,成为仅次于秦国的第二大军事强国。然而,英明的赵武灵王,正当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却因感情用事犯了严重的不可挽...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赵武灵王发布的“胡服骑射”的命令的实质是: A.一项改革军备的措施; B.一项增强民族团结的措施; C.一项发展民族经济的措施; D.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对这道题,有两种不同的解法,一种选择A;另一种选择D;选择D的师生的理由是书上有这样的原话:“要知道,他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见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03  相似文献   

15.
张小侠 《陕西教育》2008,(7):108-109
误区一:无原则的爱--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解释.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性情莫先于父母.皆因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教育从俗从易、人云亦云得过且过现象有所流行;独立思考、平等讨论、严谨治学传统精神受到冲击。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相关教辅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可以揭示语文教育领域的某种隐忧,或可得到专家们的关注评说,有益于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的军事武器出现以前,骑兵无疑是军事上最灵活最具战斗力的兵种。在我国,骑兵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看法是在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才有了“我国的第一支骑兵”。有些同志对此稍作修正,认为骑兵的出现,“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之交”。但无论怎样,均认为“我国  相似文献   

18.
《荀子·大略》篇中"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这句话特别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关于"行"的方面有千万,可为什么荀子却只言"礼"?笔者以为,这与荀子的整个礼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句话包含着荀子非常丰厚的礼学思想内容。本文拟从荀子说这句话的原因,即"礼"的重要性;这句话的内容,主要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关于荀子这句话的评价等,这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评析,以期能以小见大,有益于荀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赵武灵王《~前295年》名雍,以“胡服骑射”闻名。他于公元前325年继位,至公元前295年崩,执政三十一年,其间成大事二件,一是胡服骑射,改革军制;二是灭中山国,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他的意图是“欲从云中、九原南袭秦”,为此,他还“诈自为使入秦,欲自略地形,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代的兵家著作中,对于将帅的“爱卒”精神有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引人深思,值得借鉴.例如,《六韬·龙韬·励军》说:“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在《尉缭子·战威第四》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书中,也都有与这句话相类似的表述,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古代兵家学者在这些典籍中着重探讨了应该如何激励士气、使部队临阵勇于作战的问题,他们一致认为,为将帅者必须时刻不忘贯彻“爱卒”的精神,主张“夫勤劳之师,将必从己先”(《尉缭子·战威第四》),他们举出诸如“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以及“有登降之险,将必下步.军井通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食,军垒成而后舍,饥饱、劳逸、寒暑必身度之”(《尉缭子·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