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元洪是武昌起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武昌期间,他逐步完成了由一个封建旧军官向革命党人的转变。起义前,一方面,黎元洪的身份和个人利益决定了他的态度是要反对革命;另一方面由于他接受过新思想,对革命有种自然的同情。起义中,黎元洪对革命毫无信心,他害怕革命一旦失败,自己将会成为罪魁祸首,因此他拒不担当都督一职。而武昌起义以后,鉴于形势向着革命的方向好转,黎元洪对革命的信心增强,决心投身革命,向革命党人转变。  相似文献   

2.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教材第82页叙述;“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其下的小字又写道:“旧军官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立宪党人汤化龙作了民政部长。”那么湖北军政府是否就是旧官僚和立宪党人掌握了实权呢?湖北军政府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笔查阅了武昌起义的有关资料,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说明湖北军政府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相似文献   

3.
“武昌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高潮——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我在市校际教研组的组织下,曾进行了一次讲授这一段历史的观摩教学。我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有几点体会,介绍如下。(一)深入领会教材。我阅读“武昌起义”这节教材后,感到要深透领会这节教材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武昌起义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其中包括:为什么以前的历次起义都失败了,而武昌起义却能迅速得到胜利;领导武昌起义的文学社、共进会的性质和它们与同盟会的关系;武昌起义后为什么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和黎元洪当都督以后中华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中国近代现代史讲到武昌起义时 ,认为革命党人举枪逼一贯仇视革命的黎元洪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是一个错误。此为立宪派旧官僚陆续投机革命 ,掌握地方政权开了先例 ,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依当时形势而言 ,这并不是错误 ,而是一种高超的策略。理由是 :(1)武昌起义爆发后 ,很短时间内除步兵、炮兵、骑兵参加起义外 ,水兵、工人、学生、市民也踊跃加入起义队伍 ,使革命军总兵力达万人以上。此时 ,孙中山远在美国 ,黄兴在香港 ,宋教仁在上海 ,而具体策划起义的孙武、蒋翊武、刘复基或被俘牺牲 ,或受…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普遍认为,李燮和在辛亥上海光复中被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委任为“长江下游招讨使”。本文据史实对此予以否认。理由有三:其一,李是在武昌起义之前赶赴上海的,那时湖北军政府尚未成立,黎自然无从就任都督,根本不存在委派李出任长江下游招讨使的可能。其二,李在上海光复前后,担任过六个总司令职务,但没有一个职务是由黎委派的。其三,李被黎委任为长江下游招讨使一说,系陈其美散布之谣言。  相似文献   

6.
蒋翊武、孙武,刘公三人之间争夺最高职位,是都督一职拱手让给黎元洪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昌军政府成立后,蒋翊武和孙武之间,孙武和共进会进会其他上层分子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的演变,导致了所谓湖北“二次革命”的爆发,湖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黎元洪夺取。  相似文献   

7.
黄兴"登台拜将",是在辛亥武昌起义中,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法汉高祖刘邦,设台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于11月3日,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关于设台拜黄兴为将的事,过去有关史书中,一般都认为,是湖北革命党人公推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为"郑重其事",采取"登台拜将"的仪典,报请黎元洪许可而举行的.这种说法,见诸于居正《梅川日记》和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等书.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是用来尊崇韩信,并以此来提高韩信的威望而压服三军所玩弄的权谋.事后韩信不仅以此为荣,并以此深  相似文献   

8.
施元凯 《历史学习》2001,(12):11-11
辛亥革命爆发后,黎元洪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的相关解释有些简略,只提及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对于这种解释好多学生并不理解,觉得革命党人也太幼稚了,怎会轻而易举地将政权交给一个这样的人。我觉得应该讲清楚这件事的真正原因,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教学参考书》(上册 )第 1 62页 :“奉同盟会总部之命 ,回到四川家乡荣县的吴永珊 (即吴玉章 ) ,首先推动了荣县宣布独立 ,建立了革命政府 ,这是当时全国的第一个革命政权。”而第 1 63页又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一贯仇视革命的旧军官黎元洪当上了这个第一个革命政权的都督”。这里的第一个革命政权显然指的是湖北军政府。这不是互相矛盾了吗 ?从《教学参考书》第 1 68~ 1 69页对“保路同志军发动起义”的介绍可知 :1 91 1年 9月 2 5日同盟会会员呈玉珊和王天杰等在荣县宣布起义 ,建立革命政权。安作璋主编的…  相似文献   

10.
黎元洪与民初政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并称“民初四巨头”的鄂军都督黎元洪,因拥兵八镇,在民初政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民初政争中,黎元洪频频发表政见,提出自己的政治意向。在定都问题上,欲定都武昌,左右南北局势;在组阁问题上主张南北混合;张振武案为袁世凯所掌控,逐渐倒向袁世凯;在借款问题上抑南扬北;对待宋案主张和平解决,反对南方用武;二次革命支持北方动武。文章还分析了黎元洪支持袁世凯的原因.并指出黎元洪并未完全与袁世凯同流合污。  相似文献   

11.
1912年3月,李烈钧就任江西都督时,正是中国围绕政权问题,即将展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大决战前夕。当时江西社会动荡不定,经济萧条,财政匮乏。李烈钧就任于危难之时。上任伊始,他就积极采取措施:改组军政府、肃清匪患、整理财政、发展交通、整编军队、发展教育,从而使江西形势日趋好转,这为李烈钧日后举行“二次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阿 Q 正传》第八章,假洋鬼子当众吹牛:“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 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其中“洪哥”,新旧版《鲁迅全集》及其他各家注本,均注为:大概指黎元洪.我认为这样注释是很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1、黎元洪原是清朝湖北新军中的一个协统(相当于旅长).他不是革命党人,从未进行过反清活动,更没有领导武装起义.相反,他倒干过镇压革命运动,甚至亲手杀害过起义士兵.武昌起义后,他当上了湖北军政府大都督,那完全是被革命  相似文献   

13.
历史趣事     
辛亥革命后,黎元洪任湖北军都督,某日与众部下议事,常州人梁适武问及如何处理满清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十人,黎元洪略一思索,即召文房四宝书以“何水无鱼?何山无石?何树无枝?何子无父?何女无夫?何城无市?”一谜作答。部下有通佛典者看后心领神会。皆拱手:“都督真菩萨心肠也!”然而,黎元洪却微笑不语。至梁适武返办公署欲收编降兵,其在场幕僚章公行阻之说:“梁公误矣!”解谜后梁适武大悟,遂将降将罗金成及其麾下清兵数十人设计秘密处决。原来谜底是:清冰(兵)余孽处死。结合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历史环境,答案自然如此。历史趣事…  相似文献   

14.
由于缺乏领导核心,在“排满”思想的影响下,革命党让位于黎元洪成为一种历史必然。而黎上台后,不仅改变了起义队伍群龙无首的局面,而且获得了各个阶层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使清廷成为孤家寡人。黎在湖北军政府中开始倾向革命,既声明反清又一度与黄兴合作指挥民军保卫首义成果,尤其是在议和谈判中坚持共和立场,基本上代表了武昌革命党的意愿。  相似文献   

15.
1912年初,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三股拥有全国影响的政治势力和三个鼎立的政权: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袁世觊掌握实权的清朝王室;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军政府。抛开近代中国总的阶级力量对比(封建阶级力量大于资产阶级力量)和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谈,单就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波及的地区和声势而言,可以说革命势力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面。但湖北军政  相似文献   

16.
读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华南沿海地区,为什么辛亥革命却首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起义策划重点的武汉爆发?为什么武昌起义在没有同盟会领导人指挥的情况下,一炮打响获得成功?1912年,孙中山应黎元洪的邀请到达武汉,在游览张之洞的祠宇奥略楼时曾说过:“以南皮(张之洞是直隶即今河北南皮县人,时人称之为“张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也说过:“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合作。”在清末中…  相似文献   

17.
辛亥首义后被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是由何种机缘推上历史潮头的?被动地立于颠峰的黎氏怎样回馈历史?历史又如何给黎氏定位?本文通过对1911年10月10日夜以降黎氏行迹图的细致勾勒,辨析流传广远的"床下都督说",并追溯首义前党人的预案和军政府成立后黎氏地位的起伏变化.综观全体,步履蹒跚、充满矛盾性的黎元洪,在辛亥首义及民国建政中的积极贡献和消极作用皆不可小视;然置于历史天平,作一总的权衡,堪称一位应予基本肯定的人物.黎元洪在中国历史大转折关头所表现出来的情态:仿徨犹豫、退二进三、终于守住共和底线,真实而生动地浓缩了一个数千年古国由专制通往民主路途的曲折坎坷.  相似文献   

18.
十五 民国时期(一)孙、袁、南、北都之争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在武汉举行的“双十起义”(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浪潮中垮台了。当时,各省闻讯以后,大多响应,宣布独立,支持革命,脱离清政府。清政府见大势已去,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起义之后,当起义队伍与清政府的军队在武汉对垒之时,鄂军都督府于11月9日通电各省派全权委员至武昌商讨组建临时政府。因当时清军在武汉势力甚强,革命军尚在艰苦应战,战局紧张。而11月11日,江苏、浙江与上海3地都督发出通电,要各省代表去上海开会。后上海会议移至武汉。在12月2日,江浙联军攻下南京,会议又…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病死     
1916年6月7日《纽约时报》(北京,1916年6月6日)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今天病逝。总理段祺瑞立即与副总统黎元洪商议其总统就任。袁世凯胃部染疾  相似文献   

20.
过去说到武昌起义,黎元洪被描述为被迫上任的“床下都督”。早在民国初年,日知会会员张难先就曾撰文澄清,黎元洪只是“避人房中”,并非躲入床下被拖出来。参加首义的胡祖舜在《六十谈往》中说:工程营的汤启发率支队巡逻到中和门前后一带,见有人从黎元洪的住宅背着一口皮箱出来,怀疑为盗窃,经询问得知是黎元洪的伙夫,再问,得知黎躲避到下属一参谋家,于是前往,见到黎与执事官王安澜等在座谈,汤启发请黎到楚望台与吴兆鳞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