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是如何在国内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控制的张艳丽,胡孝峰美国一向把自己标榜为“自由世界”、“民主社会’的典范,粗暴指责别的国家没有“民主”、‘自由’。一些不明事实真相的人往往被这些宣传所迷惑。美国是不是就那么“民主”、“自由”?下面的一些材料从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被骆驼非礼     
冯旭晖 《小学生》2009,(7):31-31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下了车。“大家自由活动吧!”随着金老师的一声令下,各个小组马上四散而去,跑得一干二净,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3.
给人的印象,美国是自由的国家,如由香港移民美国的一个人,一下飞机就对前去接他的朋友说:“我觉得这里处处都是自由空气,好像另外投过了胎。”可没过多久,这位新移民就感到处处不适应了,因为在美国,政府有政府的纪律,军队警察有军队警察的纪律,企业界有企业界的纪律,而纪律之严,凡是禾在美国住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大学生资助指导思想的嬗变及其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大学生资助指导思想先后历经了从“宗教、慈善”思想→“人人生而平等,为了国家利益”思想→“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人力资本投资”思想→“扩大选择自由”思想→“成本分担”六大理念的嬗变,它在三方面给我们以借鉴:一是指导思想要多元化,以共构资助大厦;二是资助指导思想要与时俱进;三是注重多元思想指导下的政策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国际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中,西方国家一些反动势力往往抓住人的自由发展问题来蛊惑人心,攻击社会丰义。明明是资产社级专政的国家,却被美化为“自由世界”;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无端被扣上“极权国家”、“扼杀自由”等罪名。国内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遥相呼应,鼓吹照搬西方那一套民主自由,致使有些  相似文献   

6.
印第安人是美国最早的居民。1500年,居住在北美大陆的印第安人约有150万人(有人估计为100万左右)。许多美国人称印第安人是“唯一真正的美国人”。他们对美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曾作出过巨大贡献。这是美国学者公认的事实。《美国独立宣言》昭告于世:“人人生而平等”;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宣告;人们不分种族,肤色,宗教等任何区别,“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印  相似文献   

7.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自1920年回到中国发起全国性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以后,相继成立了定县实验县、衡山实验县、新都实验县和华西实验区。1943年,针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晏阳初提出了“第五项自由”,即“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Freedom FromIgnorance)”。同年,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起,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评为“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他是惟一获此殊荣的亚洲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它…  相似文献   

8.
刘晖 《培训与研究》2005,22(3):9-11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本文试图分析这部小说的两个重要主题:一是“逃离”。哈克要逃离“文明”社会的虚伪与腐败,吉姆要逃向自由;第二是“觉悟”。对哈克来说,沿河而下的旅程是认识与道德成长、觉悟的旅程,学习的旅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他都获得了知识,最终成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而吉姆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的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黑人对自由、对真正“人”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9.
徐吉华 《江苏教育》2006,(3B):45-45
一次,笔随校长培训班至某地名校学习参观。该校校长所作“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报告极为精彩.给与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由参观时,笔独自倘徉于花园式的校园,目染那“孩子,你是学校的主人”“已有曲径通幽,何必另辟蹊径”等洋溢着人色彩的标语,感受着校园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李照清 《教书育人》2006,(10):94-96
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每一个学校首先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问题,这也是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世界上最自由,最民主的国家,有人误认为美国大学也是绝对自由、没有德育的。的确,美国大学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也没有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明确概念。但实际上美国很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很重视政治观、价值观。教育在其整个大学教育中有明显的德育倾向,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加强对德育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大学德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没有那一个字眼比自由更能引起人们的争论的了。一些人一听见自由二字,就本能地同资产阶级“自由化”联系起来,似乎自由只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而无产阶级本来就不需要自由;另一些人则醉心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并把它看作是可以不受任何纪律和法律限制的为所欲为。这两种看法,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因而都是极其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竺柏岳 《教育艺术》2005,(7):7-7,13
爱迪生(1847-1931)一直被世人看作是勤奋与天才的象征,对全球亿万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是,让人惊讶的是,这位美国伟大的电学家、发明家从未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与训练。他8岁那年走进小学,可惜只读了3个月,就被无知而残忍的教师斥责为“糊涂虫”,将其无理地撵出校门。从此,因家境贫寒而沦为街头卖报童子,整日叫喊着;“最新消息,卖报,卖报!”  相似文献   

13.
“不自由,毋宁死”,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呼唤人们为争取独立和自由而战的激情警语,二百多年来,它仿佛依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亨利以他高昂饱满的激情,不仅激励了千百万北美人为独立而战的斗志,同时也成就了一个演说家的经典作品,使得这篇演说词历久而不衰。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把每周一称作“黑色星期一”,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相对于双休日两天吃、玩都很自由,周一上班后的生活自然便是“黑色”了。是的,上班有上班的规则,须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规章制度,还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如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也得遵守,自然感受到的是不自由。于是,同事之间会诉说自己的“不自由”。其实,自由与否还真不是绝对的。有哲人说:“当一个人诉说着自己不自由的时候,他是自由的,因为一个真正不自由的人,他是连不自由也无法言说的。”  相似文献   

15.
话语本质上具有意识形态性,是政治家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强有力工具.“自由”与“自由危机”是美国政治家经常使用的话语,是美国人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在2 0世纪美国几次重大的教育改革中,美国的精英往往运用“自由危机”话语,来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可以说,被夸大甚至是制造出来的“自由危机”话语,实际上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6.
纵观美国历史,就可见这个国家经常被称为“一个熔炉”。在这个熔炉里,各种移民和种族团体都学会了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独特的国家。甚至那些“原有的”美国人——印第安人,也可能是数千年以前,从亚洲走过大陆桥来到北美洲的。所以,谁是真正的美国人?答案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所有的人都是美国人!那么,无论你来自何处,如果想成为美国人,你就会成为美国人;你就能变成这个极其富有的“移民之国”的一个新分子。  相似文献   

17.
一、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起源及对华实施的概况 “人权外交”一词,是美国前国务卿戴维·D·纽琴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的,而把它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的。但美国的人权外交活动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国所奉行的“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以及1941年罗斯福新政所提出的“四大自由”政策(言论及表达意见的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到1971年卡特就任总统之后,“人权外交”政策才正式出台。1978年12月6日,卡特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30周年大会上宣称,“强调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是确定美国同其他国家保持什么关系的一个因素”。1981年1月14日,他在电视台向全国发表告别讲话时又重申:“要促进人权,把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原则。”卡特之后的美国政府都继承了“人权外交”的衣钵,并在许多地方有了发展。 “人权外交”是美国及其同盟推行强权政治、奉行霸权主义的手段。中国是美国施以“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中美建交后,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以来,美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实施着与人权挂钩的政策,企图籍以人权问题谋求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实现其霸权主义的目的。美对华实施“人权外交”主要是建交之后。而在未建交的1972年之前,在  相似文献   

18.
现在无论是演习还是作战,任何一次军事行动都有代号,代号起得好,有鼓舞士气的作用;而起得不好,则有可能对国家关系产生影响。比如,前不久美国打击阿富汗塔利班的军事行动,开始取名为“无限正义”,然后又不得不马上修改。因为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批评说能够实施无限正义的只有“上帝”。新名字“持久自由”通过了,但听起来宣传色彩太浓,缺少“滚雷”、“沙漠风暴”那种激动人心的力量。说起给军事行动命名的起源,可以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于保密的原因,一战期间,德国人开始给军事行动冠以“战神”或“阿基里斯”等…  相似文献   

19.
人人都说,今天美国是自由国家,但是,说这句话的人,似乎忘记了一点,今天美国,也是纪律国家。在美国,纪律之严,凡是未住过美国的人,是无法想象得到的。我有一个老朋友,最近由香港移民美国。去接他飞机的时候,他对我说:“一下飞机,我觉得处处都是自由空气,好像是另外投过了胎。”我对他这一句话,感到莫名其妙。不过,人们的脑袋,是不会时时都正常的,我认为,他或者坐飞机坐得困倦了,就口无择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反本质主义”的以多元文化论和小写哲学观为基本内容的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本质上是反映和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美国国家意识形态,是以哲学术语表达出来的美国“单边主义”价值观。其“反本质主义”所“反”的“本质”实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现实的人的本质,其“反”乃是作为“反本质主义”的标榜者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的社会关系空前日益紧密的局势,企图“超越”这种现实的社会关系而不受它的制约,从而获得其绝对的自由;其不相信“世界本身的存在方式”的观念,在其现实性上就是否定“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空前日益密切的社会关系的真实性。正是由于其无视这种社会关系的实在性,才导致了其虚无主义的真理观,并因而企图“超越”追求“与其对象同一”的“大写的”真理的“大写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