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小说《镜花缘》第三十一回“谈字母妙语指迷团”描写的故事内容、实际是同一作另一声韵学作《李氏音鉴》一书提要的形象化表述。本将对此作出解释,帮助对声韵不太熟悉的读读懂小说这一部分。这两部书的作李汝珍是北京人,他的声韵学是兼顾当时南北音的。云南汉语方音就是接受南北音影响的产物。《李氏音鉴》中记载了很多北京话里的老人声字,与云南汉语方音非常吻合。本力求弄清当时南北音情况,以此来填补《史稿》在清代中叶上的一段空白,所以把它作为附录。  相似文献   

2.
清·康熙年间,云南省有两部声的韵学著作,一为马自援的《等音》,一为林本裕的《声位》。两部书是姊妹篇。它们在我国声韵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罗常培、赵荫棠、李新魁先生著作中都曾给予肯定。但是,作为专著研究,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全面深入地进行过,所以其具体价值至今鲜为人知。文章试着对这两部书作一次初步探讨:一方面指出它主流上反映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形成上的贡献,一方面也指出它是云南方音的宝贵史料之一。希望它能为我省广大语言工作者在寻求全省各地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规律时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昆明方音七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 1939年 ,丁声树先生记昆明方音 ,后收入杨时逢先生《云南方言调查报告 (汉语部分 )》一书中。笔者曾据《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所载 ,写《云南汉语方音史稿 (十 )》作过初步评介。2 0 0 3年《昆明市志·汉语方言志》出版。此书语音部分与丁先生文章有什么不同 ?本文将一一作出解答 ,从中可看出昆明方音七十年的发展变化。说明沿用和改写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林本裕的《声位》是马自援《等音》的姊妹篇。两位作是同时代人。写作时间相差不多。林书对马书有多方面的修订,它的价值就在这修订上。通过详细对比,从中可以发现通用语语音和云南汉语方音,各自发展道路的分歧。显示出两部书观点立场的不同,当然功绩的缺点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5.
清·光绪乙巳三十一年 (公元 1 90 5年 )云南大理府人杨琼、李文治合著《形声通》一书。1 995年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五期 ,张华文先生写《〈形声通〉研究》。文章录用张先生提供《形声通》一书中的“音系” ,提出它实际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云南汉语大理地区方音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6.
198 9年 9月 ,《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出版。《史稿》到此告一段落。本文作个小结 ,并对云南汉语方音中一些特殊声母、特殊声调的历史来源再提供点线索。  相似文献   

7.
顾炎武《诗本音》指为方音的韵例,段玉裁当作合韵。顾炎武所言"方音押韵",多无方音实据,属主观推测,而且概括不了其它原因所致韵脚字异部的现象,这是段玉裁用"合韵"代替"方音押韵"说的原因。"方音押韵"的特点是韵脚字的押韵音与系统中本音异部,与段氏用"读如"或异文所示的"合韵"特点相同。合韵的内涵是韵脚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  相似文献   

8.
云南文化典籍介绍一则/《滇南诗略》与《滇南文略》这两部书,开创了云南两个第一:即云南两千年以来第一部诗歌总集;云南历史上第一部散文总集.这两部书的主持编纂者,都是云南保山袁文典(1726—1818前后)、袁文揆(1750—1815)兄弟俩。从1790...  相似文献   

9.
袁德成、李慧、杨德华主编的《云南爱国风云录》一书 ,由云南大学出版社2 0 0 3年 6月出版。全书 2 2万字 ,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为“反帝反清的爱国斗争风雷” ,下编为“‘五四’以来的爱国斗争浪潮”。该书以云南近现代史上人民爱国的历史事件为线索 ,按时间先后 ,并按专题进行研究、编写。该书凝聚着 1 0多位研究者的心血 ,是一部研究多年 ,深入浅出 ,既有学术性 ,又有可读性的一部著作 ,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好书 ,也是了解云南省情、历史掌故 ,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一个成果。《云南爱国风云录》一书出版@安…  相似文献   

10.
《渭南方音检字》序高元白【编者按】《〈渭南方音检字〉序》是当代语言学家高元白先生在18年前为张文焕同志编的《渭南方音检字》写的,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健康原因,他本人未作最后审定。我们今天发表它,以飨读者。分类号H125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就指出:“...  相似文献   

11.
兰茂《韵略易通》一书中所反映的云南汉语方音情况,只代表明·洪武到正统(公元1368~1442年)这一段历史时期.当时声母zh、ch、sh、j、q、x都没有出现.韵母中还有“端桓”和三个收[-m]尾韵.入声依然保存.这一切以后如何发展演化?云南汉语方音中,前、后鼻音相混,鼻化元音特别发达、其产生根源何在?明、万历丙戌(公元1586年)昆明嵩明邵甸僧人本悟对兰书进行修订.通过他在近、现代汉语语音发展史中的最大贡献——“重韵”,对上述问题作出初步答案.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又是外地移民入滇的一次高峰时期。首先是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旧部“四将军”入滇,接着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带着一大批随行人员逃到昆明。不久清后分三路向云贵进攻,后来吴三桂统治云南二十三年,向四方大量招后买马。当时云南居民夫是五方杂处,虽然汉语已占绝对优势,但汉语内部分歧极其复杂,推行汉语语音规范化的韵书必然应的要求而产生。清康熙癸丑十二年(公元1673年)前后云南有两部声韵学姊妹篇-沾益马自援的《等音》和姚安林本裕的《声位》。本先谈前。  相似文献   

13.
文章比较了《五方元音》与现代邯郸方音音系的异同,揭示了二者所具有的内在承继性,并在历时层面上为邯郸方音音系实际面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五方》无疑对邯郸方音音系探讨起到了推动作用;而邯郸方音音系也必将启发《五方》新角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学前期是学习普通话的关键期,进而提出把方言学的研究分成方语和方音两大部分,并以云南部分方言为例,阐释了学习普通话的重点在于纠正方音的观点,从而为各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提供一条更为简捷和有效的路子。  相似文献   

15.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慧生先生《读本悟〈韵略易通〉的两个刻本后》提出三个问题的答辩。文中接受了慧生先生关于收字说法的批评,检讨了引文的错误;反驳了慧生先生认为兰茂不知清浊之分的论点;进一步探讨了《韵略易通》中“○”号的含义,指出它改变《中原音韵》韵部称呼的意图。文章还阐述了本悟比兰茂在“平分阴阳”上的进步之处。他恢复“三十六字母”的目的在于揭示“平分阴阳”的原因。另外,本文还对个别例外作了解释,并再次指出《韵略易通》为今天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形成和云南方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一云南明代有两部《韵略易通》。关于这两部书的价值,笔者曾写《云南明代两部“韵略易通”比较研究》一文加以探讨。关于兰茂的生平,笔者曾写《兰茂评传线索》一文加以评介。本文专门谈谈本悟的生卒年代问题。本悟的生卒年代直接关乎到他的著作评价,也就是说他书中反映的语音发展规律到底标志着什么时代的特征?属于哪一历史阶段的产物?“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明代古音学家陈第的这一著名论断也可说明兰茂已经有了一部《韵略易通》,为什么本悟还要增修出另一部《韵略易通》的根本原因。所以其生卒年代非弄清楚不可。关于本悟的生平,在笔者力所能及范围内看到的资料中,记载得比较完整的是《嵩明州志》(其中涉及神话迷信之说者,删。以下引文同此。)  相似文献   

18.
云南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悠久历史及文化,是祖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五十多个民族,云南就有二十多个。对云南地方史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云南史学研究也遭受灾难性的浩劫。多年以来,各方面迫切希望有一部系统的云南地方史专著。为此,在中共云南省委关怀下出版了《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以下简称《史略》)。这本书可算是解放三十年来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云南古代历史的第一部著作。  相似文献   

19.
方音词反映的是一声之转的问题,方言词反映的是转语问题。本文分别讨论方音词的声韵关系模式和方言词的音义关系模式,进而考察古晋地方音方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类型,即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或口语)形式留存、以现代汉语各地方音方言词形式留存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消亡。《段注》古晋地方音方言词的留存与消亡之间存在明确的竞争关系,最终要取决于语言社会的实际使用情况。对《说文解字注》古晋地方音方言词的研究可为晋方言史的考证提供语料支持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与毛诗即《诗经》音系比较,三家诗异文表现出共同的韵部系统特点,反映汉代齐鲁方音特征:脂、微相混;歌部细音与支部细音合流,与脂微相近;鱼部一部分字读入麻,与歌戈合为一部;侯部三等与鱼部合流;侯部一等与幽部合口合流;幽部开口与宵部合流;后鼻音韵尾在中元音后演变为前元音韵尾,前鼻音韵尾在低元音后弱化或脱落;入声韵尾有大量的弱化和脱落的趋势。三家诗异文反映的语音特点,既有方音变化的性质,同时也有历时音变的性质,它们演变趋势很多地方代表汉语语音历史音变的趋势,因而可以与利用其他材料研究得到的结果相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