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滁菊叶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溶剂提取法提取滁菊叶中黄酮类成分,以得率为观察指标,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滁菊叶中黄酮类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索氏提取滁菊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滁菊叶黄酮类成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A:B2C3,即在乙醇浓度80%、料液比1:25、提取时间2.5h滁菊叶中黄酮的得率较高。索氏提取滁菊叶中黄酮,方法简便,有较高的得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滁菊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条件。方法:以滁菊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选滁菊总黄酮提取的工艺条件;比较D-101型大孔树脂优选滁菊总黄酮纯化的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70%乙醇,料液比l:20,提取时间为1.5h,提取温度为60℃;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29.75mg/mL,70%乙醇为洗脱剂,流速1BV/h,洗脱剂用量120mL。结论:本方法可以作为滁菊总黄酮提取和纯化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6,(2):80-84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光照、氧气、温度、金属离子、pH等因素对滁菊茶汤中黄酮类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氧气、温度、金属离子、pH和食品添加剂等对滁菊黄酮的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过酸过碱的环境中滁菊黄酮均易受到破坏,在pH=6附近其稳定性最佳;光照和氧气的存在均会降低滁菊黄酮稳定性;滁菊黄酮随温度的升高及保温时间的延长,其稳定性均降低;金属离子中Na+、K+和Mg2+的存在对滁菊黄酮稳定性无影响,而Cu2+、Fe3+和Al 3+和Ca2+对滁菊黄酮稳定性及色泽影响较大;柠檬酸、葡萄糖和蔗糖等食品添加剂均对滁菊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构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索滁菊挥发油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滁菊挥发油微囊,以外观形态、粒径、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正交设计优选工艺条件。滁菊挥发油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复合胶与挥发油的比例为1∶1,温度为55℃,p H为4.0,固化剂量为1.5m L。制得的滁菊挥发油微囊形态呈圆形、光滑,粒径分布在80~120μm,平均包封率为(48.89±5.93)%,平均载药量为(13.11±2.30)%,TLC法显示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在相同的位置出现相同斑点。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处方合理,制得微囊外观圆整,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针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减压内部沸腾提取法(内沸法),以乙醇为解吸剂,观察解吸剂的浓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固液比对马尾松中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在正交实验方法上通过实验确定马尾松中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各因素对马尾松针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的影响依提取温度、固体的质量与体积比(固液比)、提取时间、解吸剂浓度因素顺序降低,最佳的马尾松中黄酮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3min、解吸剂的浓度为70%、浸泡时间为120min、固液比为1∶1.6g/mL。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选橘红痰咳颗粒水提取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L9(34),以HPLC法测定提取物中柚皮苷的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优选橘红痰咳颗粒水提取最佳工艺参数为A1B3C2D1,即加水量为10倍,提取次数为2次,提取时间为每次1 h,浸泡时间为60 min。结论验证实验显示,优选的提取工艺参数合理有据,可推广应用于橘红痰咳颗粒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栽培区域滁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黄芩苷、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等8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27nm,检测不同区域滁菊中8种成分含量。结果:不同栽培区域滁菊中氯原酸等8种成分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在94.57%~100.01%之间,RSD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重现性和回收率,可用于滁菊中8种成分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乙醇提取法,优选香樟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选择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设计L9(34)进行提取工艺优选试验。[结果]回归方程为:Y=13.68X-0.0027,r2=0.998,芦丁浓度在0.0—0.04516mg/mL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的体积分数为50%,料液比为1:20,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2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简单、易行,可作为开发香樟根制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镰形棘豆的最佳提取条件。方法:分别以多糖的提取效率及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以正交试验法确定镰形棘豆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镰形棘豆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粉碎度为20目,料液比为1∶16,80℃回流2h。结论:本法为镰形棘豆多糖水提工艺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纤维素酶提取猫爪草多糖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猫爪草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釆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法对酶用量、p H、酶解温度三个因素进行优化.最优工艺为:酶用量0.57%、p H4.9、酶解温度49.3℃、酶解时间120 min、料液比1:20,猫爪草多糖实际得率为5.86%.  相似文献   

11.
以朱砂根药材的粒度、甲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设计L9(34)进行优选试验,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物中岩白菜素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Kromasil ODS-1C18反相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比为25:75),流速1.0 mL.min-1,检测...  相似文献   

12.
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联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固液比对西瓜皮总黄酮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30倍量90%乙醇,提取3次,每次120min;星点设计一效应面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14.22倍量71.17%乙醇,提取3次,每次48.25min。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的工艺合理可行,且比正交试验设计法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3.
用响应面法与正交法两种方法优化黄蜀葵闪式提取工艺。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通过响应面法与正交法分别得出最佳的闪式提取总黄酮的条件。结果表明,响应面法确定最佳工艺为提取溶剂53.42倍量、乙醇浓度为75.01%、提取时间为93.56 s、提取2次;正交设计确定最佳方案为提取时间为100 s、提取溶剂50倍量、乙醇浓度为75%、提取2次。响应面法精确度略优于正交试验设计法。  相似文献   

14.
以陕西洛南连翘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连翘叶总黄酮。在超声频率40 k Hz固定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连翘叶总黄酮最佳超声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影响连翘叶中总黄酮提取率的主次因素为时间>温度>料液比>乙醇浓度,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0 min、提取温度为60℃、料液比1:30(g:m L)、乙醇浓度为65%,该条件下连翘叶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4.60%。  相似文献   

15.
采用微波法辅助提取苦参总黄酮,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液料比及微波功率为自变量,苦参总黄酮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分析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80%,提取时间6min,液料比25:1(mL/g),微波功率400W.在此条件下,黄酮提取量达到12.67mg/g.  相似文献   

16.
以枇杷花为原料、黄酮类物质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纤维素酶用量、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超声波功率等对枇杷花黄酮类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酶法结合超声波技术提取枇杷花黄酮类物质最佳工艺条件为:配制料液比1:50,先经纤维素酶水解再经超声波处理,纤维素酶用量100mg,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30min,超声波功率250W、提取时间20min,黄酮类物质得率为8.37%。  相似文献   

17.
以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基础,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三白草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工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80 W,液料比46 m L/g,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时间8 min.此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2.33 mg/g,该结果优于文献报道的超声提取法和热回流提取法.  相似文献   

18.
烯效唑对菊花株型和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烯效唑 (S330 7)对菊花进行了叶面喷施试验 ,详细观察其对菊花株型和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 :烯效唑处理的菊花植株显著矮化 ;叶片变短、变窄 ;叶绿素含量增加 ;花期推迟、观花期延长 ,提高了菊花的观赏价值。同时 ,试验结果为经济有效地应用烯效唑控制菊花株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橙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用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微波功率5个因素,以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曲面分析.结果表明,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橙皮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70%,微波温度为60℃,微波功率为500 W,提取时间为5 min,料液比为1∶25(g/m L),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到1.88%,与模型预测值1.85%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