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登了陈强强老师的《“一人之心”是“千万人之心”吗?》的文章,笔者对陈老师关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解读不能认同,遂成此文,与陈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2.
高一册课本 (试验修订本·必修 )对《过秦论》(上篇 )的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注释“攻守之势异也”为“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 ,指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 ,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 ,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查以前两次旧版教材也都是这样注释的。笔者以为这个注释殊令人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选编了杜牧的《阿房宫赋》一文,其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几句较难理解,课本也没有加注,查看教师用书,参考译文为“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秦王喜欢纷华奢侈,千万的百姓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的时候一丝一毫都不放过,挥霍的时候却如泥沙一样呢?”  相似文献   

4.
杨华友 《现代语文》2011,(11):150-15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阿房宫赋》,是杜牧借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以警告当朝的最高统治者而写下的诗赋。文章文词华美,气势宏伟,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之作。文章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其文中“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和“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两个句子,笔者认为教材教辅对其释义欠妥。  相似文献   

5.
“阿房宫”是秦代的著名宫殿。其“阿房”二字,《康熙字典》、《集韵》、《韵会》和《正韵》,分别切以“于何”、“蒲光”;《辞海》(修订本)“阿房宫”条因之,注音“ēpáng”是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阿房宫赋》的题注未标音读,“教参”之属又纷纭杂出,教学难免失误。“阿房”命义何在?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谓“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按,此说不妥。《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段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之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三册的民间传说《孟姜女》的“篓口”收得妙,不同凡响。虽然是“夫妻双亡”的结局,但读后不仅不觉得有一丝一毫的哀伤,反而使人觉得有一种回肠荡气之情激越澎湃于胸腔,平添了一身精神。其中奥妙何在,很值的捉摸。我在教学实践中,和同学们一起梳理出以下几点:一、秦始皇被孟姜女捉弄于股掌之中,好梦(要孟姜女做妃子)不成,竹篮打水一场空,——快人之心。秦始皇原用“哭倒长城八百里”为罪名判孟姜女  相似文献   

7.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辛弃疾“奉表归朝”。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春,辛弃疾创作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该词中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语,时下之评注者多视“奉表归朝”事作“四十三年”句之典实。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提示 1963年5月,《江苏教育》(小学版)发表了徐文、古平所写的《育苗人》一文(之后,作者又将此文改写成《斯霞和孩子》,发表在同年5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强调儿童有一颗“纯洁、稚嫩的心”,“像水晶一般的明净”;强调教师要以“童心”爱“童心”,儿童“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强调教师“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给我们的幼苗带来了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等等。文章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围绕“童心”“母爱”问题展开讨论直至批判“童心”“母爱”。因为刊发《育苗人》的“错误”,《江苏教育》编辑部作了《〈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错误》的检讨,发表在《江苏教育》(小学版)1964年第9期上。  相似文献   

9.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秦始皇“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欢宴朝中臣僚。博士淳于越在宴会上反对实行郡县制,主张恢复古代的分封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课本注释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教学参考书》、《中学古文评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初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13.
答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是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这个看似浅显的句子,翻译起来却颇费周折。从笔者所见到的几种译文来看,都不能令人满意。现将几家比较有影响的译文抄录如下,以便比较。  相似文献   

14.
“度”是个多音字,文题中第一个“度”字读duó(夺)音,二声,是推测、估计或计算的意思,常用词语有“忖度”、“猜度”、“揣度”、“度德量力”、“审时度势”、“以己度人”等。这个读音常被人读错,电视剧《三国演义》第24集中蔡夫人说“他人之心怎可度”时就把“度”字读错了。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集”卷二《感讽五首》之二诗有二句曰:“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我翻过古代许多版本的“李贺诗集”,此处“摇扬”二字之“扬”,皆作提手旁之“扬”,无作“木”旁之“杨”者,但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四库全书本《昌谷集》、清姚文燮注本《昌谷集》此处却作“垂杨”.“李贺诗集”卷四有《新夏歌》一首,篇末二句曰:“三月摇杨入河道,天浓地浓柳梳扫”,其中“摇杨”之“杨”,许多版本都作“木”旁之“杨”,但也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此处则作提手旁之“扬”.李贺诗这两处之“摇杨(扬)”,作“垂杨”和尚有作“摇漾”者暂不论.而以《感讽诗》作“摇扬”和《新夏歌》作“摇杨”者居多(如《协律钩玄》、光绪四年宏达堂开雕本的《李昌谷诗注》,也有《感讽诗》和《新夏歌》皆作“摇扬”者,(如吴汝纶评注本《李长吉诗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还有人认为这两处皆应作“摇杨”者(如今人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①)应以何者为长呢?虽一笔之差,却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含义迥别,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6.
教《阿Q正传》时,教师往往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概括鲁迅对阿Q的态度。不少人的章,如《阿Q的“Q”与精神胜利法》(《中学语教学参考》1999年第7期)、《谈谈祝福》(《中学语教学》1999年第3期),也都认为鲁迅先生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心塑造阿Q形象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成为鲁迅先生对阿Q及不觉悟的劳苦群众的态度。在《阿Q正传》中,作对阿Q“哀其不幸”之心.浸透在字罩行间.而“怒其不争”之说,笔却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课本和一些选本(如人教版《古代散文选》(上)、安徽教育出版社《古文观止全译》)均说陈涉“倔起阡陌之中”,而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中《史记·秦始皇本纪》则说陈涉“倔起什佰之中”,乾隆四年校刊、上海锦章图书局印行的殿版影印《史记·秦始皇本纪》亦持此说。是“阡陌”还是“什佰”?笔者以为应作“什(仟)佰”。理由有四:1.说陈涉“倔起什佰”不仅见于上引二版本《秦始皇本纪》,而且乾隆四年校刊、上海锦章图书局  相似文献   

18.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加强思想专制的暴力政策,关于坑儒的情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由于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有诽谤之言,又相邀逃亡,秦始皇于是派御史侦察咸阳的儒生方士,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人知之以惩后”。那么,秦始皇是如何“坑儒”的呢?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2007年版,第8页)说:“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笔者对此产生了疑问.秦始皇“焚书”的范围不仅仅是诸子百家书.教材没有详列也无可厚非。但是单就焚烧诸子百家书而言.是否真的烧毁了“所有”呢?  相似文献   

20.
张志达同志在《天方夜谭的“谭”并非避李炎之讳》(见《上海师院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四期第27页)一短文中认为“天方夜谭”之“谭”不是避唐武宗李炎之讳。这是对的。但是他认为:因避讳而用“谭”作“谈”,可以追溯到晋朝人陈寿著《三国志》时,即避晋武帝司马炎之讳,并举《三国志·魏志·管辂传》中“此老生之常谭耳”为例,看来此说尚可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