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肯定,同时,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作用的讲授法却受到人们尖锐的批评与激烈的抨击,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的元凶、是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罪魁祸首。但讲授法在我国教育史上存在了数千年,且纵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目前传统的讲授法还占据着大部分课堂,我们不得不对讲授法进行理性反思:讲授法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理由是什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受到谴责的原因何在?我们又应如何对它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由于一些教师对讲授法不适当的应用,使得讲授法成了单向的“传送——接受”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限制。这样就造成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一些教师对“还能不能应用讲授法?如何应用讲授法?”产生了质疑。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讲授法的反思与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称"课改"或"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肯定,同时,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作用的讲授法却受到人们尖锐的批评与激烈的抨击,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的元凶、是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4.
应该承认,新课程改革以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生改变了,但是变化的幅度还不够大,执行新课改时还在跳着慢三的舞步,思想还不够解放。追根究底,还是应试教育在作祟。我们在将“新课程改革”的口号喊得震天动地时,课堂上传统的讲授法却大行其道,这实在是出于无奈。一方面,传统的讲授法有其课堂时间利用率高的特点,尤其是数、理、化学科,它能在单位时间里向学生灌输比较多的知识,如果一时不能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5.
用好用活讲授法江苏王作兴,董素玲讲授教学法是指数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的总称。一提起讲授法,人们常常将它与“灌输式”、“填鸭式”联系在一起,并把教学的呆板、照本宣读.学生缺乏主动性等都归结为讲授法带来的恶...  相似文献   

6.
讲授法 讲授法是以教师用语言系统地讲授、辅以直观演示,学生以接受方式学习的教学方法或形式.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物教学采用“学会”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关于主体性和自主性、活动性和优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原则,从诱导学生“会学”着眼,激励学生“要学”着手,务实选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哪一项工作不需要人们的合作?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合作学习的纽带。于是,合作学习成了~种时髦的形式,有的课动不动就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海阔天空,说长道短,可是.学生愿不愿意合作,能不能合作,怎么合作,老师根本不去考虑。如果说“要合作”是合作学习主动性的表现,那么,“能合作”就是独立性的表现.“会合作”则为能动性的表现。本文就从这三方面初步探讨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淑凤 《成才之路》2012,(15):43-43
有人说:“语文是百科之母,数学是百科之父。”的确,数学正如一个家庭中的严父一样,它既是必需的,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数学都有畏惧感,都没有兴趣,都认为数学枯燥无味,难以学习掌握。面对这样一门学科,我们该采用怎样的课堂模式来学习它呢?毫无疑问,原始的课堂模式——讲授法不适合数学教学。因为讲授法就是一言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完全是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这就更加重了数学的枯燥性,学生更没有兴趣。而且也与我们的素质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以人为本背道而驰。讲授法不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优点是教师便于组织教学,学生不会的,只要他想学、认真听讲,在课堂上完全能够掌握数学知识。所以说,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要一棍子将它打死。  相似文献   

10.
“学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学改”工作;“学改”必须以转变学习观为先导;“学改”的核心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时代的要求;要通过深化“学改”,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1.
“学会学习”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拓展的基础.论述了“学会学习”的关键因素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上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教师导学,学生会学.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重要概念之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3.
田艳红 《青年教师》2006,(11):39-40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了我们的课堂,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4.
赵新广 《广西教育》2006,(7B):69-69
1.讲授法。一般情况下新概念课、定理课可以采用讲授法。在讲授新课时,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反映,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在讲授新课后给学生留下质疑的时间和巩固练习的时间,以便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讲授法绝不应是教师的满堂灌,而应合理地运用问答法。调动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学习是任何一节课都应贯彻的原则。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课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多运用一些直观的教具,如图、表、实物等。还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实践动手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和消化,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之后,关于这方面的研讨多起来,无形中淡化了惯用的讲授法。这造成了一定的误会——有教师认为使用讲授法过时了,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甚至视讲授法为大敌,这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6.
再论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课程启动以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要切实改变学习方式,深刻理解影响学习方式的因素是基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如社会因素、学生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并对其影响学习方式的机制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日益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活动。学生的创新更现实的是“新发展”而不是“新发现”,即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活动.使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发展和提高,并能正确运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创新学习。教师应在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掌握创新方法、思维和技能,提高创新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认识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相似文献   

19.
陈敏芳 《教育现代化》2005,(10):101-101
“研究性学习”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随着1997、1998年的那次有关语文大批判的展开,“研究性学习”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并被当作一种教育思想模式推广到全国。引发了全国空前的研究热潮。由此也可见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初中学生中有效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20.
课堂语言的幽默之美,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驱除疲劳感,保持并不断刺激学生旺盛的学习热情;由于在语言上不断变换刺激,还会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一些例证说明,幽默并非直接影响重大成就的获得,甚至在几个星期之后,学生从讲授时所运用的幽默中能有意识地记住了更多的概念。”(肯尼思·T·汉森《美国中学的讲授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