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基础教育实验”与“新教育实验”是在世纪之交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两个教育实验。通过比较这两个实验的异同, 可以看出现在我国教育实验发展的特点, 为以后教育实验的进展提供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叶澜 《江西教育》2004,(18):1-1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周慰 《上海教育》2002,(3):26-26
这是三个耐得住寂寞的教授。面对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诱惑、他们选择了耕耘,并且乐此不疲。他们说,理论摆在书里,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可一旦付诸实践,它就会闪光。”这是三个极不“安分”的教授,有人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是愿意轻轻松松地带几个学生,海阔天地“吹”几堂课,还是呕心沥血地钻研,马不停蹄地奔波?他们选择了后者。他们有的走到闵行,这出了全新概念——新基础教育:有的走进虹口北郊学校,建立了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的走向金山平乐中学,让“理解”两字看得见,摸得着。这是三个令人敬佩的教授。学术界浮躁之风盛行之时,他们依旧平静执著。认真、严谨、踏实、和蔼,知识分子的优良美德很容易在他们身上找到。他们始终在思考,思考中国教育何时昂首迈向国际大舞台:他们始终在实践,探索一条让理论产生实效之路,他们始终在追求,顶着外界的批评和不理解,在自我否定中前行。所有这一切,都因为他们热爱——对教育事业难以割舍的挚爱! 他们就是华东师大的三位教授:叶澜,赵中建和熊川武。这里我们给读者讲述的是三个教授与三所学校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章论述基础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阐述新基础教育的“新”,论证新基础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基础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将学生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聚焦到具体个人的概念上,要求把学生当作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要承认人的生命是在具体个人中存活、生长、发展的。把教育价值聚焦到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实现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舒扬 《教育文汇》2005,(2):16-18
记者:叶老师,作为一位教育学领域的专家,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您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教育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为什么您现在对实践研究如此的痴迷?为什么您要花费如此之大的精力来推动“新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7.
“新基础教育”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发展出了在教育之中研究教育的新方式,并在方法论意义上彰显了独特品性,主要表现在:深化了以学校为单位的研究视野、理论者深度介入教育实践、注重培育激发实践者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以主体为中介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等。  相似文献   

8.
当谈到基础教育理论时,不少人会给它冠以"务虚"之名,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形而上",《周易》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其实,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我们所谓的教育家本质上都是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是融为一体的,这为基础教育理论的"务  相似文献   

9.
写下这一题目,心中无数的人和事便奔涌而来。我知道这支拙笔无论怎么也不能完全表达与“新基础教育”相遇的这一段生命里美丽的交响,于是只好摘几朵浪花记载这段心路。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学校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怎样才能使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的改革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体现时代性的教育理念。基于这一点,叶澜教授提出了“新的基础教育观”及其相关的教育目标和性质。1“新基础教育”内涵在对现在的学校教育的认识和思考下,提出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的规格以及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新”的深层次结合点的新认识,力图转变现在基础教育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来真正使得人在做事中发展自己,促进人的个体发展…  相似文献   

11.
山东淄博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虽然我们临淄区是淄博市里的教育先进区,但传统教育的体制、教育理念仍然制约和限制着全区教育的快速发展。通过反思,我们认为,如果在小范围内,仍局限于某几所学校、某几个学科、某几个方面进行零打碎敲式的改良,则还是难以冲破樊篱形成优势,取得突破。因此,  相似文献   

12.
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叶澜;1997年9月,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叶澜的另一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通过这两篇章,叶澜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站在了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这一“站”,就是十年。  相似文献   

13.
当教育变革逐渐由酝酿走向具体实践时,教师发展越来越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核心要素。教师发展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为学校转型性变革提供持久动力,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作为教育实践中的生命个体,其自身也面临着生命能量的积聚、转化、释放、生成等人生课题。在这个意义上,重建一种新的教师发展观,其意义并不亚于全方位的学校教育变革。2006年9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叶澜教授的新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以下简称《新论》)在教师发展问题上作了诸多突破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从动机和过程两个方面展现出一所学校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改革是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的重要契机,是新制度建立的基础。通过改革学校实现了制度的体系化,学生教师同步发展和学校精神面貌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王毅 《西藏教育》2014,(11):15-18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16.
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试验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流派之一,他们所倡导的"生命·实践"思想经历了长期实践,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革新典范,同时成为了世界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经验。"新基础教育"主导的"人的新形象、转型的学校、主动生命的创生",体现出"生命·实践"学派的变革精神,它深刻地启示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求变"和"求新"的道路上可持续地前进。  相似文献   

17.
积极开展“行动研究” 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教育》08年第一期对“行动研究”曾作过专门介绍: 行动研究法是教育科研方法中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行动研究法等等。  相似文献   

18.
“新基础教育”语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不仅在于革除,更在于创生。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处在"新基础教育"扎根研究阶段,他们自觉地将成就新型教师,练就教师新基本功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可谓抓到了核心。新时代需要新型教师。正如校长顾文秀所说:  相似文献   

20.
“新基础教育”理论与实验的倡导者教育——直面生命。叶老师。作为一位教育学领域的专家.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您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教育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为什么您现在对实践研究如此的痴迷!为什么您要花费如此之大的精力来推动“新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