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云涛《丝绸之路的起源》是丝绸之路研究的新成果,把中外交流的历史追溯至远古时代。与以往把丝绸之路局限在中西交通方面不同,作者把丝绸之路起源的认识扩大到与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南亚等不同方向的中外交通和交流的研究,草原丝路、海上丝路、南方丝路以及与古代朝鲜半岛、日本等的早期交通和交流都进入丝路起源研究的视野,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开拓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陈军 《文教资料》2011,(17):64-65
自唐代中叶伊始,陆上丝路因受交通阻塞迅速衰败,而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以及南方相对和平的有利环境,海上丝路开始蓬勃兴起。唐代的海上丝路主要有东海(今黄海)和南海两条航线,东海航线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朝鲜和日本,南海航线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和阿拉伯地区。唐代的海上丝路交换的不仅仅是丝绸、瓷器等商品,它更是世界各族人民灿烂文化和宗教、艺术、风俗等交流的桥梁,为世界各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州是传统的海港城市 ,建城至今已有 2 2 16年的历史 ,它建城之始便与我国海上丝路的开辟有着直接联系 ,因而研究海上丝路的发展 ,无疑是研究广州发展史的重大课题。从广州城始建特色与海上丝路之开辟、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优劣态势互易对广州的影响、海上丝路之多功能、广州港与泉州港地位对比等多角度分析 ,丝路绝非单一的经贸功能 ,它同时兼具中外政治交往功能和文化交往功能 ,只有对丝路这三大功能进行全方位考察 ,才能真正阐明丝路对促进世界各国社会文明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给广州带来了新机遇。作为古代海上丝路发祥地的广州,必须抓住战略机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广州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和思路,应完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勇于创新,抓住重点,先行先试,加大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贸人文交流力度等。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丝路文明》第一辑于2016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丝路文明》主要探讨中外文明交流,刊登相关历史文化研究、丝绸之路古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考察新发现,从文明交流与互鉴的角度对丝路沿线出土文献与文物的解读以及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学术史、学术性书评等文章为主,每年出版一辑。主编刘进宝  相似文献   

6.
潮汕地区与"海上丝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拥有丰富的海外华人华侨资源,在"海上丝路"建设中有重大的历史与人文优势,但也面临种种挑战。为此,应积极构建区域性的、制度化的交流机制与合作平台;全力建设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和闽粤经济合作区等区域合作平台。政府统筹,民间协同,依托港口、机场和高铁等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平台,加强轻资产行业产品的贸易与服务,推动形成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合作机制;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提升潮汕文化影响力;潮汕地区要将"海上丝路"建设纳入构建全方位开放战略中,加强与珠三角、泛珠区域和东盟三个层面的联动,提升合作绩效,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内容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中外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基本形式是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府外交和战争;以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印度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文化以及长期的中外物品、科技、文学艺术的交流,对中国的儒学、道家、民间文化、宗教、民族构成、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等都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丝路诗词中的河西物产考释张力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也是一座敦煌学、民族学和中外通商史的天然博物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人才辈出。两千多年来,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每逢边地多事或开拓时期,许多中外名流或文人墨客都踏着时代的脉膊涉...  相似文献   

9.
《莆田学院学报》2020,(3):10-15
从亚洲海洋文明历史考察宗教间交往的经验,对21世纪海上丝路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共建亚洲人类命运共同体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意义。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路多元宗教交往的实践,表达了历史上中国人对待不同宗教的价值取向。郑和下西洋秉持的宗教态度,是明代中国天下一家、协和万邦思想的一种表现,对多元宗教的尊重、包容和平衡是其显著特征。郑和下西洋中的天妃信仰带有二元结构的属性,既是郑和下西洋活动内容组成,也代表了一些船队成员的宗教信仰。郑和下西洋把这种天命皇权和宗教神权融合一体,成为治理天下一家秩序的大规模海上实践。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可谓海陆并举,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又称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音乐、舞蹈作为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艺术门类,对邻邦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南方丝路、海上丝路的文化线路涉及的部分邻国为典型,考察明清时期我国与邻邦国家乐舞文化交流特征以及对域外文化产生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夏琳  李思龙 《英语广场》2023,(11):43-46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承载了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纺织服饰文本的汉译有助于增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本文以“理解、表达、变通”框架为支撑,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丝绸博物馆共同出品的《丝路文化交流专辑——纺织服装卷》为研究对象,总结在纺织服饰文本汉译过程中处理“理解”“表达”和“变通”问题的方法,以期推动中外服饰文化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2.
邢利海 《考试周刊》2009,(1):217-218
明朝期间,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中西交流间的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上交流的频繁与开阔,原有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依然有着犹存的魅力。明与帖木儿帝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是15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3.
《莆田学院学报》2016,(6):11-14
分析妈祖文化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妈祖精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当前,要打造妈祖文化品牌,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挖掘妈祖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妈祖文化产业;发挥妈祖文化纽带作用,促进亚太地区经贸合作交流。并对当前妈祖文化为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服务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要求我国注重人才的培养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为我国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一带一路"也使得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艰巨,专业结构问题更为凸显,关键性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基于以上挑战,本文从思想教育、专业设置、资源优化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对"一带一路"环境下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外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海上交往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海上交通的发展扩展了海上交往的内容,并进一步发展了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外各民族间的文化影响逐渐扩大,各种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与借取程度逐渐加深,加速了文化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亦黑迷失作为元初杰出的畏兀儿族航海家,在海上活动了20多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由于史料缺载,对其研究不多,本文就亦黑迷失卒年、五次出海、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从敦煌吐鲁番学看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陈国灿在《武汉大学学报》1989年4期上撰文指出: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保守的民族,丝路的开通,唐宋以后海上交通的繁盛,都反映了本民族异域文化的渴求。在罗盘针发明以前,敦煌、吐鲁番是中西文化陆路交流的中心,许多新的物种和技术通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传播和接受这一话语事件显现出20世纪20年代中外文化文学交流新型模式“华魂洋才”的萌生。这种模式与“中体西用”迥然不同,为鲁迅的“拿来主义”及毛泽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对今天的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仍富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嘉应学院学报》2015,(9):10-13
黄遵宪对清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贡献主要有:向清政府建言开放海禁,使丝路获得合法地位;维护丝路商路安全;保护丝路华侨商人利益;积极发展梅州对外贸易,使海上丝绸之路向内地辐射。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6,(6):45-49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实施背景,广东参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广东在中国重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地位重要,优势突出。可与沿线国家在重点领域开展产业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准确选定战略区位合作基点。并在制度和政策体系构建、港口经济、国际物流、海上金融、市场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上采取相应有力措施,防范风险,借力发展,做好海上丝路战略的桥头堡和主力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