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的采访大多是事先瞄准目标进行的,当然也会有瞄着老虎去、打得兔子回的 遗憾;但有时也会有顺手牵羊的意外惊喜,那大多是碰巧遭遇的偶然事件。我所经历的新疆库车重大文物考古发现──“阿艾石窟”的采访报道.则属于“歪打正着”一类,带有一点喜剧色彩。所谓“歪打”,是指我在游玩中遇到了这个石窟,而当时却毫无报道的意识;所谓“正着”,是指我后来“顿悟”,又第一个报道了“阿艾石窟”,并且还写出了我国有关“阿艾石窟”的首篇论文。 差点漏了大新闻 去年11月下旬,我赴新疆阿克苏地区采访上海援疆干部。在阿克苏机场,上…  相似文献   

2.
意外中的意外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当今许多重大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记者会幸运地置身其中,成为历史的记录者。1990年,发生在亚洲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是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多名记者获得了进入亚运村采访、记录这段辉煌历史的机会。我接受了报社指派的采访任务,非常意外地走进了“亚运记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记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新闻,另一些记者却于无意中“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些记者原定的采访计划落了空,却又遇上“意外之喜”;还有的人“八小时之内”一无所得,“八小时之外”却大有斩获,而这一切除了有机遇的因素在起作用外,还有“无意注意”在“作祟”。 新闻观察中的无意注意是指记者不带任何自觉目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自由观察,从表面上看,这种观察方式既“散”又“漫”,不易找到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记者要用脚采访,要用眼睛采访,处处留心皆题材。也有人说,记者要象鱼鹰那样寻找目标,盯准了鱼就叼住不放;象猎狗那样四处扫视,发现野兽就穷追不舍。我感到这些说法都是经验之谈,很有道理。不久前,我在广州的一次采访,就有这样的感受。记者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是采访,只要随时随地做有心人,象鱼鹰、猎狗那样寻找自己的目标,就会有所获,有时还会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意外收获。那是前年4月中旬,我因为左眼高度近视,连光也看不到,听说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眼  相似文献   

5.
兔子通常比乌龟跑得快。但“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胜利的并不总是兔子。在新闻界,有的记者采写作风像兔子,出稿很快;有的记者则似乌龟,慢思熟虑,不轻易下笔,甚至给人不出活儿的感觉。一般而言,新闻采写忌缓讳慢而尚快,尤其是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速度越快越好,这样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各种想知道的事情,由于“兔子”式的记者可以充分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所以,“兔子”式的记者在各媒体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但快也往往有快的缺憾。因为快,因为匆忙,“兔子”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五个W中的”为什么”,即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因果性。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在取得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形成有”‘前因后果”的报道。当记者采访一个新闻事实问为什么,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时,并不能只是依照已有的经验得出一个结果,而是要做开创性的工作。有专家认为:“‘开创性的发现不会存在于既有的知识框架内,甚至与当时的流行观念相悖,它时常由实践中偶然产生的意外现象所致,人们在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观察时,时常遇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偶然出现的意外结果称之为机遇。”’应该说,新闻采访中也存在机遇…  相似文献   

7.
采访对象受到大众传播过程中“记者采访”、“记者写作”、“编辑”、“媒体”、“受众”、“效果”等环节的反作用,会影响到受访心理与行为。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呼吁在大众传播学领域有必要重视和加强对采访对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和一个部队报道员聊天.他说有个报社记者一次到他们部队采访.一条原本只计划在其他版面刊发的消息。最终却成为头版头条。这次“意外”不仅让他惊喜.也令他总结出不少关于新闻选材和报道时机把握方面的经验。他说,自己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以来.每次遇到类似的“意外”.都能从中学到东西、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界有这样的说法:“把偷拍进行到底!”“像间谍一样偷拍!”现在,偷拍有越演越烈之势,但外界对偷拍意见不一,有人欢迎,有人强烈反对。偷拍为什么会存在?它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到底有没有它生存的土壤?它存在的法律根据是什么……偷拍的未来出路何在?一般所说的采访是指显性采访(也称“明访”),与之相对的是隐性采访(也称“暗访”),两者都是采访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隐性采访,广义的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狭义的指在采访受到拒绝或估计会受到拒绝时,隐瞒记者的身份,以至伪装成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采访的手段有观察、记录、拍摄、录音(包…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采写某一稿件时,往往会意外地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取另外一些新闻线索,这些新闻线索甚至比原先所要采写的主题更重大,更具指导性,《“买路钱”名目繁多,运销户有苦难言》就是这样一篇半路上“冒”出来的批评性报道。采写这篇稿件前,我正在着手采写《南通输船运输公司长江客运处改进服务工作,热情支持农民搞运输》的稿件。一  相似文献   

11.
《舞在天津》在3月10日人民学报海外版一版《神州掠影》专栏刊出后,意外地得到读者的好评和热情的鼓励。一些新闻同行问我:“你是否事先知道天津舞会办得好,有意前去采访的?”实际上,这篇小特写,是记者偶然捕捉到的“意外之物”。今年2月底,纺织工业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天津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星期六晚间出发赴天津,星期天上午即参加中国服装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2.
今年5月,美国一位非专业的“三脚猫记者”做了一次罕见的独家报道:独家采访了俄罗斯总理普京.此事轰动英美新闻界.这位42岁的中学语文教师因爱好而在“户外生活”网站开设了博客,在给他崇拜的户外运动英雄普京写了一封采访信后,意外收到普京长达8000字的回复.这次采访被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作“一对一的采访”、“心与心的交流”,是对传统新闻业的一次颠覆(scored a journalistic coup).  相似文献   

13.
有句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新闻采访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你带着某个题目专门去采访某单位、某个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使你不能如愿以偿。而在采访过程中,却意外地发现了另一条线索,这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条最佳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4.
“人中吕布、马中赤免”,赤免马一直是好马的代表。《三国志》中有赤兔马的记载。但是称为赤兔却并没有说为什么。于是,后人就认为,“赤”是说其毛色,“兔”是说跑得快如兔子。其实这是误解。自古以来,我国对各种动物就赋予了某种精神、品格、兔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怯懦,弱小的象征,虽然它跑得快,但是,兔子的跑总是与逃相关的。可以说,兔子毫无英雄气概。用兔子来比喻好马,是有损马的形象的。兔子跑的速度固然也快,可是因为它个头太小要论  相似文献   

15.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能听到很多的一面之词,这些“一面之词”中有真也有假。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稍不留意就会被采访对象所蒙蔽,如果过分信任采访对象或者不加分析地采访报道,极易造成报道失实。所以在采访这些“一面之词“时,记者就要练就“火眼金睛”,要善于在纷繁现象中去伪存真,给受众一个真实的、理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一般人只知道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意外,有关专家提醒:“低血压”同样也会引发脑血管意外。据专家介绍,由“低血压”引起的脑血管意外在不断增加,医院接诊过多例这样的病人,患者往往血压不高甚至偏低,睡前没有任何征兆,一觉醒来却发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杂志第四期发表庹震写的《“鼻子”和“绳子”——浅议“三包采访”》,我看了很有同感,值得开展一次讨论。“三包采访”、“组团采访”,依我看,只要倡导者出以公心,管理者有章有法,执行者品德良好,一般说总是利大于弊的。倡导者和新闻单位都节约了时间、节省了精力,无形中也会在参加活动的新闻从业人员中间引起一番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检  相似文献   

18.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己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已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了。有的记者外出采访,兼顾广告,也有以拉广告为主,采访次之的,甚至只做交易,“不见兔子不撒鹰”。此外,诸如盛夏之际访一访啤酒厂,地毯紧俏时刻去地毯厂抓点“题目”,化妆品用完了去日用化工厂搞条消息,这都是目的明确,讲求“效益”的。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进到新闻报道领域,可说是新闻记者的末路,也是新闻报道的悲哀。当新闻采访写作被当成某种交换筹码时,记者的人格、身份也就被降低到筹码的地步了。我曾听到一位厂长十分轻蔑地说,某某记者也就值一瓶雪花膏钱,给他一瓶雪花膏,他就给你报道。此话令同行汗颜。  相似文献   

19.
狼与兔子     
父亲狄克携着儿子布莱克在山间漫游,见一只恶狼追着一只仓皇而逃的兔子。小布莱克问道:“爸爸,要不要救救那只兔子?我看它跑得好可怜。” 老狄克道:“不对,恶狼追不上免子。” “为什么?” “因为恶狼只是为一顿午餐。追不上兔子,它可以转而再捕食其他的东西。但是对兔子而言,是为保命,兔  相似文献   

20.
有 关人士认为 ,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保密的公务活动场所 ,都应该公开并接受监督。而新闻媒体又是公民实现知情权的中介 ,拒绝采访就是拒绝公众的权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新闻记者的采访特别是有关监督性的采访往往会遭到拒绝 ,甚至受到暴力威胁。受众拒绝采访的原因有三 :(一)新闻采访触及到采访对象的利益。(二)新闻采访侵害了采访对象的合法利益。(三)采访时机不当。面对拒绝采访 ,记者该如何处置?笔者认为 ,新闻媒体应该慎重对待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拒绝采访”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新闻媒介有必要尊重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