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圆规”和“芦柴棒”是借喻与借代纠葛的典型例子:有人说是借代,因它们直接用特征代替了本体:有人认为是借喻,理由是“圆规”和“芦柴棒”是分别借来形象地描述杨二嫂与包身工肖像特征的。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呢?我们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区分借喻和借代是修辞学的难点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对夏衍《包身工》一文“芦柴棒”用何辞格的理解分析笼统而偏执,本文对此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3.
区分借喻和借代是修辞学的难点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教学实践中,人们对夏衍《包身工》一“芦柴棒”用何辞格的理解分析笼统而偏执,本对此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站立的姿态“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于是就用这形象鲜明的比喻来称呼杨二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夏衍在《包身工》中记录了一位被榨干血汗的少年女工的形象:“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象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在我国的一些修辞学著作中,对这两处地方作  相似文献   

5.
所谓奠基作品,我认为,犹如民间所言三岁看老之谓也。在报告文学成长、成熟、危机等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无不时时刻刻看到他身工》这一奠基作中蕴涵的潜在基因的影子与作用。当然,其后的报告文学作品,自然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但他身工》这一奠基作中所蕴涵的那些报告文学的基因,却恰似成年人身上,永远有着出生时的形貌特征,是不断地成长而永远不可能根本改变的。我们读《包身工》,自然会对作者多次着力描写的“芦柴律”这一人物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但细究起来,“芦柴律”未必实有其人,几次对“芦柴律”的具体描写,如“芦柴棒”…  相似文献   

6.
记叙性的文体,写好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而称呼在人物语言中,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因素。高明的作家常会巧用称呼来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现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一、反映人物的境遇在夏衍的《包身工》中,作者写带工老板爪牙吆喝包身工起床时,谩骂她们为“猪猡”、“懒虫”,甚至用“芦柴棒”直接代替名字。这些称呼,再加上有关描述,形象地说明包身工不被  相似文献   

7.
鲁迅《故乡》中“然而圆规很不平”的“圆规”与夏衍《包身工》中“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的“芦柴棒”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或别的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十多年;尽管1993年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取消《修辞复习提纲》而让“‘圆规’是‘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的观点逃之天天,但争论尚在进行。尤其是我们这些中语教师。  相似文献   

8.
鞋匠之子     
迪姆快七岁了,他常常感到沮丧,因为他是全班最胖最矮的学生。当同学们都管他叫“狮子狗”或“小胖墩”时,他总是高声回敬道:“你们这些可恶的长芦柴棒!豆蔓秆!篱笆桩!”  相似文献   

9.
夏衍的《包身工》里有一段字历来被人们引用和称道:“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样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的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迫着做工”。这段字在许多作中被认为是三个比喻,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应为两个比喻。  相似文献   

10.
围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围住一些东西而建造的墙,这似乎很好理解,但仅仅是这种意思吗?当然不……《包身工》这篇课文中就出现了与众不同的“围墙”。一排排低矮的厂房和连关猪狗都不如的“宿舍”,被一堵堵高高的“围墙”围着。里面的包身工在带工老板残酷剥削和压榨下,过着猪狗一般的生活,身体和精神也日渐显得委靡不振。文中还有那个“芦柴棒”,这位小姑娘,身体被严重地摧残,连抄身婆也不敢碰她了。可以想  相似文献   

11.
6.改写型 [试题举例] 试题十一(1986年全国高考试题) 按要求改写下边画横线的文字。 像“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他们还在那儿支撑,直到带工老板榨完他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相似文献   

12.
我教《包身工》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模式,首先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福临路的带工老板平均每人每年可以从芦柴棒一样的包身工身上得到的收入约多少钱 ?2.日本纱厂每年从每个包身工身上至少榨取多少钱 ?3.通过计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运用这些数字材料的作用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改变了以往沉默懒动的习惯,个个兴趣盎然,不停地翻书找条件、计算、讨论,整个课堂沉浸在紧张而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被充分唤起和开掘出来。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相似文献   

13.
借喻metaphor与借代metonymy的区别,尤其是关于鲁迅《故乡》中圆规和夏衍《包身工》中芦柴棒的喻代界定,语文教学界已有不少讨论文章,大家都从修辞学的角度作了深入有益的探索。笔者在此旧话重提,是想从艺术思维的角度重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所有的修辞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作家的艺术思维问题。因此,研究修辞中的喻代之别,必须站在艺术思维的角度进行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包身工》出自人教版必修二新闻单元,作为一篇报告文学,它以翔实而生动的内容,展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东洋纺织厂里劳作的中国女工的血泪史,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盘剥中国、虐待中国人民的罪恶。这是一篇震撼人心的纪实文章,人们不会忘记"芦柴棒"枯瘦的身躯,不会忘记"小福子"遭受的殴打,不会忘记包身工们生存的恶劣环境和随时被奴役致死的悲剧。作者愤怒地控诉了不人道的黑暗现实,并预言人们必将反抗,黎明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5.
先看下面三段文字 :一个细菌经过 2 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 ;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 ;仙人掌切成几块 ,每块落地就生根 ;一株草莓苗依靠它的沿地“爬走”的匍匐茎 ,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 ,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 ,译音为“克隆”。 (谈家桢《奇妙的克隆》)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 ,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 ,打杂的跟上去就是一脚 ,踢在她的腿上 ,照例又是第二、第三脚。可是打杂的…  相似文献   

16.
《包身工》一文中,“有几个慈祥的老板……”一句,引号中“慈祥”一词,有不少参考资料或练习题答案,都认为是反语。这是主观武断、望文生义,没有深入分析的结果。理由如次: 一、结合上下文去认识。上文说:“粥菜?那是不可能有的!”下文说:拣几片菜叶,用盐水一浸,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上下文一对照,就可以发现,包身工在吃饭时,一般是没有菜的。否则,上文的设问就与之矛盾,下文“难得的佳肴”就成了无稽之谈。既然带工老板一般不给包身工准备菜,那么,有几个老板要是准备一点菜,就相对地要好一点,“慈祥”一点,至少总比别的老板慈祥,而不是更凶狠。从这一点上讲,慈祥不可能是反语。  相似文献   

17.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你从《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药》里面的夏瑜、《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革命进步学生这四个人物之中,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在对当前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之  相似文献   

18.
惟一的苹果中午,坐在我前排的叶子递给张浩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还附上一句:“多休息,要调养好自己的身体哦!”张浩最近染上了流感,面无血色,像寒风中的白纸一样,身体抖得厉害。可他比我这个健康人快乐,他有叶子的关心呀!看着张浩手中的大苹果,我冲着叶子大喊:“我们还是不是好朋友啊!”叶子一脸吃惊:“怎么了?”“为什么张浩有苹果,你却不给我一个呢?”叶子满不在乎地说:“他是病号嘛,当然要给他,我自己也没有呢,那是惟一的苹果。”叶子是位美丽女生,我与她同窗七年了,可我们的友谊却抵不过一个刚转来的张浩!张浩瘦得像芦柴棒,平日总是一副…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课堂气氛活跃”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之一。有了这个指挥棒,出现了一些老师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冷静地思考被认为是冷场,学生埋头写作业被认为气氛不好,公开课、研讨课,也大都选一些便于感官上操作,通过活动能热闹表现的内容。盲目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种种现象有以下几种。造势型。一种是语言鼓励:“棒!棒!你真棒!”还有一种就是只要老师说“说得好”,学生就会有节奏地鼓掌:啪,啪,啪啪啪。一节课十多次的鼓掌突显课堂气氛之热烈,为课堂气氛造势。激将型。老师说:“某某小朋友能不能干?”学生有气无力地说:“…  相似文献   

20.
我读高二时,身高已有175公分,可体重却不足55公斤。即使是三伏天,我出门也不敢穿短裤,因为我的两条“麻秆腿”实在引人注目,如此高的回头率实在让我无福消受。可不管我怎样伪装,在同舍兄弟面前总是要坦诚相见的,于是我就有了许多绰号:老大叫我“竹竿”,老二叫我“芦柴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