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质观是孔子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规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发展,深深影响了整个的中国文学史。文质观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文质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中国当代文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亦可以从孔子的文质观中寻得启示。  相似文献   

2.
南朝文学批评沿袭先秦儒家文质观,更为明晰而广泛地将其作为衡量诗文的标准。这一时期的主要批评家都受到儒家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但由于个人在文学思想和艺术追求上的不同,对于儒家文质观的接受情况也存在差异。在他们提出的批评观点中,或是倾向复古,或是偏重形式表达,其中尤以批判继承文质观的刘勰、钟嵘和萧统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美学界对儒家文质观的研究都基本上忽略了其与儒家人性论的关系,并认为儒家都主张文质彬彬,从而又忽略了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文质观的差别。究其实,孟子主张性善,所以他重质不重文,主张先质后文、要以质救文;苟子认为性恶,所以他重文不重质,注重以文灭质;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因素在孔子的思想中都具有,所以他主张文质彬彬,既主张先质后文,又主张以文救质。  相似文献   

4.
关于诗文的文与质、情与采的看法 ,构成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来是古典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所重视的一个问题 ,对此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曾通过对“文与质”这一传统哲学和诗学命题的重新阐释 ,并结合古典诗歌史的发展实践 ,对“情与采”这对美学范畴也提出了新颖精到的独特看法 ,提出了一个“本色”与“绮丽”兼美的诗学命题 ,从而把中国古典诗学的文质观与情采观研究提高到了一个带有总结意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质观的背景。主要介绍了文质观的发源和南北朝文质观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对《颜氏家训》的分析。从《颜氏家训》的背景及内涵,分析《颜氏家训》中的尚质和兼文的主张的体现,颜之推认为,写文章要注重内容实质,还要兼顾文章的声律和辞藻。第三部分是对颜之推的文质观的分析。前人的研究仅局限于某部作品中文和质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颜之推的历史经历和颜之推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来分析颜之推文质并重的影响,即推动了六朝文学的变革,昭示出了自汉至唐文学发展的正确走向,唐宋文学正是在经历了文质调适后显示出来的成果,走向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而如何将其与颜之推的思想贯彻起来应用于现实社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刘勰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文质关系的理论。刘勰关于“文”与“质”、“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理论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和形式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起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对刘勰文质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及其影响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一生执著于用世,可对于隐逸之人却从无微词,甚至是颇为理解的,此种心态决定了孔子对隐逸有着别样的理解。同是隐逸,孔子对辟世采取了理解但不苟同的态度,而对于辟人却是不仅赞成且力求践行的,因为在辟人这种行为中保持着对道义的追求。孔子对隐逸的肯定和独特阐释对后世大隐、中隐、小隐之说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79):20-21
恰当有效的批评往往可以促进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喜欢用批评来促使学生进步,但对于这个恰到好处的度,既可指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又可让其有奋发向上的动力,很少有人可以把握地好,稍不如意,就会将学生推入相反的方向发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学习孔子的批评艺术,孔子弟子三千,懂得因材施教,在批评教育上也有独到的见解,希望本文可以对喜欢运用批评教学的老师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事物,可以视作一种生命形态.文章分析了中国原始文化的发展对文学起源的影响,并探讨了在先秦文学起源后文和质各自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相似文献   

10.
人类有无价值,何以有价值,人有价值对谁而言,人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些是研究孔子的人的价值的思想已经引起讨论的问题.本文按以上思路,对觉得有必要再作深入探讨的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文质彬彬"一直是我们所向往与推崇的做人与作文的最高境界。然而,人无完人,文有瑕疵,文质不得兼备。如果文质不得兼备而出现"相胜"的局面,人们往往会有"以‘质’主而‘文’次之"的倾向。文章从"存质舍文"、"质胜于文"和"先质后文"这三个方面着手,并结合历来文学家对"文"与"质"的理解,对"文质相胜"之时"质"更胜一筹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分析老子和孔子的女性观,重点研究二者对女性的不同认识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对后世中国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课是语教材的核心内容,是语课程实施的平台和支点,课教学是语教学的主体环节。正因为如此,《语课程标准》对选取什么样的:℃章作为课,规定了很高的标准:“具有典范性,质兼美,富有:疋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课应该“质兼美”。  相似文献   

14.
儒家美学观中,"中和之美"处于核心地位。孔子作为儒家美学思想的创始人,其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浅析孔子美学观里的"中和之美",以感悟其无穷意蕴。  相似文献   

15.
杜书福的《楼上楼下》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小小说。换言之,是一部文质兼美的作品。 《楼上楼下》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对一位农村老太太在城里被城里的儿子儿媳嫌弃、冷落,生活处境极其艰难的描叙.深刻讽刺和批评了一些人在孝敬老人问题上表现出的狭隘、伪善、自私、冷酷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雅俗共赏是朱自清的一种文章美学思想 ,较明显地体现于他的文辞观上。首先 ,朱自清的文章语言求真化俗 ,运用口语 ,追求一种朴实自然的谈话风格。其次 ,朱自清的文章语言又是经过选择、提炼的 ,能够化俗为雅 ,雅俗合一 ,从而形成通俗而淡雅、质朴而有风华、既纯正自然又新鲜活泼的风格 ,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章语言。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的"三言",在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这一主情思潮,从而直接促成它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两方面。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徐威力 《教师》2012,(35):112-113
《文心雕龙》书成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是文学理论家刘勰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进行全面总结的产物,该书全面深刻地论述古代文学的养成与发展,并围绕怎么样创作一篇质和文、情和采统一的“道之文”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识,尤其是该书中所运用的文辞观,主张文学形式上要有“三文”之美,可谓情志交融,行思巧妙。笔者在反复研读《文心雕龙》之后,笔及此文对其中的文辞观以作探究,一孔之见,还望方家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李大钊与陈独秀的儒学观同中有异、各具特色。同为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北李南陈"的儒学观呈现出"破与立""扬与弃"的思想倾向,而其儒学观之差异,则与自身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学养积淀等因素密切相关。出于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忧虑,对"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于儒学的高度关切。  相似文献   

20.
中和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审美观的核心理念。孔子承先启后,基于"中和"理念,主张既要满足个体官能的合理欲求,又要使个体欲求合乎社会伦理道德,强调用社会道德来规范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使之无"过"与"不及",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和"美育观。其基本表现为:礼乐和谐、哀乐有节、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这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生境界的升华,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