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洛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致力于对马克思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综合。从人的心理机制、性格结构等方面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展开了批判。他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丰富和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也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批判的科学哲学"是秉持价值尺度对科学认识的反思。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初期译介到中期认识深化,再到后期审慎反思这样一个演进轨迹。其人文主义科学哲学研究路向的传入打开了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视域。他所运用的价值介入研究方式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回应。他对实证主义"唯科学"论的批判及其"解放的兴趣"的价值诉求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担当精神被国内学者认同并得以正视。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心灵哲学的讨论中,丘奇兰德的取消唯物主义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对民间心理学和功能主义批判的基础上,丘奇兰德提出了神经哲学作为替代当前心灵哲学讨论的新框架:它反对民间心理学来捍卫物理主义,反对计算主义来捍卫联结主义,反对功能主义来建构还原式神经哲学,并通过知觉的可塑性理论为神经哲学的合理性辩护。尤其是他强调哲学解释要与最新的科学进展相结合,这为其理论提供相当有利的支持,从而使“神经哲学”成为心灵哲学讨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派别。但是它又排斥当前流行的哲学话语,在神经科学还并未取代民间心理学的今天,丘奇兰德的主张更多的是一种预测或猜想。  相似文献   

4.
顾萍 《科技风》2015,(7):181+183
哲学反思是哲学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哲学独特价值之所在。"理论的前提批判"就是反思的思维方式,它构成了孙正聿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它的内在意蕴和价值本源,展现了哲学的本质。本文基于孙正聿先生的《哲学通论》一书,通过探讨哲学反思的内涵与意义,进一步体会哲学思维的精髓,感悟哲学思维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劳动的视角动态的把握世界,实现了对于形而上学的最根本的批判,从而实现现了哲学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最根本意义上的变革,在劳动的意义上把人与自然,人他人,人与人类自身真正的动态的统一了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最根本意义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早在康德把理性与自由视为现代性之纲领后,黑格尔在对现代性的查审与辩护中已开始了现代性批判,并由此引发了现代性形而上学批判之源流,这种潮流以尼采为转折点,其后以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为高峰.梳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批判对于理解和把握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尤其重要,其中立足于本体论的追问则是基础.只有找准现代性存在的本体哲学基础,才能做到批判有的放矢,从而建构出一种现代性批判的新式样.  相似文献   

7.
从人文的视角论 ,人本主义当是费耶阿本德的科学思想中最重要的特征。费耶阿本德的人本主义科学思想在科学方法论、社会和文化生活三个层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并表现出了如下的发展趋势 ,即从科学哲学内部到其外部、以哲学为批判对象转向以科学为批判对象、以科学实践为批判的参照推广到以生活实践为批判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康德哲学的任务是要解决认识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采用的是纯粹理性的先验批判立场,他的使命就是为牛顿力学的合理性进行哲学辩护;马赫完全立足于感觉经验的基本要素,试图解决感觉如何形成认识的问题,采用的是反对形而上学玄想的经验批判立场,并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进行了深入批判。彭加勒把数学中的递归论证看作是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用约定主义取代康德的先验批判。他们都影响了爱因斯坦的早期哲学,并塑造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随着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爱因斯坦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理论建构中的作用,转向斯宾诺莎的唯理论。  相似文献   

9.
黄燕华 《科教文汇》2014,(31):107-108
老子关于“道”的阐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些根本属性。他建构了一个尊道贵德、绝巧弃利、见微知著、有而无为、小国寡民的技术发展的理想国。一方面他批判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处于无序失道之中;另一方面他肯定了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尊崇道法自然。本文分析了老子文献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应用和技术与人四个方面逐一解读其技术哲学的理念。进一步探讨老子技术哲学理念对现代技术文明的启示,引申出技术发展的未来导向。  相似文献   

10.
自社会建构主义诞生以来,它就以激进的姿态挑战科学哲学,与科学实在论处于尖锐的对抗与冲突之中。然而,社会建构主义者并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在本质上承袭了科学实在论的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这种承袭使它无法摆脱传统科学哲学的困境,其批判的结果是用社会实在论取代了自然/科学实在论,造成了批判者与批判对象的"两极相通"。  相似文献   

11.
老子关于"道"的阐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基本范畴,涉及人类技术活动的一些根本属性。他建构了一个尊道贵德、绝巧弃利、见微知著、有而无为、小国寡民的技术发展的理想国。一方面他批判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因素,社会处于无序失道之中;另一方面他肯定了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尊崇道法自然。本文分析了老子文献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应用和技术与人四个方面逐一解读其技术哲学的理念。进一步探讨老子技术哲学理念对现代技术文明的启示,引申出技术发展的未来导向。  相似文献   

12.
马尔库塞作为西方社会的批判者 ,他把人本主义哲学融合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新的道路。他批判资产阶级不仅运用技术在物质领域占有统治地位 ,而且通过技术理性的语言分析把统治领域延伸到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他反对技术的逻各斯统治 ,强调人类的精神解放。  相似文献   

13.
史函玉 《科教文汇》2011,(7):203-204
休谟人性哲学的建立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同时进行的。休谟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对象和方法的批判,引入了其人性哲学的对象和方法.从而为其人性哲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大厦的完成,以于1790年问世的《判断力批判》为标志,其时康德已66岁。在康德人生最后的阶段中,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人"的问题本身,即人的历史、人的归宿,此即康德的历史哲学。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收录的八篇论文中,康德从阐明历史本身入手,逐渐过渡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最后以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人类社会为终结。这一论述体系较之之前已成文的三大批判而言略显粗糙,但仍可自圆其说。康德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阐明,是带有鲜明目的论色彩的立论,是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集中论述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大厦的完成,以于1790年问世的《判断力批判》为标志,其时康德已66岁。在康德人生最后的阶段中,他的研究方向转到了“人”的问题本身,即人的历史、人的归宿,此即康德的历史哲学。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所收录的八篇论文中,康德从阐明历史本身入手,逐渐过渡到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最后以建立一个永久和平的人类社会为终结。这一论述体系较之之前已成文的三大批判而言略显粗糙,但仍可自圆其说。康德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的阐明,是带有鲜明目的论色彩的立论,是康德历史哲学的基础,集中论述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  相似文献   

16.
李培林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169-170,175
劳资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基础关系之一。它既体现一种经济利益关系,也反映出劳资双方之间的文化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企业文化战略对劳资关系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历史目的论与其道德和政治思想紧密相关。他考察了历史的自然目的和道德目的,揭示出至善是历史的最终目的,而至善又表现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永久和平。通过把道德上的至善看作是政治上的永久和平,康德指出,道德与政治实际上是共契而非冲突的。这种共契是康德进一步统一实践哲学,从而完善其批判哲学体系,达到全面理解"人是什么"的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技术观集中表现为对技术的批判。技术批判作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根植于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反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技术批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表现为更为深刻的文化批判。立足于实践哲学,马克思的技术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意蕴。同时,对马克思的技术观进行文化哲学的解析,也正是基于现代性背景中对技术本质的深层次哲学和文化的追思。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作为20世纪一个汹涌澎湃的社会文化思潮,由西方发源,逐渐波及全球,它对人们的世界观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具震撼性的。女性主义以其明确的问题意识、尖锐的批判锋芒和坚韧的实践精神,不仅一步步改变着女性自身的命运,同时也在人类文化知识的勘误和理论空间的拓展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革新力量和鲜明的个性。女性主义科学研究的兴起是20世纪不可忽视的学术文化现象,它对科技哲学的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著作之一,理论逻辑紧密清晰,层层递进,对问题的批判深刻严谨。马克思从宗教批判入手,逐步拓展到对普鲁士现存国家制度的批判,然后过渡到对德国哲学的批评,最终指向同一个终极目标:实现人类的全面而自由的解放。马克思通过三重深刻的批判唤醒了人们沉睡中的工人意识,从批判的旧世界中造就了一个新世界。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时代背景(一)历史背景在历史上,宗教在西方国家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它控制着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使人们逐渐变成宗教思想下的傀儡。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意识被唤醒。同时随着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敬畏的深化,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启迪,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提高,人们开始尝试摆脱宗教的束缚和控制,企图获得新生,想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回归人的本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