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都市计划容积移转办法”为我国台湾地区1998年仿效日本、美国的先例而创设。所谓容积移转,即允许都市计划限制发展的建筑物容积转移到许可发展的基地上,由许可发展的基地所有权人给予受限制基地所有权人相当的补偿。该办法属旧城改建中容积权利补偿的典型市场模式,将容积权利作为土地产权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加以周全保护,符合近代西方民主国家土地政策的根本目的。因而,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合理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台湾土地开发许可制由“容积移转”运作机制与“增量利益公共回馈”分配机制构成.台湾地政机构分别在地狭人稠的都会区与环生系统脆弱的农业区以及两区域间主导实施土地开发许可制,旨在达到发展经济与保育农地的双重目的,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在性质上,开发许可制介于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制度与土地发展权制度之间,是一种准市场化运作的土地开发与管理制度.大陆地区在构建土地发展权制度与配置土地发展权过程中,可借鉴台湾土地开发许可制,在将土地发展权国有化基础上,完善其在政府、土地原权利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合理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土地和建筑物权利的相互关系方面采纳了二者不可分离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有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住房金融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逐步建立,国内住宅市场迅速发展,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中土地使用权期限与房屋所有权完整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17,(5):55-59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本质是将土地经营权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权利,然后将其投入市场促进土地流转,进而带动农业的快速发展。这种土地产权模式已经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且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目前仍然没有以法律规范的形式赋予其权利的正当性,其权利归属也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从所有权的弹力性角度出发,以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为理论基础,认为土地经营权的权利根源是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权利属性为用益物权。在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立法缺失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地经营权的权利内容,提出了我国关于土地经营权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程序规定缺少被拆迁人的事前参与,征收缺位,拆迁许可规划缺少程序保障,补偿纠纷裁决缺少中立性。针对这些问题,应逐步对拆迁程序进行完善,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房随地走、地随房走"是理顺土地和房屋关系的基本规范,其目的不仅在于保持房屋的经济效用,还在于简化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结构和层级,简化土地物权与房屋所有权关系,这便于界定权利和促进交易.该规范具有严格的构成要件,因而有相应的适用范围,用地建房的过程、限期拆除的违法建筑等不应适用该规范.该规范的法律后果是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  相似文献   

7.
我国法律存在国有土地所有权人土壤污染民事责任方面的法律空缺。在民法绿色化背景下,国有土地所有权人承担土壤污染民事责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借助"双阶理论"和"国家法人说"理论区分国有土地所有权人的权利基础,当国有土地所有权人利用市场以"招拍挂"等方式获得土地收益时,则该行为可以运用民事法律规则予以调整;当国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实施该行为过程中对土壤污染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时,可将其纳入土壤污染民事责任主体,要求其承担生态修复等相应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城乡结合部集体土地房屋拆迁量越来越大。区域规划范围内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工作日益成为区级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拆迁利益矛盾日益激烈,不时有一些极端事件不断见诸于报端,拆迁已成为全国性的话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有必要找出解决纠纷的办法。本文对如何建立健全征收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工作进行浅议,并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达到有益于区域建设的建康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土地权利生态化是生态时代土地权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主要经由土地权利外部限制立法路径,已初步建立了土地权利生态化制度。但现有的土地生态化立法成果尚不能满足生态时代土地权利生态化的目标。权利内部限制与土地权利生态化的内在需求契合,可在已有立法成果的基础上,借由“所有权负有义务”之理论工具,将所有权所负义务向生态延伸,拓展所负义务的性质;针对土地权利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义务制度构造缺失,构建以土地权利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义务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弥补生态时代土地权利生态化制度构造之不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调整房地产领域的法律法规规定,城镇国有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地上物的所有权属于用地者,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地上物的所有权由国家无偿取得。法律制度的此种设计模式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弊端,理论上也存在难以阐明的障碍,实有修改之必要。为平衡保护土地所有权人与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应借鉴大陆法系的地上权制度,规定土地所有权人欲取得地上的所有权,须以市价补偿为原则。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的颁布,从法律方面保障了公私财产所有权,明确了私有财产的界定规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共物品的区分所有指共有人依据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所具有的收益、管理、维护和修缮,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处分权。由于公共部分的不可分割性,各区分所有者只具有名义的区分,而并不具有实际的占有,所拥有的只是法律层面的区分权利和义务。当需要明确区分的时候,如何划定各自权利和义务,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姓名商标”现象引发问题,指出现行法律采用人格权法保护与姓名相关的利益,并进一步分析了姓名商业利用行为传统人格权法模式保护下的不足,主张建立具有财产权性质的商品化权制度,对姓名商业利用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知情权”是民主与法治发展的产物,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我国的法律制度对“知情权”却存在着规范供给缺乏、理论支持乏力的重大缺陷。文章试对传统“知情权”的概念进行重组,并提出知情权和知政权两项宪法性权利。进而,从知情权和知政权与隐私权冲突的角度进一步讨论,相应的提出解决冲突的原则、办法以及有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关案件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认自己有罪的供述和说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辩解。  相似文献   

15.
对于“法治”,不同的解读,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从人类历史上看,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二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即便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仍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依法治国”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日本、法国、德国三国法典对诉讼时效法律效力的规定,认为在诉讼时效法律效力上抗辩权发生说最为合理,宜作为立法模式之选择,且学者对《民法通则》第135条普遍采“胜诉权”消灭说是不当的,应重新进行解读。依抗辩权发生说,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审查诉讼时效问题,义务人在诉讼时效完成后同意履行则表明义务人放弃了时效抗辩权,权利人有权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17.
权力与权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必须严格界分,公权力和私权利的行使都有一定的边界。公权力介入私权利应当是正当的,私权力的行使应当是合法的。延安"黄碟案"正是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对公权力介入私权利的正当性及私权利行使的合法性的分析,揭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行使界限,明确公权力与私权利正确定位和合理配置问题,同时提出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推进法治的进程中,要保持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及和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执政须做到"权为民所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即民生需求将依次经历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的不同形态,使用权目标分别服务于民有—民享—民权的相应发展,用权方式将体现为强化—净化—转化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知情权”作为民主与法治发展的产物,与民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其在法律制度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基于法理学立场的思考,本文尝试对传统“知情权”的概念进行重组,提出知情权和知政权两项宪法性权利。进而,从知情权和知政权分别与隐私权冲突的角度更进一步地讨论,试图相应地提出一些解决冲突的原则和办法。  相似文献   

20.
"话语权寻租":有偿新闻的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偿行为造成媒介生态危机。面对有偿新闻,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纷纷献计献策,然而真正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却很难找寻。即使一些在短期内取得效果的措施,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铲除有偿新闻的“根系”。文章运用经济学寻租理论对有偿新闻成因进行解析,认为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原因有二:一是媒体从业者手中握有强势话语权;二是话语权寻租在当前社会中行为成本极低。文章据此探讨性地提出一些治理有偿新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