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ommon Schools and Uncommon Conversations: Education, Religious Speech and Public Spac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ENNETH A. STRIKE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7,41(4):693-708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religious speech in the public square and the common school. It argues for more openness to political theology than many liberals are willing to grant and for an educational strategy of engagement over one of avoidanc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exclusion of religious debate from the public square has dysfunctional consequences. It discusses Rawls's more recent views on public reason and claims that, while they are not altogether adequate,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engagement. The outcome of these arguments is applied to three 'hot button' issues in US education: creationism, an issue of gay rights, and teaching the Bible in schools. 相似文献
2.
敬海新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8(2):8-12
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热点,在历史的视阈内,对其追根溯源,探究其形成历程很有必要。古代希腊孕育了公共领域的雏形,产生了朴素的公共领域思想,后来经过黑格尔、阿伦特等人的努力,哈贝马斯建构起成熟的公共领域理论。本文通过考察思想大师的天才构想,勾勒公共领域理论的形成图式。 相似文献
3.
陈战国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10):14-20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生死的意义是与人的精神境界相关的,人的精神境界有高低之分,生死对于不同境界的人的意义也有大小之分。对于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生死是没有清楚的意义的;对于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生死是“我”的存、灭;对于在道德境界中的人,生是尽伦尽职的所以(所以使人能尽伦尽职),死是尽伦尽职的结束。对于天地境界中的人,生死是顺化。不同境界中的人对于生死的理解和态度是大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颜中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34-39
如何看待各式各样的逻辑系统?一元论、多元论和工具论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在分析和批判哈克的整体多元论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提出了“逻辑基础论”,拟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以期做出更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6.
郭剑鸣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5):32-36,43
文学公共领域是推动私人步出家庭及私生活进入政治公共领域的中介,是培育公众的基本机制和公共舆论的训练所。文学公共领域的充分发展是健全政治公共领域的前提。因此,解读中国近世政治演展的逻辑需要从解读中国近世文学公共领域的发展状况入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主要策略,即教育多元中心治理和教育择校的有限尝试,是在学生学业"失败"上升为一个公共问题的条件下,因教育官僚制自身缺陷而必然采取的策略。它并不想整体突破教育官僚制和实现完全的择校自由,而是在持守教育公共性的前提下对教育官僚制缺陷的自我调整和弥补;它不仅仅体现为治理结构的改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卢梭式的追问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公共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公共治理实现了公共性的转型。对教育公共性的内涵我们需要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8.
9.
徐闻博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20-2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社会也处在巨大的转型期之中,有些社会矛盾开始凸显,为了能更好的由目前的转型期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文章从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的突出表象入手,对目前社会矛盾的成因进行了总体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Jennifer R. Mercieca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2013,99(1):121-124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ND SPEECH ACTS. By Kent Bach and Robert M. Harnis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79; pp. xvii+284. $19.95. EVERYDAY LANGUAGE: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Edited by George Psathas. New York: Halsted Press, 1979; pp. 1+299. $18.50. STUDI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Edited by Jim Schenkei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 pp. ix+275. $19.00.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NSCIOUSNESS. By P. D. Ashworth. Ch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1979; pp. 227. $15.50 (paper).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反馈机制的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皙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1):106-107
大众传播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单向性强,反馈机制弱。这种特点使受众不能及时表达意见,也使传播者无法随之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影响了传播效果的发挥。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传播者自身的积极实践,大众传播的反馈机制已经得到很大改善,正在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传媒机构积极应对这种转换,为其提供相应的物质、组织保障,必将优化传受双方的关系,极大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自1989年苏东剧变之后,转型国家高等教育实行双重市场化: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市场化;私立高等教育开始建立。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行为和精神气质方面越来越接近,不少转型国家在财政资助和质量保证方面对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也越来越一视同仁,以至于出现了公私莫辨现象,通常区分公私立的标准——所有权归属、资金来源、政府监管力度和机构使命——在转型国家高等教育面前失去了辨别效力。 相似文献
13.
以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为基础,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探讨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和语类特点。研究表明,公益广告隐喻表征方式主要可分为六类,图像和文字互动构建的多模态隐喻能在视觉和心灵上给广告受众带来强烈震撼,进而达到劝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宋生贵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68-73
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创造,始终是严肃而神圣的,对于创作者有着很高的要求。其中,艺术创作要从总体上体现出艺术家的胸怀境界,以及艺术责任心,与艺术视野、创作境界乃至艺术生命之间存在着潜在关系。一部人类艺术史告诉我们,自觉或自发地怀着与全人类命运相沟通,以至与整个宇宙相交融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家,则可能在自己的创作中闪烁出具有人类意识的东西,拥有久长不灭的感人力量。我们确信胸怀境界的调养与建树,是成就艺术家、乃至成就艺术的重要的主体性前提,同时也特别指出,这恰恰是当前中国文艺界应该注意的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17.
随着小学师资大专化进程的加快,中师毕业生就业日渐困难.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幅度逐年增大,急需扩大高中规模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办学条件较好的中等师范学校现已向高中转型.随着学校的转制,学校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及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体育教学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中公共行政模式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昕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4-49
本立足于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以及WTO所引起的社会变革,阐述了公共行政模式从“公共权力”走向“公共服务’;从“单一化”的方式走向行为的“多样化”;从直接行政走向直接与间接行政并存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9.
李媛媛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7-88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主流媒体独占信息渠道、引导社会舆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代社会,受众的信赖与支持,不仅是媒体赢得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基石,还是其生存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主流媒体若想在新语境下坚守“意见领袖”的地位,必须积极弥补固有缺陷,并利用已有优势,主动迎接并抢占网络话语权,成为新旧媒体空间的双向舆论引领者。 相似文献
20.
韩捷进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5(2):8-10
20世纪下半期,苏联优秀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均表现出追求一个共同的审美境界:和谐之美。即追求个体与群体、民族国家与人类世界的共生美;人与人的亲和美;人与自然的“谐振”美;自我心灵的崇高美。当代苏联文学的和谐美,具有全球性与未来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