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出现的贾亦凡先生等人的“客观报道”说①已经于逻辑学不合 ,于辩证法亦讲不通 ;1999年又出来了个陈氏公式 :“新闻的客观性———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② ,近日又见到陈力丹《再谈新闻真实与客观形式的统一———答程天敏同志》(以下简称《再谈》) ,深感这类文章 ,都将“客观报道”绝对化了。明明是陈力丹等人硬要将“客观报道”手法与新闻真实性原则等同起来 ,而《再谈》却偏要指责我的“不是一码事”之说是在“添乱” ,说我“将‘不是一码事’解释为不等于‘没有任何联系’ ,有些牵强 ,人们一般就是把‘不是一码事’这…  相似文献   

2.
我想就电视译制片的重要性谈几点个人意见。有的同志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多年,关于译制片的重要性本来不必多谈。但是,我觉得,有些认识问题还需要说清楚,不然的话,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出偏差。  相似文献   

3.
一我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个人言论专栏:《茶楼闲谈》。怎么也没想到,这个专栏一开张,竟然引来了那么多关注的目光。晚报甫一出街,读者争相购阅。《茶楼闲谈》里所谈之事以及文章本身,都能引起相应的议论和品评。我常常能听到读者打来电话对我文章进行评论。有读者甚至把我所有的文章一一搜集下来,并装订成册。令我没想到的是:衡阳市的领导也非常关注这个专栏,有些文章甚至成了市委常委会的议论话题。市委书记对我说:我也是你文章的忠实读者。有些文章说出了我们不便说的话。希望你把这个专栏好好办下去……二一个小小的个人言…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从1980年1月起,在第一版上开辟了一个新栏目——《今日谈》,专门发表小言论。这个栏目,由于地位显著,反映现实及时,篇幅短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有些读者每天拿到报纸后,首先就要读读这个栏目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今日谈》的影响下,有些地方报纸也相继开辟了类似的栏目。一年多来,《今日谈》已经发表了三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我都看了,有些还反复地读过。现在我想谈谈一些读后感。《今日谈》中的一些文章,给人突出的印象是:新鲜。李大钊同志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今》,其中有几句话:“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容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最  相似文献   

5.
再论新闻学与历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新闻学与历史学甘惜分问题的提出1985年9月我作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曾在该校作过一次《新闻学与历史学》的演讲(收入拙作《新闻论争三十年》一书中)。而我意犹未尽,兹再申其说。新闻专业安置在什么系里呢?在我国通常是附设在文学系里,做为文学系的一个专业...  相似文献   

6.
散议三题     
旧话重提近读前辈编辑家赵家璧先生回忆鲁迅一九三六年编选《苏联版画集》的文章,内中转引了鲁迅先生给他的信: 如果印起来,我看是连作者的姓名和题目,有些都得改译的……《郭尔基》在中国久已姓“高”,不必另姓……(见《编辑忆旧》,三联书店一九八四年版)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第二期《一月谈》专栏,发表了我写的短文——《办了扩大版,怎样办正刊?》。说老实话,文章写好邮走后我真有点后悔,说人家如何如何,自己呢?我们办了星期刊后,正刊又办得如何呢?也好,文章的发表反倒逼着自己开动脑筋,思索一下自己提出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我们中国商报办星期刊的情况,联系近日经济日报正刊,再谈谈“办了扩大版(包括  相似文献   

8.
《新闻战线》第二期《一月谈》专栏,发表了我写的短文——《办了扩大版,怎样办正刊?》。说老实话,文章写好邮走后我真有点后悔,说人家如何如何,自己呢?我们办了星期刊后,正刊又办得如何呢?也好,文章的发表反倒逼着自己开动脑筋,思索一下自己提出的问题。下面,我想结合我们中国商报办星期刊的情况,联系近日经济日报正刊,再谈谈“办了扩大版(包括  相似文献   

9.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10.
刘宾雁在《钟山《发表《人血不是胭脂—驳<中国水利电力报>程青一文》的前言中说:我还想借此机会提出一个建议。“文责自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成果。在世界各国,评论性特别是论战性文字必须署上作者的真名实姓,这是对自己言论负责的一个表现。论争应该是平等的。希望今后《中国水利电力报》或其他报刊上批判文章的作者,  相似文献   

11.
一顷接2008年第5期《档案学通讯》,读到了《再谈文件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兼与姜龙飞先生探讨》(以下简称《再谈》)一文。说实话,这场讨论的缘起虽然在我,但又读到这样一篇《再谈》,多少还是感到了一点意外。因为我对这个话题实在没觉得还有再讨论下去的必要,也没觉得还有可讨论的空间。事实上,孙观清先生及其合作者在他们的《再谈》中虽然作出了与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同志的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著作,对于思想理论战线上的一些长期论争的问题,作了比较透切的阐述,提高了大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给人们教益很多。这里并不是为了讨论文章的内容,而是商讨象这样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编印成书时,我们编辑出版工作者怎样处理为好,需要探讨和磋商一些纯属业务技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朱希同志提出图书根据实际成本加利税定价,自然不会亏本。以他的经验指出:“出版业是金饭碗,是赚钱买卖”(《出版工作》1989年第6期)。确实,如朱希同志所说,成本1角或2角6分可卖1元,岂有不“发”的道理。但不能忘记出版业兴旺的根本是读者。读者不买,你“闭门造书”,写得再好,利润再厚也要赔本。这个道理谁都驳不倒。  相似文献   

14.
出版与阅读     
出版与阅读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不是一篇小小的文章就能说得清楚的。受《山东图书馆学刊》编辑部的委托,让我谈一谈这方面的话题,我就只好从出版的变迁与发展对阅读产生影响的角度来谈一点自己对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出版史料》2011,(1):70-70
朱光潜曾经写过《谈读书》《再谈读书》文章,他说:"书籍是过去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纪程碑。……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相似文献   

16.
《新闻出版报》9月4日“自由谈”栏目发表署名文章《新闻评奖亟待规范》。文章说,据不完全资料统计,目前全国性的常设新闻奖项多达33项。临时性,地区性的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文章说,评奖的初衷,本是为了促进新闻事业的进步,但目前评奖太多太滥,有的奖项,不是好中选优,而是照顾平衡,人人有份,有的奖项,圈子极小,  相似文献   

17.
我想就电视译制片的重要性谈几点个人意见。 有的同志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多年,关于译制片的重要性本来不必多谈。但是,我觉得,有些认识问题还需要说清楚,不然的话,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出偏差。 2000年1月4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引进、合拍和播放管理的通知》。为什么要发这个文件,主要是针对两个不良现象:一个是“一些电视台、有线电视台超量播放引进剧,……尤其是在黄金时间超量集中播放引进剧的问题日趋严重”;另一个是“一些带有明显引进剧色彩的假国产剧、假合拍剧也在屏幕上经常出现”。第…  相似文献   

18.
新闻策划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家论争的特点是,“新闻策划”这个概念的含义似乎涵盖了太多内容,以至于大家表面上谈的都是“新闻策划”,实质上说的并不是同一个对象,因此,对此概念以及各种冠以此概念阐述的观点加以严格清理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董天策在《传媒竞争中公关行为的介入及其影响》中所提到的,围绕“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19.
以前读钱钟书先生的《旧文四篇》,有些段落因为精彩,我至今尚有印象。譬如谈诗中的比喻,他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谈《拉奥孔》)寥寥数语,将这种修辞手段的原理和技巧和盘托出。我以为这种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文章至少于我是好文章,因为它自有一种可亲近感。也许有人以为太亲近,易狎。  相似文献   

20.
来函照登     
《新闻记者》编辑部: 贵刊第5期发表了陈谈强同志对我去年在贵刊“记者的报告”栏的一篇消息的批评文章《也谈<三次冲击>引来的冲击波》,我就此作几点答复: 一、我写的是消息,不是论文,因而欢迎对消息报道的准确性提出批评,可是批评文章说:“陈力丹忠实于意见书的主旨”,即承认我没有歪曲当时评报者的意见。批评文章一开始就说:“陈力丹同志是借新华社这篇评述新闻和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波浪冲击中前进》发表后,报社内部评报栏的‘一份份批评性的评报意见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