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从互动视角考察了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社团与图书馆两两间的关系,探讨了战时重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原因,总结了图书馆事业与社会的互动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图书馆行业内部的良性互动是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理路,但战时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互动效果相对有限。因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既需要与外部社会的和谐互动,也需要行业自身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2015年时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曾运用多种外交手段以期达到外交目的。中央通讯社抗战时期在国际宣传上也为国民党政府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为抗战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行的法币政策,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它废除了银本位制,用政府统一发行的具有无限法偿性质的纸币代替铸币,对我国货币的统一,商品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过去的一些著述中,却认定是它引出了旧中国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而予以全盘否定,这是有片面性的。本文试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法币政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产生的经过和内容、实施后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局限性,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裴鑫 《青年记者》2005,(7):14-16
新闻统制和新闻检查制度,是“四一二”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在新闻出版领域的极端表现形态。其目的在于强化国民党自身的“新闻最高领导权”,要求一切思想、言论都必须服从国民党一党的意志。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以战时状态为由实行以原稿审查为标志的新闻管制政策,钳制进步言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闻事业进行限制和封锁。国统区和根据地的新闻工作在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与国民党当局和新闻审查机关在新闻战线上展开了斗争。这场抗战时期新闻化领域“封锁”与“反封锁”的较量在今天看来依旧是波澜壮阔的。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业发展的繁盛时期,当时陕甘宁边区的红色图书出版既为普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做出积极贡献,又为与国民党文化战线斗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础。系统梳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红色图书的出版发行问题,对推动当今图书发行事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西北投资活动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大后方的经济活动,已日益引起史学界重视。《历史档案》1986年第2期已有专文评述其在西南地区的活动,本文拟对它在西北地区的活动作一论述。这一地区虽因国民党政府有先西南后西北的计划,投资额与规模都较西南为小,但由于大西北在抗战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近代西北开发对平衡全国经济布局的影响,所以对全面研究战时大后方经济及国民党国家资本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锐  高卫红 《青年记者》2022,(4):122-124
《采访与写作》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战时新闻教育急需,由国际新闻社编辑出版的一份新闻业务刊物.该刊自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是战时极具针对性、操作性的一部"新闻采写教程",在中国共产党战时新闻人才培养上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是研究战时新闻学、抗战时期"媒介生态"、国际新闻社社史的宝贵文献.其间蕴含的历史智慧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1948年夏,上海正酝酿着一场猛烈的风暴——币制改革,即所谓金圆券事件。1947年以来,国民党军队在国内各个战场上节节败退,抗战时期已经出现的通货膨胀,此时更加恶性发展。由于军费开支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已经达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和抗战前相比,物价涨了3.3万倍。如何应对此种局面,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1948年4月蒋介石当选总统,行政院翁文灏组阁,王云五当上财政部长,王云五秉承蒋介石旨意提出以中央银行所存黄金和证券作为保证金,发行金圆券以代替法币。具体办法是以政治力量强行收兑存于民间的全部黄金、白银、外币,实行管制经济。到1948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已切断陇海路,  相似文献   

9.
本刊曾于1993年第3期公布了《财政部第二期战时行政计划》。与该计划相比,这里公布的《第二期战时财政金融计划及其审查报告》,其内容则要具体、翔实、全面得多。它不仅回顾了第一期财政金融计划的得失,而且详列了第二期财政金融方面的诸多施政计划和措施,且附有国民党中执会财政专门委员会及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经济组对该计划的审查报告,更有益于我们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第二期战时财政金融计划的了解和研究,有兴趣者可与本刊已公布的相关史料进行对比。大标题及文内标点均为选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0.
侯君 《传媒》2022,(14):87-89
抗战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战争不同时期、不同形势和不同工作重心不断调整新闻政策,使党的新闻媒体组织始终发展宣传民族救亡、凝聚民族精神、启蒙社会大众的职能。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在局部抗战时期,主要侧重于宣传抗战救亡思想,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阴谋;在全面抗战时期,重建党报系统,扩大期刊发行;在太平洋战争以后,统一新闻思想,完善党的新闻宣传系统。  相似文献   

11.
张波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6):116-119,97
概述抗战时期图书馆机构和图书馆界名人在陪都地区的广泛活动,揭示战时陪都地区图书馆事业一度成为战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中心,领导和推动着全国图书馆界在困境中艰难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一花一叶一世界,一票一证见大千。据《信息时报》消息,一张60亿元纸币出现在广州,这是我国发行过的最大面值纸币。这张大钞票,是民国时期“新疆省银行”发行的,而当时60亿元连10只鸡都买不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一段奇特的历史。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野蛮掠夺,加上蒋介石进行反革命内战的巨大消耗,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国家经济凋零,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民不聊生。面对巨额的财政赤字,国民党政府靠滥发纸币来弥补,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以抗战前夕的物价为标准,到1947年7月,上涨了6万倍,年底更达…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得以发展,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抗战时期桂林和广西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桂林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和推动是战时桂林新闻传媒得以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桂林文化城的形成集聚桂林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丰富抗日救亡传播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一批批文化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使得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政策,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币制紊乱累经拟议而未能实现的币制改革,由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初帝国主义各国为转嫁世界经济危机灾难而展开的货币战,使我国银本位币币值处于涨落靡定动荡不稳之中,农工商各业遭受严重打击,国民经济濒于破产边缘,币制改革更为迫切。国民党政府利用这一时机,遂于1935年11月宣布实施不兑现的法币政策。这一政策实施以后,国民党政府得以逐步控制金融,平衡财政收支,加强统治力量。这里选辑的档案史料第一、二两部分,反映了国民党政府严令推行法币,严禁现金流通,白银收归国有等种种措施和办法,以及在中央和地方力量对比有利于中央的情势下,各方的微弱反响。 法币政策自实施至最后彻底崩溃,累计发行数字究竟多少,物价高涨程度究竟如何?说者不一,或语无数据。第三部分选辑了有关历年法币发行数额、增长指数以及物价指数的档案史料,虽然未必完全精确,但仍不失较为可信的原始记录。  相似文献   

15.
揭示抗战时期创刊于浙江金华的新闻专业刊物《战时记者》创办的历史背景与动因,介绍刊物出版的概况,分析该刊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浙江新闻史与抗战史、战时新闻学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货膨胀问题,是影响当前,乃至今后经济全局的一个突出矛盾, 是全国上上下下皆关注的一个焦点。如果不能有效地抑制通货 膨胀,让这一幽灵有恃无恐地发展下去,必将大大挫伤人民群众 的改革热情,破坏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协调关系。因此,抑制通货膨胀实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应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产生,除了我国进行价格结构性调整属于改革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代价之外,主要是延续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增长过快,导致了货币过量发行,从而从需求拉动成本,并推进两个方面,推动了物价上涨。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最薄弱的环节,一些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增长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国际宣传处是国民党抗战时期对外宣传政策的执行机构。在历时八年的抗战中,它根据国民党当局所制定的对外宣传方针,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活动。本文试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档案为基本材料,对这一机构的组织及其活动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以期对研究国民党战时对外宣传政策有所裨助。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大批留学生回迁到西部地区。他们呼吁发展战时后方民众教育,并致力发展后方民众教育,从而为西部地区民众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国统区就是指国民党统治管辖的地区。尽管当时国民党政府对抗战音乐的创作和演出进行了把持和控制,但抗战音乐依然坚持发展,并以要求积极抗战、反对投降为主题,与解放区、沦陷区的抗战音乐相互辉映,成为我国抗战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公共卫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治病到防病,从个人卫生到公共卫生的发展,中外遵从同一规律。我国传统医学包含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科学的公共卫生概念起源并形成于西方,中国近代化史也是中国公共卫生近代化史。抗战时期是中国传统公共卫生观念向现代意义的公共卫生理念转型时期,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抗战时期中国公共卫生已经具备现代公共卫生的基本特征。受制于特定的时空背景,战时性是当时中国"公共卫生"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