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课程学科层次与实践层次的争议长期存在,归因于二者的理论基础与探究模式不同。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要求二者搁置理论形态上的争议并寻求整合。在二者实现整合的过程中,基础课程理论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整合的路径也有了新的起点。消除争议,寻求共鸣是体育课程学科层次与实践层次进一步开发和研究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1.日本保健体育课程和教材的改革(1)体育学科的改革①体育学科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日本体育学科的改革而言,不仅面临解决体育学习指导中的各种问题,也面临着解决整个学校遇到的问题以及来自社会变迁的种种挑战。既然培养生存能力是所有学科的重要课题,当然也是体育学科的核心任务。从“站在以培养明快、丰富、积极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终身体育生活……的观点上和谋求内容的改革”来看,体育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指以掌握技能和提高体力为目的的内容,还应包括具有调整身心,有助于进行伙伴轻松交流功能的内容。这是迄今为止全新的课题。②体育学…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它应区别于其它相近学科的特质,反映其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固有特点。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影响着该门学科的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和体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因此,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对整个课程的构建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4.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促进体育教学思想改革的强大动力。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各门学科、各门课程都在深入地探讨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学校体育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速体育教育和教学思想的转变,使学校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为:硬、软件发展不同步,东西部地区间差异大.作用概括为:使教学手段现代、教学资源共享、课程目标实施规范化、教学内容系统化、学习形式互动化、教学评价客观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均衡化等。针对设施不配套或数量不齐备、操作平台开发不力、师资应用能力总体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在多媒体技术环境下优化高校体育学科课程教学的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研究和课程教学情况,并时该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对提高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有着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个模块的“体育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的教学构想。  相似文献   

7.
模块评价是新课程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实施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评价实施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目前模块评价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新课程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业评价实施中操作层面的问题,以期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改革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湖南省19所具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招生资质的体育院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校体教专业"学科"课程建设现状,研究显示:湖南省体育教育专业设置全,但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滞后;体育教育专业高精尖人才缺乏;专业主要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专业人才";部分院校存在设置总学时偏低,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门类设置少、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学科发展滞后于技术学科建设以及学生教学实践时间短等问题。提出在学科建设上应夯实学科基础,在坚持建设区域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向着学科综合全面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学科体系构建与课程群设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体育事业实践形态、人类对科学体系结构的认识成果及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依据,通过界定学科域,整合学科群,采掘学科点分析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学科体系的层次结构,构建由本体学科、交叉学科、相关基础学科、新兴学科4个学科大类及所属学科群组成的高等体育教育的学科体系。以此为基础,设计由4个课程群和12个课程大类组成的高等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对高等体育教育的学科与课程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是对国家课程理念的校本转化。学校依托国家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学校自身教育的历史与现实,立足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突出办学愿景,创造适合自身特点的课程结构。同时各学科要依托学校的课程顶层设计进行本学科的课程体系构建。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为例,构建体育学科课程体系,通过构建学科课程结构、创建课堂发展模型、细化课程评价标准,实现"撑起顶层""搭建支柱""构筑护栏"。  相似文献   

11.
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挖掘中小学体操项目教学对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进而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对学校体育学科中的各概念及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现有概念的科学性不强,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不明显,特别是体育课程新的概念的出现,有必要在学术界对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大小问题的确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根据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本研究从教材内容主次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确定单元大小的问题;重新认识了学校体育学科中各概念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其中的关系图。  相似文献   

13.
从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探讨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设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医学专业的职业特点设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引进竞争性体育模块,改变过去传统单纯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模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参与体育锻炼,实行健康教育、卫生教育、医疗体育教育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体育社会学目前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本科)6大学科中,体育社会学既不是主干学科,也不是主要课程,与其当前突飞猛进迅速发展的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极不相称。本文从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与体育专业的需求呼吁关注体育社会学的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5.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提出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难题。结果:(1)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源于外环境的推动,导致目前该领域不能产生代表性研究成果;(2)高校基层体育教师对相关概念的不理解,运动项目中核心素养的凝练缺失,导致高校基层体育教师进行实践探索艰难;(3)课程统整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遭遇复杂性是该研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结论:培育大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全新目标,课程统整被认为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理念,用复杂性科学研究范式研究课程统整理念下的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袁冲 《体育师友》2010,33(4):45-46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步人关键阶段,就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无论是从体育学科知识创新的发展取向,还是从实现体育教师培养与发展的模式改革和创新看,都需要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研究。体育区域性教研团队建设如今是很多学区的要求,所谓区域性教研团队是以一定区域(市或县区)为范围,由教研室组织实施,以各级教研员与学科骨干为主体参与的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学科教学研究提供专业支持、引领的教学研究组织.  相似文献   

17.
文章剖析了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当前出现的一些新趋向,提出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学术先导、学科融合、课程奠基的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认为:学术先导是大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学科融合是大学体育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也是体育学科特点的要求;高校在进行"三自主"课程模式建设的时候要强调教师对课程结构的构建以及课程内容的分类、聚合。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及运动技术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龙祥 《体育学刊》2003,10(4):90-91
通过分析高校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及运动技术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地位,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回顾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由武术学拓展而成,武术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项目到课程,从课程到专业,以课程和专业为支撑而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的过程。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使命,应以建设文化强国为指南,系统梳理该学科领域的文化资源;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创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以建设健康中国为基石,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在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以建设教育强国为方向,全面规划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育人工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应高屋建瓴,具有文化自信,以学科问题为导向,立足本体,既立意高远又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课程属性的历史审视: 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未对体育实践课程属性做出科学的界定,造成体育课程类属不清、性质不明,致使体育教学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盲目上课、随意操作的现象。应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对体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歧议及现实中的矛盾与困惑进行研究和分析,对解决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难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