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冉国锋 《中学理科》2007,(11):31-31
“问题解决”教学新理念提倡以“问题”为先导,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谈不上创新.能否有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物理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教学中“教”与“学”是双向的、互动的,“提问”本身也具有双向性,理应提倡互动.本文力求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做粗浅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尹雄杰 《物理教师》2001,22(5):14-15
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特别是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之间转换过程中的“突变”问题,感到难以理解.若能用数学图像对它们之间转换的物理过程表达出来加以研究,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两种摩擦力及其转换过程中的“突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图像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徐振国 《物理教师》2004,25(9):9-12
我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不会提出问题.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问’,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现在,国家新制订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在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研究性课题中都把“学会提出问题”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因此,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某些看似简单,初始条件为零的物理问题,解决起来却颇为复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用“零分解”的方法处理,简洁明了,直观而且深刻.所谓“零分解”法是把条件“零”分解为等效的两个或几个“非零”量分别处理,将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问题,求解得到的结果再合成.  相似文献   

5.
孙德国 《物理教师》2000,21(2):39-40
本文通过一些初中教学的实例,介绍一种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等效变通法”,这种方法的思想是:对物理公式中各个量进行交通替换、把新题型变通成基本题型等,从而使问题得到简捷解决.使用“等效变通法”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1公式变通法 物理公式反映了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公式及其变形式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这正是物理实际问题多样性的基础,也是我们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依据.以下通过两个例于来说明其变通的一般方法.1.1关于密度公式 由(1)式…  相似文献   

6.
物理模型的建立是理解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物理模型建立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物理规律的应用.在高中力学的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子弹打击木块”这类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分析该模型的思想和解题方法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拓宽,对许多二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带来意撮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1题型特点“连带问题”常常是以“绳”、“弹簧”和“摩擦力“为中间媒介,将两个物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物理情景主要是以运动和力为主线,运用动力学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其题型有选择题与计算论述题,  相似文献   

8.
一、什么是问题 李政道教授说过:“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大学者梁漱溟先生是一位自学成才者,他说:“我不是学问中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在哈佛大学还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9.
郑建荣 《物理教师》2004,25(11):45-46
高中学生由于对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理解不完善,或者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偏差,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发生错误.认真分析物理问题错解的原因,找出对所学物理知识点理解的缺漏或思维方法上的偏差,从而切实加以改进,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物理水平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错误中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圆”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图形,也是描述物理过程。反映物理规律,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图形,高考说明对考生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进行表达、分析”物理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几何图形,尤其用“圆”处理物理问题,从而提高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所谓物理图像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绘出的两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像.由于物理图像能形象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和其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所以,物理图像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要运用物理图像解答问题,必须要理解物理图像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拐点”、“点的纵、横坐标比值”、“点的纵、横坐标...  相似文献   

12.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部分属性相似或相同,并由一个对象迁移到另一个对象的推理方法.掌握好这种方法,能使我们在研究问题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著名物理学家开普勒曾经说过:“我最珍视类比,它是我最可靠的老师”.当我们不知如何去解答一个物理问题时,运用类比思维方法,往往能顺利地解决新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几种类比方法.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和课程目标部分有这样两段话:“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现在下面我从“读、听,做,练,心态,情绪”几个方面和同学们淡谈高一物理有效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费云霞 《中学物理》2012,(11):69-70
解决物理问题时我们经常对这个问题进行三方面的研究包括初始状态、过程分析和目标状态.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初始状态出发,通过操作推出一系列中间状态,建立起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通路,最后抵达目标状态.要顺畅的解决每一个问题除了问题本身的难度外还在于有些条件的明显与否,而题目中如果有“恰能”那么我们要从这两个字发掘出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也是中考命题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涌现出大量的与厨房设备有关的问题,这类试题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家用厨房设备,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觅得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就在生活中.笔者统计了手中的40份中考物理试卷,与“厨房设备”有关的试卷就有21份之多.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教学.是指“讲一种现象.然后再给出其理论解释”的教学方法.比如讲“闪电”,先是给出“闪电”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解释.与“归纳法”相反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法”.即先学习某些电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闪电等诸多有关电现象.在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法”在实施新课标理念方面的优势:因为是先给现象,后给解释.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强.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所以“归纳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开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17.
汤巧根 《物理教师》2011,32(2):14-15,17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对学生来说要学好它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门难教的学科.其中有些问题由于涉及到物理前沿或更高层次的知识而不能很好地解决.但有些“小”问题,教师必须深刻地把握,清楚地讲解,使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和交流中,本人发现有些高中物理教师在不少基本问题上是糊涂的,例如概念’含糊,物理规律关系错乱,物理符号混乱等等.这些现象可以叫做物理教学中的“乱象”.以下几个例子看似“小问题”,然而却有“大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18.
王岩 《物理教师》2000,21(9):22-22,24
初二几何在“相似形”一章中讲到一个重要定理,这就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内容是“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根据这个定理,如图1所示的直线14、15被三条平行线l1、l2、l3所截,则有AB/AC=DE/DF. 在初中物理热学中经常遇到温度计示数不准确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温度计的刻度仍是均匀的,不准确是指刻度值与对应的实际温度不符,或最小分度值不是1℃.要解决的问题不外乎由不准确的示数求实际温度,或由实际温度求在不准确温度计上对应的示数.对于无刻度的温度计,由温度求测温…  相似文献   

19.
“等效转化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从两个事物之间的等同效果出发,将复杂、陌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变通,转化为标准的物理模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问题得以快速解决。  相似文献   

20.
赵吉 《中学物理》2012,(11):53-53
大胆“理想”、创意“抽象”、科学“猜想”、合理“等效”,是发散思维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也是创新必备的心理与素质特征,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本文试图通过一道竞赛题的例解来阐述等效假设物理过程,从而有效解决物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