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2.
读过《背影》的人,无不被作者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其中,作者用“蹒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步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父亲的个人处境和爱子之情,属于成功的步态描写范例。何为“步态描写”?它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  相似文献   

3.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  相似文献   

4.
创意说明:《背影》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构思精巧,选取了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父亲的“背影”这个独特的表现角度,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文中父子之间的殷殷真情。那么究竟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设计这篇传统课文的教学呢?该教学方案本着“加强整合、减化头绪、突出重点”的原则,以文中集中具体描写“背影”的第六节文字为突  相似文献   

5.
一、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些什么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1)父亲的背影。(2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3)在祸不单行的境遇中 ,父子车站分别时 ,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比较以上三种回答 ,哪一种更合适 ,为什么 ?明确 :第三种更合适。因为概括叙事类文章的内容 ,就应该说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一味追求简略 ,表意会受到影响。再次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略 )二、理解分析 ,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篇 ,选“背影”这一表现角度新颖独特。1.父亲的背影 ,我们已司空…  相似文献   

6.
【案例】作文课上。师:作者为何要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生:从“背影”中能感悟出父亲那令人难忘而又美好的爱子之情。生:父亲的“背影”既蕴含着深深的父爱,又承载着我对  相似文献   

7.
可爱的宝宝     
微型品赏 你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 年轻的妈妈屈膝俯身在床上,她是那样专注。那样深情地注视着自己的宝宝;宝宝也正侧转小脸,看着母亲。母子(也许是“女”)俩在无声地进行着情感交流。注意到左面那只猫的背影了吗?它竖起耳朵在倾听,一  相似文献   

8.
董燕子问:“《背影》中,作者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这篇文章的抒情气氛是很浓的,但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作者在文中把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的是,作者没有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写,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表现的角度新颖独特。父亲的背影是儿子经常见到的,作者选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  相似文献   

9.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人 ,无不被作者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穿过铁道 ,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其中 ,作者用“蹒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步态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父亲的个人处境和爱子之情 ,属于成功的步态描写范例。何为“步态描写” ?它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 ,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外化 ,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应充分用好这一“武器” ,以达形神兼备之效。下面就是一篇学生习作中的一个步态描写片断 :“口当口当 !口当口当 !……”下课铃终于响了。…  相似文献   

10.
您的《背影》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怎样发现题材 ?怎样产生意境 ?怎样写成的 ?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困苦的生活会不会扼杀写作的灵感 ?在工作中学习写作是否可能 ?困苦的生活中吃饭第一 ,说不到写作。古人说“穷而后工” ,那“穷”只是不“达” ,就是做不到大官 ,并不是穷得没饭吃。不做官 ,有了闲暇 ,写作起来可以专心致志 ,自然就容易“工”了。怎样润…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背影》,已成为中国文学及当代语文教育的经典之本.由它生发的种种信息几乎涉及了中国礼义文化和中西方父子冲突的各类主题.但在文本主旨的深度阐释上,却多从感性的情感层面去探究,从未把“背影”作为一个意象符号进行分析.通过用文学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背影”的能指和所指进行分别,认为“背影”不独是“我”眼中父亲背面形象的永恒定格,而是人间父爱特有的表达方式及天下父亲终其一生疼爱自己儿子的感情浓缩.  相似文献   

12.
唐金龙 《师道》2008,(2):12-13
记得当年在中学学朱自清《背影》的时候,尽管老师讲本文如何如何精彩,但我还是学不出什么“味”来。随着岁月的积淀,我逐渐明白了“背影”之爱是那么深沉和博大。再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背影”带来的震撼要远远大于写父亲的肖像。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苦心     
心雨 《家长》2010,(8):78-79
在夕阳的余晖下,父亲的背影很渺小,但泛着金色的光芒。突然,一股莫名的冲动涌上我的心头,我大喊一声:“爸爸——”父亲回过头来,微笑地看着我。父亲的微笑是那么真诚,那么灿烂……  相似文献   

14.
记得当年在中学上朱自清《背影》一课的时候,尽管老师讲本文如何如何精彩,但还是学不出什么“味”来。随着岁月的积淀,逐渐明白了“背影”之爱是那么深沉和博大;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背影”带来的震撼的确要远远大于写父亲的正面肖像。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什么时间?传统的说法是1925年10月,我对此却有所怀疑。《背影》在开篇中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二年余了。”假定《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往前推“二年余”即推到1923年10月以前。1923年10月到1925年10月,作者与父亲没见一次面吗?从《朱自清先生传略》中知道,朱自清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到1925午8月都在家乡教书,怎么有可能“二年余”和父亲不相见呢?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在《背影》的开篇就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那么“父亲”的差事因何而“交卸”,“祖母”又因何而“死”,文中却没有交代。  相似文献   

17.
这篇《背影》,大家说是朱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种初中国文教科书都选了它。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相似文献   

18.
师:对于现当代的中国人,一提到背影,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朱自清抒写父子情深的名篇叙事散文《背影》,以至于网上与“背影”这个关键词链接的几乎都是与父爱相关的内容。有一个专门的父亲网站就叫“背影网”。那么究竟是什么使这篇散文影响如此广泛,流传如此久远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领悟父爱,感受真情。(板书:背影)师: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各个小组的预习情况(有许多小组纷纷举手,教师指定小组轮流的组长将本组预习内容整合,形成文字,到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并口头汇报本组预习的检查结果,教师作评价)。师: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爸爸妈…  相似文献   

19.
读了朱自清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父亲的背影”深深地烙在脑际里,父子间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段描写非常感人,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情:两年多没看到父亲,接到了父亲的平安家信后,情不自禁流出了眼泪。作者在文中只忆起父亲送自己上火车一段,那么琐细,那么平淡,却又那么动情,那么难忘。字里行间透…  相似文献   

20.
从教二十多年,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每当教授《背影》之时,总有一份新的感受。朱自清的《背影》具有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术特征。《背影》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桔子这平常又普通的事情,用的又是极朴素的语言。但是,读起它你会被那种父亲对儿子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它的感人力量何在?就来自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