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孔予以“仁”为核心提出了君子人格,该人格主要有“仁”“义”“札”“智”“信”五个结构要素,且“仁”为核心,“义”和“礼”为道德和社会评价标准,通过对“仁”“义”“礼…信”的认知,达到“仁”“义”“礼”“智”“信”完美结合的一种人格结构状态,这种人格结构状态具有道德性、规范性、互动性和功能性等特征。深入探究君子人格结构内涵及其特征有助于人格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开放式问卷调查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大学生“仁”观的理论结构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仁”观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本研究所编制的“仁”观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大学生心目中的“仁”主要包括“爱”、“忠与恕”、“义”、“礼”和“智与自强”五个因素;(3)“仁”的意义与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大学生的心中,它是君子人格的全德性、特质性概括。  相似文献   

3.
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格,也是历代儒家推崇并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信”、“学”等内容寓有深刻的人格教育内涵,研究“君子人格”对当下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仁、义、礼、智、信"的内在深刻含义以及"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所折射出的新的时代内涵,阐述了"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体现,重点阐述了"仁、义、礼、智、信"与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形式的结合,为校园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6.
夏康全 《中国德育》2007,2(3):60-61
面对新形势,为切实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未成年人“十德”教育,简言之,就是进行仁、义、礼、智、信、勤、俭、恭、谦、让等十个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道德教育中面临部分学生传统美德缺失的现状,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突破口,以"五常"素养夯实品德素养,让高职学院学生在"仁、义、礼、智、信"教育中追求自身的完善,养成"仁者不忧,义者不惧,礼者不虑,智者不惑"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8.
魏武 《高教论坛》2022,(8):47-49
儒家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元素。本文通过挖掘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元素,针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儒家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提出从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实践机制、激励效应四个方面将儒家优秀文化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白淑珍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4):107-110,11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必修课程,其在现阶段遭遇的严重困境要求施教者认真思考这一课程在大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存在意义,进而重新设计以儒家生命观培养为载体的教育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围绕"仁、义、礼、智、信、忠、勇、廉、毅、和"十大儒家义理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皆符合党和国家对高等人才提出的要求,同时也促使大学生个人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王静 《中国德育》2007,2(5):64-66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容的儒家伦理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要求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义”,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依据道德义务确立人生价值目标,在处理义与利关系时,坚持“以义为先”、“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在义利矛盾时更主张舍生取义;“礼”,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现象,是当代高校德育工作中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探讨了民族文化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处理民族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关系的方法。在礼仪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还是弘扬民族文化礼仪、重建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它无处不在,无事不合,和顺、和平、和谐等词汇构成了“和”文化的标记。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和)、“致中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为内容的“和”文化,是一种境界与精神。“和”文化全面、成熟的发展成果中涵盖了大量宗教思想。“和”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宗教性,一方面“替代”了大量宗教活动任务,另一方面又抑制了本土宗教的发展,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3.
朱熹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对北宋五子之学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创新,同时兼采众说,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构架就是由互相联系、两两相对的范畴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即理与气;天理与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道心、人心;公与私;义与利;王道与霸道。  相似文献   

14.
阮朝辉教授编著的《口才.礼仪.文化》著作不仅有别于传统的其它口才学、礼仪学,有其独创的体例;而且将口才与礼仪与文化三者内在的联系进行了学理的厘清。评说该教材的创新特色,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材编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儒家礼文化对我国的礼仪教育具有非凡的影响。礼仪教育与儒家礼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入研究分析传统儒家文化对现代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儒家礼文化教育的社会控制功能,吸收传统礼文化精髓,对当代高校礼仪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其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礼仪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礼仪缺失"的不争事实,反映出在礼仪教育过程中重礼节礼仪,轻内在修养的状况。大学生礼仪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成才和发展的需要,突出教育的实践性,采用合适的教育途径,以达到其道德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