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我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泽宗 《寻根》2000,(6):10-10
“断代工程”是个年代学的问题,而过去做年代学研究的往往是不成功的,牛顿就是一个例子一牛顿在完成有关的天体力学研究之后,开始着手研究《圣经》中的有关年代,而牛顿的这些研究在后来和他的神学著作一起被抛弃了。但是,我们还是来做了。  相似文献   

2.
印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农村,仅城市中有15%的人不会读书写字。为了减少盲,更好地发展经济,印度近年来一直坚持推行“识字工程”。不久前,政府又制定了更加宏伟的目标,争取到2020年把全国的盲人数降低到人口的5%。长期以来,农村被列为扫盲的重点,现计划在23万个村庄建立“农村知识中心”,以便广大村民养成阅读书籍和获取知识的习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个中心都将全副“武装”;配备1000本不同学科的图书、一台可以上因特网的电脑、一台打印机以及其它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3.
江林昌 《寻根》2000,(6):13-19
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自1995年筹备,1996年启动,到2000年11月公布成果,前后经历了5年多时间。“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推定的三代年表,填补了我国年代学史上的空白,从而为中华占文明研究、并  相似文献   

4.
喜悦与遗憾     
李伯谦 《寻根》2000,(6):6-7
我作为“工程”的参加者,对这一成果的面世,既充满胜利的喜悦,但又不无某些遗憾和不安。  相似文献   

5.
雷池月 《东方文化》2003,(4):105-113
在人类社会的所有进化现象中,语言或许是变化速度最快的,特别是处在重大的转折时期,这点表现得尤其明显——大量的新语汇伴随着或引导着新事物(有些实际上是似曾相识的卷土重来)蜂拥而至,令常人往往产生赶不上时  相似文献   

6.
情人节朔源     
江南 《世界文化》2002,(2):25-25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在每年公历二月十四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关于情人节的由来说法不一。因为在基督殉教史上,有三位名叫瓦伦丁的殉教者。有一种说法是,罗马帝国有位叫瓦伦丁的教徒,因带头反抗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残害而被关进监狱。在狱中,他受到监狱长之女的关心照顾,两人深深相爱。公元270年2月14日,瓦伦丁被判极刑。临刑前,他给自己的恋人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对恋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后来,基督教会为了纪念这位忠于爱情的年轻人,便将这一日定为牧神节。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瓦伦丁是指公元三世纪的一位主教,那…  相似文献   

7.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处把“文”排在了“行”的前面.与《学而》篇顺序显然矛盾。  相似文献   

8.
中国姓氏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泉根 《寻根》2006,(2):109-113
上海《报刊文摘》曾载有这样一篇报道:江苏苏州有位孕妇怀孕6个月时,全家人就为日后的小孩出生后姓什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为这个未来的孩子既是父系的独生子女,也是母系的独生子女,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都希望能随他们的姓。于是各执己见,相持不下。经多次商讨,在孩子出生后报户口前,外公拿出了最终方案,并获得全家一致通过,这就是不随父、母而别取一个新姓——“点”。  相似文献   

9.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一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0.
刘莹 《华夏文化》2005,(1):35-37
20世纪初年,王国维以研究学问与教书为业,在近代思潮的影响下,他以极大热情和聪明才智介绍和研究西方哲学学说。30岁时撰写《自序》两篇,叙讲他本人七八年间几乎没有一天不沉醉于哲学研究。他说:“是时社中教师,为日本文学士藤田丰八、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12.
年过六旬的谢耀承一生与闽西的客家土楼结下不解之缘。他出生在“土楼之乡”永定县的下洋,在土楼里度过童年的时光,一生以土楼为题材创作了四百多幅各种风格的“土楼画”,他的独树一帜的“土楼画”享誉海内外。中国一位名导演给他取一个别号“谢土楼”,从此朋友们干脆叫他“谢土楼”。  相似文献   

13.
赵进 《华夏文化》2001,(4):54-54
元与兀,《说文》因形析义,不足为据。一般以为同为一字。《汉语大字典》引证高鸿绅《中国字例》和林义光《文源》,对同为一字,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4.
周士琦 《寻根》2003,(1):128-130
→128胡同是北京极富地方特色的一景。北京的“胡同游”可谓盛极一时,颇受中外游客青睐。北京的历史、民俗等莫不与胡同息息相关,不脚踏实地到胡同一游,就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北京。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对充满了人情味的胡同更是满怀眷恋之情,说起来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可要是一问起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恐怕很多人都不清楚了。构成“胡同”这个双音词的两个语素“胡”和“同”在该词中不能单独解释,至于古人有解释为“胡人大同”的,纯属望文生义。目前学术界所公认的解释则让人大跌眼镜—汉语中的“胡同”一词源于蒙古语中的“…  相似文献   

15.
雷颐 《寻根》2005,(6):48-56
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中,“公理”与“实力”是两大重要因素。不过有“理”者未必有“力”,有“力”者未必有“理”,因此,“理”与“力”的关系确实复杂难明。在“炮舰外交”横行的19世纪,“力”无疑远较“理”强。在这种背景下,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往往有“理”而无“力”,在错综复杂、结果难料的外交纷争中究竟是“不自量力”地“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16.
王飞 《世界文化》2005,(3):30-30
作为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新馆于1998年对外开放,占地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可同时接待1277位读。  相似文献   

17.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18.
寺庙辨异考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鸿胪寺,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  相似文献   

19.
陈关超 《寻根》2005,(3):122-126
八句法国老人河南探亲 100年前,一位法国工程师援助修建汴洛铁路来到河南,在这里生活3年,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一直精心保留着这些“原生态”照片。如今,工程师的儿子已经85岁了,老人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要来到河南,来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向河南人民展示这些从没有被披露过的照片……2005年4月16日上午9时,老人历经曲折,携带这些传奇照片,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20.
萧放 《寻根》2002,(4):18-22
“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清江人历代传唱着这样一首创世古歌。清江位于长江南岸,地处鄂西山地,古称夷水。在中国上古历史上,清江是出川入楚的重要交通线,同时也是西北羌戎化向南流布的化中介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