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
郑金洪 《寻根》2003,(4):114-118
黄姓称“轩辕世系”,据传黄帝24代孙姬石于周时封于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后裔遂以国为姓。黄姓又称“江夏世家”,一说是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发祥于湖北江夏县;一说自春秋战国以来,黄氏族众或仕或隐,或散或聚,多在长江流域的江夏地区。黄氏入闽世系主要有二:即黄守恭世系、黄峭山世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耕读文化”邹德秀中国古代一部分知识分子以半耕半读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耕读传家”、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文化”,过耕读生活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读过书的农庄主、较富裕的自耕农。他们经济条件好,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又参加在业...  相似文献   

4.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5.
莫金山 《寻根》2005,(2):126-127
科举,即“分科举仕”的简称,它创设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终结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影响最大的选官考试制度。科举设立以后,春季开考的称为“春闱”,秋季开考的称为“秋闱”。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大抵说来,分为三级:乡试被录取者称举人、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  相似文献   

6.
曹家俊 《寻根》2006,(1):115-118
常熟在唐代时不足10万人,后因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逃到南方,常熟人口大增,元代时达40万。到清代乾、嘉时,突破百万。人口的流动使常熟吸纳了许多外来姓氏。如南宋抗金名将周虎,祖籍临准,后迁居常熟。元朝时四川人董元斋,官居吏科给事中,因钟情常熟山青水秀,弃官后在此定居,所在地遂成董浜。元初名士顾细二,至大年间从浙江上虞移居常熟,他的后代山东按察使顾玉柱于嘉靖间将祖业扩建,植芙蓉数百,名芙蓉村;其子顾耿光又增植梧桐,并手植从海南移栽过来的红豆树二株,而把庄名改称碧梧红豆庄。清初湖北黄冈人王材任,康熙十八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其父王泽宏,官礼部尚书,自金陵来游,见这里山水秀美,  相似文献   

7.
郑建军 《寻根》2003,(4):104-110
宋理宗时,郑氏为避金兵之乱从河南荥阳迁居浙江省宁波市灵绪乡(今獬浦)之择山下的塘路沿(今郑家村)。郑氏自宋朝南迁,在十七房居住至今,世代繁衍生息,已有20余代了。据《灵绪郑氏宗谱序》:“浙灵绪  相似文献   

8.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台湾家族的形成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汉人移居台湾虽历史已久,但大量移入则是四百年以来的事。汉人人台或为经商,或为垦殖,或为随军。其中最多的是垦殖。自明代开始,入台从事开垦、或被招募开垦的汉人,多是成年男子独身或少数结伴而往,鲜有携带妇女与小孩者。因为漂洋过海须冒风险,到一个陌生环境又担心水土不服,无亲无友可以互相照顾,而开垦荒地又是十分艰难的事,能否生存或成功,没有十分的把握,但为了生活不得不渡台寻找生路,因此不敢携家带眷。清朝初年,海禁严厉,偷渡风险更大,带着伴侣自然更为不便。但为了有人能够互  相似文献   

9.
黄兴涛 《寻根》2005,(1):114-118
清代中后期,山西寿阳祁氏是享有盛名的望族,与常熟翁家齐名,时称“南翁北祁”。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翁心存、翁同龠禾;后者为祁韵士、祁寯藻、祁世长。与翁家相比,祁氏虽无“状元门第”之荣,却亦有“帝师”之誉,且三世之中,代有翰林。或以史地之学名动天下,开一代学术新风;或以诗文书法领袖群伦,  相似文献   

10.
崔春鹏 《寻根》2011,(3):135-137
崔姓从西汉初年开始分为两支,一支居清河,另一支居博陵。从汉代到唐代,"山东士大夫以五姓为第一,朝廷衣冠以尚书端揆为贵仕"。五姓,即中古北方五大家族:崔、卢、李、郑、王;崔氏家族位居山东士族之首。凭借着士族特权和良好的儒学礼法传统,崔氏成员联翩出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手工业与商业文化源远流长。手工作坊与工场、店铺既是古代社会的工商业组织 ,也是近现代社会工商业组织的一部分 ,同新式工商业组织并行不悖。实质上 ,作坊、工场与店铺文化主要表现为传统工商业民俗 ,在宗法式、小农式与官僚式的古代社会 ,自然主要是家族文化、村落文化和衙门文化的传承。源远流长而又根深蒂固的中国家族文化、乡村文化和衙门文化 ,凝结成了中国强烈的家族观念、乡土意识与等级心理 ,并渗透在各个社会组织之中 ,工商业组织亦不例外。传统手工业包括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种基本类型 ,大致经历了作坊、工场两个…  相似文献   

12.
安国楼 《寻根》2003,(6):122-129
在南方客家地区流行上千年的民谣中,有一句是:“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客家先民的主体最初是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迁的,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族,在相对恶劣、封闭的环境中长期居住和生活,其族群的聚合性没有因外来冲击而零离四散,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民系。由于是后来入居,所以,相对于土著而言,这些家族被称为“客家”。这一特殊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素质和文化。而这种独特的素质和文化,正是根植于早先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重视家族教育,无疑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同时,也是对中国家教文…  相似文献   

13.
钟俊昆  曾晓林 《寻根》2003,(5):118-120
宁都客家孙氏源于唐代末期,其始祖可追溯到孙诩。俐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末,原籍陈留(今属河南开封)。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以武艺选为百将,次年敕封为东平侯。黄巢起义后,诩提兵闽越江右间,后定居赣省虔州虔化县,即今宁都县。罗香林教授据有关史料撰写的《国父家世源流考》说:“国父(孙中山)之家世源流,自其入粤始祖友松公于明永乐年间  相似文献   

14.
德清俞平伯     
陈辉 《寻根》2006,(4):83-87
一般说来,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源于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二是出自名门,因为在其背后,不仅有“家”的意味,更有着“学术文化”的底蕴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影响的国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描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三个词“家庭、礼仪、文官制”,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世家现象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文化艺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对应与补充,隐士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自有其独特之处。隐士是士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仕”相对峙而存在,是指那些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粪土的隐居者,也称为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逸民、隐者、隐君子等。隐士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如歌岁月     
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正值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然而,不平凡的岁月使我们经历风霜雪雨,饱受酸甜苦辣。在那些日子里,清源耕读,罗山采药,砍竹剥篾,林场伐木……如歌岁月终身难忘。清源耕读我是从小学三年级起在清源小学就读的,一直到初中毕业,前后长达六七年,当年耕读并举的学习生活至今难以忘怀。那时,校门前的操场四周和通往白米村的道路两旁,都长满了一排  相似文献   

17.
王立成 《寻根》2020,(1):120-124
东光县邢氏家族世居连镇大、小邢村,为当地望族,人文荟萃,累世书香,向以文化宏达著称乡里。依托“耕读肇基,善良贻后”的家风,积极引导与加强个体成员的文化修养,努力提升整个家族的社会声望。因此,明清两代涌现出众多杰出子弟。  相似文献   

18.
宫力行 《寻根》2003,(4):98-103
宫氏渊源,《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记载有四。据本人考证,实有七或八,其中一支的渊源还不清楚。1.虞国上大夫宫之奇之后裔,系出姬氏;2.南宫氏之后裔,亦系出姬氏;3.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为氏;4.龚氏有的改为宫氏;5.满族恭嘉氏,改为宫氏;6.回族、蒙族,亦有改为宫氏者;7.江苏  相似文献   

19.
学乃林 《寻根》2006,(3):126-127
学氏家族人员较少,为较罕见姓,但分布较广.在福建有“海内奇姓,八闽一家”之说,而北方也有“北方数省,密云一家”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经过作与编辑两年的辛勤努力,由名学张岱年、任继愈任名誉顾问,由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女士任主编的《孔子家族全书》日前由辽海出版社出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