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丝织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唐、宋时期,中国的丝织业尤为兴盛,丝织技术达到很高水平。西夏是与宋朝并存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当时也具有较高的丝织水平。我们现在见到的西夏时期丝织品,除了西夏陵出土的之外,数量最多的当数1991年出土于宁夏贺兰山拜寺沟万塔的丝织品了。方塔出土丝织品有绢、锦、绕、罗、绩、纱等十几种,品种丰富多采,图案绚丽多姿,为研究西夏丝织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下面逐类介绍。绢。绢是一般平素类织物的通称,分生熟两种,绢不织花纹,主要用印染方法进行装饰。方塔出土的绢是西…  相似文献   

2.
水目年華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中国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特别是佛门圣物肉身"舍利子",更有"一见结禅缘、一拜保安康"的佛家禅缘.  相似文献   

3.
寺庙辨异考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鸿胪寺,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  相似文献   

4.
寺庙辨异考     
顾关元 《寻根》2003,(2):38-39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考查古代典籍,不乏有关“寺”的注说,如《毛传·隐公七年》孔颖达注:“自汉以来九卿所居谓之寺。”《汉书·元帝记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训诂学家许慎在《说文》中也训寺为“廷”,后来还有左思的《吴都赋》,形容吴都官署之多,夸张为“列寺七里”。…  相似文献   

5.
说“拜”     
张应峰 《寻根》2008,(5):4-6
中国文化自古即注重礼仪,先秦时期更是以礼乐文明为标榜,作为等级社会的象征。此时期产生的礼仪繁缛复杂,作为礼的具体形式之一的拜礼,据《周礼·春官·大祝》即有九种之多,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  相似文献   

6.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7.
惠金义 《寻根》2011,(2):40-47
在太原市东山郝庄的高冈上,有一座永祚寺,寺院内屹立着两座高塔,犹如一双孪生姊妹,遥遥相对,相映成趣,构成"双塔凌霄"奇观,因而永祚寺俗称双塔寺。双塔,是太原现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  相似文献   

8.
宁夏僻处西睡、北接大漠,历来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其古文化面貌充满神秘色彩,青铜时代的社会状况更是扑朔迷离。八十年代以来,通过宁夏文博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已初步揭去青铜时代宁夏地区的神秘面纱。现在看来,宁夏所见到的最早的青铜器属于商代,有确切出土地点的却是西周。宁夏出土的这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容器,造型风格与中原和关中的器物如出一辙,显然这些器物都是来自内地,而当时本地区的青铜制造业尚未形成。宁夏青铜时代的形成和发展,当在东周时期,衰亡在汉代,起始和结束年代都远远晚于中原和关中。近年来,在宁…  相似文献   

9.
千年莲溪寺     
卢文芸 《寻根》2007,(6):70-75
莲溪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丁字桥南面的涂家岭,是武汉的“四大丛林”(归元、宝通、莲溪、古德)之一。这里从前曾是市郊,据说寺外本是良田美池,蛙声菜花,映衬着斜阳老树,古寺钟声,自有远离尘器的一分逸趣。不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今的莲溪寺已经深陷于都市拥挤的楼群环抱中,山门不远,就是车水马龙的雄楚大道,有无数的钢铁机器正呼啸而过,日夜不息。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若想展现自己的荣耀,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建造一个巨大的符号型建筑。马来西亚选择了一座双塔建筑,一座当时在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作为一个民族踌入新世纪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太原,古称晋阳、并州,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驰名中外的古建筑园林晋词风景、避暑观光胜地天龙山石窟、风姿秀丽的崛围山红叶、雄伟壮观的太原标志永柞寺双塔等,构成了太原历史文化的独特风貌。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哺育了白居易、元好问、罗贯中、博山等~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太原文化艺术的繁荣带来了新契机,太原各项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太原市现有晋剧、豫剧、话剧、歌舞。杂技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拥有众多功底深厚、技艺精湛、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艺术家,专业剧团的高翠英、郭彩…  相似文献   

12.
周建华 《寻根》2002,(2):105-109
通天岩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西北约10公里处,属丹霞地貌。唐代时被开辟为石窟寺,是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一处石窟寺,堪称江南第一石窟。同时,它也是晚唐五代到宋朝我国第二次石窟造像兴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石窟,景区内有生长良好的植被。  相似文献   

13.
藏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从很早的时候起,他们就一直劳动、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被人们称为藏族地区著名的三大文化艺术宝库的萨迪寺、德格印经院和布达拉宫,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古代藏族人民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为祖国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萨迹寺被誉为第二敦煌的萨速寺,座落在喜马拉雅北侧奔波山卧象岭山腰的灰白色山坡上,距日喀则城大约170公里,海拔4if多米。“萨达”即灰白土之意,其寺院与教派均因此得名。萨迪寺始创于公元1073年,以后经过号称萨述五祖的萨迪…  相似文献   

14.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别称中国“穆斯林省”。回族人口占整个自治区48O万人口的三分之一。从外表上看,回族不像蒙古、维吾尔、藏等少数民族那样性格奔放,善歌喜舞,民族服饰上除了男戴白帽,女裹绿、黑、白色盖头外,与汉族无太大差异。但他们长久以来信奉伊斯兰教,严格格守穆斯林教规,形成了自己民族一套独特的生活习惯。”在宁夏旅行,特别是深入回族聚居区,那浓郁的穆斯林风情随处可耳德目染,心感神悟。八宝盖碗茶来宁夏第一顿午餐前,便品尝了这里的特品“八宝盖碗茶”。茶的内容实在丰富,由俗称“长命果”的宁夏构把、…  相似文献   

15.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悲剧故事发生在古城忒拜。安提戈涅的父亲——忒拜老王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杀父娶母”的罪行后自毁双目,逃离城邦。安提戈涅的两个哥哥反目成仇。哥哥波吕涅刻斯借兵攻打忒拜,与长兄争夺俄狄浦斯留下的王位,结果二人双双殒  相似文献   

16.
司徒一凡 《寻根》2009,(4):36-38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秦准区长干桥东南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明清鼎盛时期,其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也是全国最大并包容各派的佛教义学讲寺,更一度成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僧录寺所在地。该寺原址为建于吴赤乌三年(240年)、史称“江南佛寺之始”的长干寺,经历代兴废,至宋朝天禧元年(1017年)“诏改长干寺曰天禧寺”,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交流》2000,(5):37-37
在佛祖诞生地建寺,以弘扬中华佛教化,作为尼泊尔友好近邻的中国佛教界,自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机会。1986年,第十五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在尼泊尔召开,现已圆寂的原中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大师率团出席,并在此次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佛教协会将在兰毗尼建寺。  相似文献   

18.
重建的大理崇圣寺,在殿宇气势恢弘的建筑中,重刻元代《大崇圣寺碑铭》和《大崇圣寺圣旨碑》,专设碑亭,可以使游人领略崇圣寺在元朝时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东部的黄河上游,与陕西、内蒙古、甘肃交界,现有人口约sic万。除汉族外,回族占三分之一左右,另有满、蒙古、东乡等对个兄弟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宁夏区域文化在中国各省区市中具有突出而显明的特色。宁夏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载,早在史前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宁夏就有人类在生息繁衍。宁夏灵武县境内闻名于世的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3万年左右。六、七千至四千年前,宁夏北部的黄河冲击平原和水草丰盛的适牧草原上就居住着以畜牧业为…  相似文献   

20.
马登的寺庙     
正寺庙,是马登镇宗教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台寺、双龙寺、觉民庵和分江神庙属马登四大寺庙,分别供着本主、观音、玉皇、释迦牟尼、孔子等塑像。小的山神土地庙则每个村里有一个或几个,逢初一十五日或岁末年初,人们就烧香祭拜,祈愿安康顺利、出行大吉。天台寺1第一次去天台寺,是1984年的春天,我初一时的一次春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