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47年,我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到如今160年的留学史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这几十年中出围留学人员总量超过100万人,其中又以2000年以后出国留学的人员为多,占总量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字达萌 ,182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南屏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847年赴美留学,1854年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他是中国最早的赴美留学生之一,也是耶鲁大学的首位中国留学生,是第一个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3.
1872年8月,中国政府派出3o名幼童作为第一批留学生抵达大洋彼岸的美国。其后,又陆续派遣几批留学生赴美、德、法等国。中国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赴日是在1896年。据统计,自1896年至1911年,留日的官费和自费生总数已不下2万人。di封建社会的中国,历来是讲“男尊女卑”的,男女界限森严,所以,女子出洋留学的阻力自然比男子大。1902年冬,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其时,日本已有中国女学生十余人,她们大多是名门闺秀,随父兄夫婿自费出国的。中国首次派遣女子出国留学是1905年湖南省20名女学生到日本读速成师范科。两年后,奉天省女子师范…  相似文献   

4.
刘燕 《浙江档案》2007,(3):56-59
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初九(1872年),在上海黄埔港码头,30名身着蓝色长袍、酱色马褂,头戴黑色缎帽,脚登缎靴的孩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们是清朝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幼童。从清同治十一年起,清朝政府陆续派出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幼童官费留学的先河。而这次留学的发起人就是“第一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第一等大学”容闳先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列强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旧的社会结构慢慢发生变化,逐渐趋向近代化.此时,清政府内部分为两派:"守旧派"与"洋务派".经过与守旧派斗争后,洋务派在1872年派遣了留学生赴美留学,这成了"中国较有规模的官费留学运动的开端"[1]1",这些留美生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融合了西方文化儿素,形成了"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特征[2]3.此后,留学教育不断地发展,留学生队伍也不断地壮大,到了民斟末年,留学生群体已经成熟.通观近代史,我们可知留学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变化相关联,每一次留学都是巾国社会自我适应时代的过程.因此,不同政治背景下产生的留学生不同,留学生在不同的留学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而当时的政治背景与政治诉求莫过于这两方面:"改革"与"革命".基于此,笔者拟在"改革"与"革命"的话语下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的演进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1919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以后回国任教。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施忠连著《现代新儒学在美国》一书中说,冯友兰在美国留学对他哲学思想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在赴美之前,已经感受到东西文化、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认识和解决这种矛盾,是他到美国留学时带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伟 《出版参考》2006,(8):18-20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8.
张伟  汪琴 《出版参考》2006,(3):18-20
从19世纪70年代起,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希望利用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挽救垂死的清王朝。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9.
<正>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曾于1905年8月留学日本,1911年3月因家道中落归国。在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努力取人之长,学习现代文化知识;同时也加入了日本"随鸥吟社"汉诗社团,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不断进行汉诗创作和文化输出,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刻板印象。一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中国被迫参与了现代化的进程。1872年,首批幼童赴美留学,揭开了中国留学史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早期的留学生并不是由政府派出的。1847年1月 香港马礼逊学校校长布朗因病回美国“极愿携三五旧徒,同赴新大陆,俾受完全之教育”。(1)于是,才有了容闳、黄胜、黄宽三人赴美留学。尽管这是一次偶然的机遇,但却无意间拉开了近代中国留学西方的先河。从容宏的  相似文献   

11.
晚清的留学教育开创了中国近代培养新式人才的先河。从同治十一年(1872年)选派首批幼童赴美留学开始,出国留学逐渐被清廷的有识之士视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割地赔款,在朝野引发巨大震动,更坚定了清政府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决心,关于讨论和制定留学生管理相关制度的工作,亦在派遣留学生的同时开始了从无到有、从零乱日趋系统的历程。光绪朝制定的管理留学生的种种措施,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清末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留学教育遂逐渐成为清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出国留学也成为一种社会潮流。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宫中、军机处、外务部、会议政务处档案中选辑部分清末有关留学生选派、约束、鼓励、肄业、考验、任用制度等相关的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历史档案》2017,(4):40-71
晚清的留学教育开创了中国近代培养新式人才的先河。从同治十一年(1872年)选派首批幼童赴美留学开始,出国留学逐渐被清廷的有识之士视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途径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军事上的失败导致割地赔款,在朝野引发巨大震动,更坚定了清政府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决心,关于讨论和制定留学生管理相关制度的工作,亦在派遣留学生的同时开始了从无到有、从零乱日趋系统的历程。光绪朝制定的管理留学生的种种措施,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了清末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留学教育遂逐渐成为清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出国留学也成为一种社会潮流。现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宫中、军机处、外务部、会议政务处档案中选辑部分清末有关留学生选派、约束、鼓励、肄业、考验、任用制度等相关的史料,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曹蕴  马征 《全国新书目》2008,(23):50-51
通过本书作者曹蕴、马征之间的对话,通过他们对在耶鲁学习和工作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访谈,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耶鲁大学和耶鲁精神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同时展现给大家的还有中国留学生的留学之路和他们的心路历程,所有这些对于还在苦苦求索、寻找留学之路的莘莘学子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话中有画     
“前来申请留学的10个中国人当中,我们真正想要的是第11个。但很遗憾,这第11个已经去了美国。” 很多国家已经公开表示对中国留学生的素质不满,认为真正优秀的中国留学生都去了美国。  相似文献   

15.
一群人站在北京某外国使馆前等待签证,他们有要去留学的.有要去经商的,也有要求移民和旅游的。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政府将学生送往国外留学,他们带回来了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理论知识。留学生中包括体育留学生,他们的留学经历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直接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二次大战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美国各大学留学的外国学生人数不断增加,10年就翻一番,从1966年的100000人到1976年增至203000人,1988年又增至356187人。1984年美国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名列世界榜首,占世界留学生总  相似文献   

18.
《报林求索》2009,(5):55-55
<正>【摘目: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千龙网.新华网……】09年最热的教育形式是留学,而最流行的留学形式是"本土预热留学"。"本土预热留学"正在洗牌留学行业。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8年全国出国留学生人数达18万人,而09年预计出国留学人数将达到30万人。而这些留学生在国外读高中和大学  相似文献   

19.
1898年,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赴日本留学,到1904年前后,留日学生已有3000人之多,1906年更增至10000多人。这些留学生在日本形成了一个具有政治见解的知识阶层,“他们比任何人都热心地追求那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斗争的理想”。他们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创办的华文报刊,就充满了这种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这种华文报刊累计达六七十种,这使得日本成为当时革命报刊活动的重要基地。本文拟对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华文报刊的历史与作用作一概述。一1.同盟会成立前留日学生创办的华文报刊由留日学生创办…  相似文献   

20.
论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是清末留学教育史上一项重要内容,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迄于宣统三年(1911),先后举办过七届,并举办过四届廷试.这一政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十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赴美泰西肄业章程》.根据此章程,当十五年后这些学生学成回国时,给予顶戴和官职,其后留欧学生也以此法奖励,但不授予科名.在那个十分重视科名出身的时代,仅有官衔而没有正式科举名分是不足以吸引这些留学生的.为此,光绪二十七年即谕令由督抚、学政以及外务部对留学生进行初试、复试,然后再给予进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