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发展并驾齐驱,二者都是可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基于我国长三角地区2003—2018年的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及拓展的STIRPAT模型以及环境库兹涅兹(EKC)理论,利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法(FMOLS)和动态最小二乘法(DOLS)方法对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工业SO2排放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回归结果,经济增长和环境规制与工业SO2排放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促进了SO2排放,在环境规制约束下,技术创新对工业SO2减排有间接的积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FDI)有利于降低SO2排放,在长三角地区存在"污染光晕"效应,但是环境规制会阻碍FDI流入,减少绿色技术溢出.在样本区间内,人口规模、教育对SO2没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促进绿色创新技术发展,并吸引高水平FDI,加大科技投资,加强绿色研发,提升区域教育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
基于异质性投资东道国的视角,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不同投资动机OFDI的母国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借助国际研发溢出模型,利用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法进行了相关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投资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均促进了母国绿色技术研发.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OFDI的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存在差异,但均能有效促进母国绿色技术创新: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可以诱发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绿色技术创新,且对东道国为发展中国家OFDI效果更明显;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绿色技术创新呈现U形关系.  相似文献   

3.
绿色技术创新中路径依赖及环境规制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推导以及采用2003—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区域内外绿色技术知识存量以及非绿色技术知识存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和非绿色技术研发路径依赖的影响。结果表明:(1)区域内绿色技术和非绿色技术的路径依赖特征均较明显。(2)绿色集聚水平越高,区域内企业越倾向于绿色技术创新。(3)环境规制显著抑制了区域内外非绿色技术知识存量的影响,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但同时也促进了非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效用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政府应当加大环境规制强度以及合理政策引导才能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19,(9)
利用2006~2015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运用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呈倒N型曲线关系和双门槛效应。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先抑制、后促进、再抑制,当环境规制处于两个门槛内的帕累托最优区域时促进技术创新,实现创新与绿色的双赢。规模效应与人才集聚也推动技术创新。基于此,政府应差异化地制定环境政策,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人才资源积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境规制和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现有文献侧重研究环境规制对总体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将其细分为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治污技术创新,构建数理模型,探求环境规制对异质型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总体绿色技术创新、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即二者与环境规制均呈“U”型曲线。(2)环境规制水平对治污技术创新存在正向影响作用。(3)就控制变量而言,企业规模促进总体绿色技术创新;所有制结构促进清洁生产技术创新而不利于治污技术创新;贸易开放度对治污技术创新影响有促进作用;研发投入对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环境规制强度、环境规制措施、企业规模和贸易开放度等方面提出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1995-2007年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在中长期对技术创新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东部有显著的正影响,对中部、西部、东北各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不明显.本文详细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扩大环境规制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价值链视角,将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开发和技术转化两个阶段,在构建环境规制对两阶段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利用2004-2011年中国工业3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考察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长短期促进效应,但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2)环境规制对技术转化能力的长期促进效应大于技术开发能力,但不同行业的阶段异质性效应明显;(3)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的短期修正效应,技术创新能力向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4)部分行业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出现了长短期不一致的情况。最后,基于价值链视角提出了促进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能力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仇荣山  韩立民  徐杰  殷伟 《资源科学》2022,44(8):1615-1629
加快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对于全面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环境规制能否以及如何促进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尚无定论。本文以波特假说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环境规制影响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以2009—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基于系统GMM的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总体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影响,且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②不同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命令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影响,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在短期内不显著。③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存在基于命令型环境规制的单门限效应,当命令型环境规制强度跨越阈值时,市场型环境规制对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将失效。本文结论丰富了波特假说理论在海水养殖业方面的应用,为促进海洋环境治理与海水养殖业绿色转型双赢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从根本缓解水资源对工业发展的束缚,反思现有环境规制政策能否有效实现节水效应。基于脱钩测度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别验证正式环境规制与工业用水以及非正式环境规制与工业用水的关系,进一步引入正式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交互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工业用水量处于从“震荡波动”到“持续脱钩”的状态,工业用水量随着环境规制的变化出现平稳或者减少的趋势。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与工业用水量之间都呈倒U型曲线关系,用水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此外,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之间存在双向传导路径,相互促进对方对工业用水的作用效果。因此,政府需要强化对非正式环境规制的重视,增强环境规制工具的节水效应,促进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工业绿色发展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调节3种类型环境规制政策变量的参数,模拟工业绿色发展系统在不同环境规制政策模式下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适度降低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强度可以在污染小幅增加的情况下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市场型规制可能会暂时降低工业绿色发展指数,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中国工业的绿色发展;提高自愿型环境规制强度,可以在保持工业增长水平的情况下减少污染排放与能源消耗;但单独使用各类环境规制工具,都会在取得一定规制成果的同时产生某些负面效应,而3种规制工具的组合使用则可以取长补短,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据此,提出健全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合理设置市场型规制工具的强度、强化自愿型环境规制工具的运用等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莹  赵勇  刘昌明 《资源科学》2004,26(6):83-89
该文分别考虑了包括节水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在构建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节水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通过对各个体指标的发展趋势和与国外的用水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后确定了不同指标的标准值,并建立了"综合目标分层次评价模型"进行节水型社会发展水平的量化综合评价.该评价模型由节水型社会目标模型和节水型社会发展子模型(Dt)、节水型社会保障系统子模型(St)2个子模型构成.以水利部确定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绵阳为例,进行节水型社会综合评价的实例研究,分别计算了绵阳市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综合指数、以及节水型社会发展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实现指数.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节水型社会发展指数仅为10.2%,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进一步发展,各区域的节水型社会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距,绵阳市节水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龚巧敏 《科教文汇》2020,(9):54-55,64
目前,民办高校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培养目标脱离学生实际、“学用脱节”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对此,民办高校应当以“适用性”“运用性”“管用性”为标准,定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明确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企业融入”式教学体系、设定双重评价机制等方式,为社会输送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省域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的基础上,首先,对科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一套用于评价省域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提出了一种双重驱动的中国省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从“功能驱动”和“差异驱动”两个角度对中国省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功能驱动”用于衡量省域科技发展的能力,“差异驱动”用于衡量省域科技发展的均衡程度,并针对“差异驱动”构建了一种新的客观赋权方法。最后,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2016年中国31个省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发展水平发展最好的是北京、上海和广东,最差的是西藏、内蒙古和青海,且中国省域间的科技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但各省域自身的发展均较为均衡,并未出现某些省域过度强调某些指标发展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美丽中国是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复杂巨系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可以破解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的双重危机,而且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咨询,选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熵值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动态耦合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1)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和美丽中国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稳定上升态势,整体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新能源汽车产业-美丽中国系统耦合度始终处于由拮抗向磨合过渡的阶段,但两大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加强,耦合协调效益正在逐步提升;(3)预测结果表明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与美丽中国系统协同发展功效持续增强,耦合协调度将从中级协调跨入良好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单德朋  郑长德 《软科学》2012,26(2):46-51
借鉴现有研究给出了适宜测度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利用相关数据对2005年和2009年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的完成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变异系数对西部民族地区内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差异进行了识别,并对西部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行了分析。结论显示:2009年西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的完成水平相较于2005年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内部差异略有下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有增大的趋势。最后对西部民族地区完成全面小康进程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研机构作物学科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物学科领域的视角出发,以期建立一套反映农业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的全面、规范、系统的评价方法,此方法可作为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作物学科科技竞争力的评判工具,也可为其它农业学科评价工作提供借鉴。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和层次分析方法对中国作物学科科技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研究。从学科发展基础、创新能力、产业影响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三层递阶架构的评价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和筛选,最终确立16项评价指标,并基于这些指标建立学科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合成权重,设计学科科技竞争力综合水平与分项水平的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既可以进行机构学科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整体评价,也可以进行分项水平的具体评价。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版权相关产业发展特点,确立了与版权产业发展水平相关的4类一级评价指标及19项二级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对我国分区域版权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的模糊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17年我国部分区域版权产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预测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和较低的预测误差。最后本文提出了加强我国版权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静 《科教文汇》2014,(25):173-173
本文在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能力本位的内涵、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学生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一技之长,岗位工作能力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19.
产值倍数法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已经不能合理测算农地补偿价格,而合理农地征收补偿是农民切身利益的体现,关系社会的安定和谐及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引入已有的农地价格因素修正法,对其评价指标层的指标进行选取,以对指标层进行细化,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地征收补偿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其亭  王丽 《资源科学》2008,30(3):409-414
目前有关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经验、思想、意识等方面,而可操作的应用研究很少。针对这一现状,①本文构建了一套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即“543指标体系”),包括五类资源(水、土地、矿产、能源和其他)、四个循环环节(开发、利用、排放和回用)、3个层次(资源层、过程层、指标层);②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的单指标量化-多指标集成评价方法(即SI-MI方法),包括单指标定量描述、多指标综合集成以及资源节约度计算;③对我国省级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相对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研究,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3个区域:较为节约区,包括山东、天津、上海、江苏、北京、浙江、辽宁、河南、黑龙江、湖北、河北、福建12个省市;较不节约区,包括吉林、安徽、广东、陕西、江西、海南、云南、湖南、四川、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广西等14个省市;不节约区,包括重庆、贵州、青海和新疆4个省市。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