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我发现班级里面有一些学生.对自己很不“关心”:老师表扬“好事情”.他们就望望那些“佼佼者”:老师批评“坏现象”.他们就看看那些“后进生”。似乎什么都与他们无关.什么对于他们都无关紧要。他们满足现状,不会十分落后,也不会积极进取。  相似文献   

2.
教学要达到“不教”之目的,就应该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如何引导学生“尽量多”地去“发现”呢?“点拨式”是常用教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海法 《小读者》2012,(2):37-37
如果稍加留意.你会发现如今的报纸上、电视里、网络中,一些新“人”如“潮人”、“达人”、“牛人”等弄得人目不暇接。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你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吗?  相似文献   

4.
在批改作业中,常常发现学生写一些不规范的字。我责备他们,他们却满不在乎地说:“有的老师也这样写呢!”起初我还不在意;后来发现有些教师在板书和批改作业中的确如此。如“第”写成草字头;“几”字上多加两点;“步”下部写成“少”  相似文献   

5.
“发现法”又称“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借助已有的知识亲自去探索,主动去发现和概括出应有的基本原理。下面就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的教学中,对尝试“发现法”教学谈一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6.
在蓝领、白领、粉领等各种颜色的“领”充斥职场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了另一种“领”。他们不属于调色板上的任何一种颜色,因为他们是“油领”。  相似文献   

7.
刘丹青 《湖北教育》2004,(20):55-55
教学要达到“不教”之目的,就应该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如何引导学生“尽量多”地去“发现”呢?“点拨式”是常用教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吴玉娟  黄松 《陕西教育》2009,(6):111-111
有那么一天,我“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发现孩子们离生活很远,他们的心灵看不见责任,看不到感恩的情怀,他们心灵是一片“盲区”,等待有人为他们点亮心灯……  相似文献   

9.
人们说《判断力批判》充满“二律背反”,人们又说康德时常自相矛盾。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他们只是误读了康德;如果他们以为自由美可以发现于尘世,如果他们认为“美的理想”等于“美之大者”,如果他们以为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10.
“90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流群体,与“80后”相比,他们有不同的心理特征。通过分析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便对高校“90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他们能在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听了不少“公开”课,听完后笔者惊讶地发现.大部分教师的课竟然缺乏范读。课后和他们聊天,他们却振振有词地回答:“这叫做个性化朗读!”  相似文献   

12.
资讯     
《教育科学论坛》2009,(9):79-79
32年“状元”鲜见“状元”人才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该调查报告的首席专家蔡言厚教授和他的课题组先找出各大学的“杰出校友”,再回顾他们的高考成绩,结果发现“杰出校友”中是当年高考“状元”的人数非常少,反倒是排在班级十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周梅 《学苑教育》2019,(12):33-33
面对一道作文题,我们常常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很多同学会当场蒙圈,无从下手,而少部分同学却信手拈来,挥笔而就。略作调查,我们会不难发现,那些写起作文来感觉轻松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小“数据库”,也就是他们“文思泉涌”的那眼“泉”。再进一步探究,也不难发现他们的“数据库”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4.
课标课程背景下“过程性知识”的考查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实施建议”部分也要求“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实际上。“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知识,  相似文献   

15.
后进生是班集体中的“弱势群体”,我们教师要用持之以恒的师爱去赏识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转化后进生。  相似文献   

16.
曾广彪 《湖南教育》2004,(22):41-41
当班主任易,但要当好班主任难。带好几十个“兵”,就要具备有“五心”。首先要有爱心。班主任对待每一个学生,就要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生”,更要主动接近他们,了解他们,体贴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后进生常常对于学习无所谓,纪律很散漫,他们想搞好学习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发现了孩子们的一个秘密:他们有一个“小小世界”,那是活动室外阳台的一条转角小走廊。有一天,孩子们很神秘、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我们的‘秘道’!”原来,这里隐蔽而自由。来这儿的孩子只要遵守他们自定的规则,就可以干他们想干的事,扮演他们理想中的人物。如有的自称是“奥特曼”,有的手握“大哥大”当起了“大老板”,还有的则左一声“小姐”,右一声“公主”,演绎着“浪漫故事”……我发现,“秘道”游戏究其本质类似于区域活动,但它的变化、发展往往受幼儿兴趣的左右,灵活程度也更大。它可以满足孩子与同伴交  相似文献   

18.
在化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很优秀,而且他们表现得非常有灵性、有悟性,但化学科成绩老提不上来。通过观察和他们交谈,发现他们是对化学没有兴趣,觉得化学的很多东西非常抽象,不知道如何去学。笔者认为要转化这些“学困生”的首要条件,是培养和激发“学困生”的积极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老师们对学习好目一听话乖巧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有时甚至宠着、惯着、护着,怎么看怎么喜欢,就算发现他们身上有缺点,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痛不痒地说几句,生怕他们受了委屈。评选各类好学生时,老师们也总是想尽各种办法给他们开绿灯,就因为“这是好孩子,评不上多可惜呀”。老师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值得讨论,让“优秀生”成为教育的盲区,只会使这些“好孩子”被宠出“骄”气和“娇”气,使他们认为自己完美无缺.从而不能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更不能主动加以调整和改进.“优秀生”自身暴露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他们“敢问”;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他们“想问”;多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