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来对"赋者古诗之流"一语的解释,往往强调了赋的讽谏功能,但忽略了赋在形式上的声调节奏。诗与赋其实都是通过悦耳的形式来陈述讽谏之义的,这才是"赋者古诗之流"一语的全面涵义。汉赋依然重诵读,但同时受到稗官小说等口头伎艺的影响,逐渐散失了讽谏的功用,从而产生了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分别。  相似文献   

2.
赋说     
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涵三种含义: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3.
说赋     
由一系列的考证可知“赋”的本义即“无所假借” ,但是具体到文学创作 ,它又有以下四种意义 :(1)不假比兴 ;(2 )不歌而诵 ;(3)古诗之流 ;(4 )铺采文。由于前人对“赋”的本义均乏分析 ,因此对这类问题至今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意在探究赋体缘起,与小学家、纵横家、小说家及楚辞家之关系,证明赋体之形成及由复杂因素之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春花秋月何时了”古往今来,“秋月”是一个吟不完的话题,牵扯多少诗人的情丝,引起多少词客的偏爱!这里,我们从古诗词的天空中撷几缕云彩,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学古诗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其社会角色的局限,以及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重新审视。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三说。一、深度之说——“有话以后说”许多古诗通过诗人对景物、对事件的传神写照,要么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么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要么反映诗人当时的人生心态等。不管怎样,由于时空跨度长久,背景错综复杂,许多内容对生活层面、社会阅  相似文献   

7.
冯俊杰同志的《赋体起源论》包括《赋是“古诗之流”辨》、《赋体的生命要素》、《铺陈的发生发展》和《赋体的正式形成》四篇文章。文章力图不为各种成说所囿,摆脱传统的封闭式理解和线性因果分析,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重新追溯赋体的起源。并以文体形式构造存在着内外层次的理论,具体分析赋体的各种构造因素及功能,进而揭示赋体的结构、要素和层次。指出“铺陈”的发生发展是人类语言表达的一种共同现象,但它集成某些外层形式形成赋体却是汉民族文学特殊规律的表现。因此结论说,赋体是文学发展一般规律和汉文学特殊规律的反映的产物。本刊拟分四期连载。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北魏政权中的汉人是以传播先进的汉文化而在政治中立足,他们对北魏的军事力量影响较小。这实际是一个误解。北魏军事力量中,不能忽视汉人的存在,汉人不但在军事谋议上,而且在军事力量本身,都对北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猴是十二生肖之一的动物。它实际上是一个泛称,古人习惯将猿猴并称,甚至连猩猩也归于猴类。猿猴属动物学上的灵长目,和人的亲缘关系近。古诗中,猿猴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博得诗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胡平 《考试》2003,(1):36-38
高考命题以古代诗歌为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我们鉴赏古代诗歌,不仅要熟悉诗歌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还应了解以唐宋诗词为代表的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特点。才能做到大局在胸,题目“似曾相识”,下笔顺利。本文将古代诗歌分为六大类,逐一例释,试图让我们在此考点的复习中有规律可循,举一反三,从而克服阅读量少造成的困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结晶,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就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而言,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诗歌贵在含蓄,直接抒情往往因感情无所附丽而显得生硬,因而多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或写景,  相似文献   

12.
古诗大擂台     
教学目标 :1 .能够比较熟练地背诵已学过的古诗 ;2 .采用擂台式的游戏活动 ,激发学生爱学古诗、吟古诗的兴趣 ;3 .通过背古诗 ,学古诗名句 ,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4.了解学古诗的好处 ,激发创造欲望 ,鼓励学生创作。活动方法 :将全班同学分成红、黄、绿、蓝四队进行比赛。按先红队 ,再黄队、绿队、蓝队顺序交替进行 ,答对了给分 ,答错了不给分。老师和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 ,负责抽题、评判、记分。题目写在小纸片上 ,比赛时逐一告知。每队学生有相应的座位号。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同学们 ,从幼儿园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 ,而且平时也在背…  相似文献   

13.
古诗之解读     
该文讨论古诗解读之多种角度,文本校勘之辨字与判字,文本注释中所见的差误,指明辨字、注疏的最终目的是要正确理解文本和阐释文义,不能顾此失彼和胶柱鼓瑟。  相似文献   

14.
古诗之解读     
该文讨论古诗解读之多种角度,文本校勘之辨字与判字,文本注释中所见的差误,指明辨字、注疏的最终目的是要正确理解文本和阐释文义,不能顾此失彼和胶柱鼓瑟。  相似文献   

15.
赋体说略     
赋,是我国古代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所谓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提法,即说明它曾是独霸一代文坛的重要文学样式。在文学史上,赋作的数量颇大,又历来受到文人的重视,许多人爱  相似文献   

16.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7.
对清代词人纳兰容若词作的评价,历来各家说法不一。我们从王国维评价纳兰词的一段著名论断入手,以其中“未染汉人风气”为切入视角,能够看出汉文化对纳兰容若的影响及纳兰词未染当时词坛流弊及其词风“真切自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曹操诗歌多用直言铺陈的赋笔写成 ,然古直之中“甚有悲凉之句”,做到了情事统一、心物交融、意象相合、虚实相生 ,形成了赋中之兴的独特表现手法 ,具有外似平直内富风韵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洛阳赋”的繁荣原因有二:一是与统一帝国形势和洛阳帝都地位密切相关;二是缘于东汉一场关于定都问题的论争。“洛阳赋”创作的衰落,就外因论则是统一帝国形势的崩溃和洛阳帝都地位的丧失;就学发展的内因而论,一是都邑题材内容的传统规定性以及“颂圣”“讽谕”旨意对人思维和创作视野的限制,二是赋学自身发展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地位所致。  相似文献   

20.
前人对汉大赋或褒或,所持论的标准却都是儒家“尚用”的纯功利主义的艺观。汉大赋的道德主题,却并非体现在有无“《诗》之风谏”,而是展现了后人惊叹回首的大汉气象,其审美主题,就是在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创造了大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世莫能继焉的一代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