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舆论导向中,正面报道中的负效应有时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成为总编辑们棘手的新课题。解决好正面报道中的负效应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有利于新闻部门在受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有利于增强舆论宣传的社会效果。 负效应的影响 所谓负效应,就是动机与效果的不一致性,好的动机带来相反的效果。新闻报道中的负效应,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是隐形的。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形的,都不利于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新闻报道中,度把握得不好,时机选择不当,内容空洞无物等因素,都会造成负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正面报道中负效应问题,在各级、各类新闻机构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新闻单位还表现得相当突出。 从受众的角度看,负效应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抵触心理,对新闻机构发布的有关新闻抱着抵触情绪,拒不接受其宣传的内容。二是逆反心理,不是顺着舆论的导向去思考问题,而是从相反的方面去审视新闻内容,得出相反的结论。三是不信任心理,对新闻的真实程度持怀疑态度,用不相信的眼光看待新闻事实。四是消极心理,对所报道的新闻漠不关心,你宣传你的,我行我素。 负效应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新闻舆论威信降低,难以发挥新闻的喉舌作用和耳目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日报和晚报,都是社会主义报纸,都是党领导的新闻工具,都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它们的共性。如果背离了这一条,就会犯政治上的错误,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的报纸。但是,各种报纸除了有它的共性外,还必须有它的个性。否则,各种报纸一个面孔,象“文革”期间那样“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也就没有各种报纸分别存在的必要了。因此,晚报除了要坚持社会主义报纸的一般共性外,还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地市报同仁(包括通讯员)被这样一句话所困扰——“小报抄大报”。虽然这个问题也涉及到县市报等其它小报,由于地市报较之其它小报来说,历史较长,影响较大,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这个问题更突出,压力更大,有必要研究一下。众所周知,“文革期间地市报是抄大报的,连排版的位置、字体的大小都要对大报,而且不能走样。那时候不抄是不行的。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4.
会议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搞好会议报道是新闻记者的一大职责,很少有记者没有接触过会议报道的。在我国新闻界,有关会议新闻要改革的呼声,已喊了多年,虽然近年来已开始有所变化,但从整体上看,目前的状况仍是:会议新闻太多太滥,主管部门要求新闻媒体大会大报、小会小报、有会必报,有的领导把报与不报、刊登的位置、篇幅长短看作是一种“政治待遇”。另外还有篇幅过长、内容空洞无新闻、写法程式化明显等。有的报纸第一版7条新闻中有6条是会议新闻。据有的党报统计,会议新闻在第一版约占35%的比例。一言以蔽之,会议新…  相似文献   

5.
对国内大部分媒体而言,不管是中央级综合大报还是行业大报,无论是省级党报还是县市一级党报,其主要宣传阵地虽有不同的内涵外延(头版和地方新闻版各自有所侧重,形成鲜明特色)、在国际新闻的接收路径上会有差异(有的采用新华社1路报,有的采用2路报或3路报)、国际新闻版面的安排上也有版面多少大小之类的差别,但在国际新闻的后期处理上则是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这就是编辑水平之争。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这是有点新闻知识的人都知道的.但是,恰恰是懂得新闻真实性重要的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写出一些隐形失实的新闻来.就新闻媒介而言,某些报刊、电台、电视台也不时出现一些隐形失实的新闻,影响新闻媒介的声誉.因此,剖析隐形失实新闻的种种形式,引起作者和新闻媒介的重视,是极其重要的.所谓隐形失实新闻是相对明显失实的新闻而言的.时间错,地址错,数据错,人物张冠李戴等属明显失实.明显失实,容易被识破.隐形失实,则是指那些看似真实,实则失实的新闻.这里试举出三类:一、乱套新闻角度造成的隐形失实新闻.对于新闻角度,各家说法不一.我个人的体会是: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新闻事实和大政策的接轨.或者,从新闻事实中折射出来的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正确性.一个新闻事实,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可套上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复制加扒网”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把“抄级记者”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抄文件。一些记者脚懒手懒,热衷于“跑会”或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拿现成的新闻通稿或把会议文件稍微改动一下,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字便发表,而不去挖掘里面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当然,这还主要属于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二是抄同行。都知道…  相似文献   

8.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这个载体能载多少新闻信息,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和读者利益.一张报纸,各类信息都有,不同的读者就都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看的人就多,这张报纸就有可读性.因此,加大报纸的信息量既是增强报纸可读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要注重的着力点.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全国不少小报改大报,大报增刊扩版,非日报改日报,这对加大新闻信息量起了重要作用.但不少报纸只注重用增加或扩大信息载体来加大信息量,却忽视了每期报纸和稿件自身信息量的增加,这不能不说是近几年报界出现的一个令人不可忽视的误区.笔者曾作过这样一些调查:有些地市报在还是四开四版时,每期每版信息量都大,仅要闻版每期发稿就达15件左右,有的高达17件以上.但在改为对开大报以后,仍然只有这么多,有的甚至减少了.改大  相似文献   

9.
新闻里能不能讲道理?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的新闻理论是断然否定的。他们有一条所谓的新闻客观性法则,宣称记者的责任就是把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而不作判断和推理,不加个人评论。有的资产阶级大报,甚至在报头上印出“报道事实,而不报道意见”的字样,以显示其超然和客观。实际情况当然并非如此。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说话”不就是发表意  相似文献   

10.
有的新闻题材,往往潜在着一定的负效应,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削弱、降低新闻的自身价值,同时还会造成一些事与愿违的结果,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对于新闻背后潜在的负效应,应引起每个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所谓“隐形新闻”,指表象内隐的新闻。比如,隐含在会议材料中的新闻,生活琐事中包含的新闻,以及社会日常生活浮象下不易被人察觉的新闻……等等。这些都是“隐形新闻”。 要想及时发现“隐形新闻”,必须具备非常强的新闻敏感才行,从这个角度说,能发现“隐形新闻”,能让“隐形新闻”显形,这是新闻工作者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何让“隐形新闻”显形呢?  相似文献   

12.
大与小“大报”、“小报”的提法,近几年来频频出现在一些新闻从业人员口中,这一对似是而非的概念已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报纸发展的正确判断。按照刘健同志的说法,“严肃的、庄重的综合性日报,特别是全国性综合新闻报”是大报,而那些“都市生活”类报则是街头小报。有了“大报”、“小报”的机械划分,接下来便是对所谓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闻可说是综合类报纸的主角,哪家大报的头版,都是时政新闻当家。但这类新闻—般都是中规中矩,四平八稳,讲究的是“政治”。一般的周报,因为时效跟不上,没有谁会把时政新闻当主角来唱。即便做时政新闻,也得从边缘性上做,或纵向挖掘或横向延伸,但弄不好,又是不痛不痒的,成了些“伪纵深”、“伪关注”了。但《南方周末》与众不同,比如今年的全国“两会”,因为含有国家领导换届的重大新闻要素,自然比往届“两会”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媒体来说,“两会”新闻只要做得好,无疑是个卖点。《南方周末》就连续推出聚焦“两会”的“癸未施政”系列。  相似文献   

14.
“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式的“千报一面”格局,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中国,业已成为历史。代之而起的,是报业飞速发展,激烈竞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今听得多的,是找亮点,求卖点,抢占制高点,抓特色新闻,抢独家新闻。报业的大竞争,首先获益的是读者;然而同时,由竞争带来弊端,影响所及,最大的受害者也是读者。 严格说来,在报业竞争态势下找亮点,找宣传报道突破口,无可厚非;甚至关注报纸好卖与否,讲“卖点”,也是情理中事。问题就在于,有些报纸,尤其是一些小报小刊,一味追求“好看”,追求“可读”,胡乱地去…  相似文献   

15.
报纸有大报和小报之分。然而,区分大小的标准是什么?人们的认识颇不一致。有以办报单位的级别为根据的,省级以上单位办的为大报,地、县以下单位办的为小报;也有以报纸的开张大小为根据的,对开的为大报,四开的为小报。这两者又往往是统一的。大报和小报,在人们心目中,似乎有高低之别。于是乎,一些报纸纷纷扩版,以跻身于“大报”之林,有的宁肯将刊期延长,也要扩大版面。其实,这是一种向声背实、得不偿失的做法。报纸原名“新闻纸”,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新闻选择不当而引起的新闻"负效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某省会一家市报,报道省里的会议新闻,一次又一次地和省报的报道一字不差,甚至标题和版面位置也一样。这些新闻还有一个特点——长,少的二三千字,多的五六千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据了解,是由于省有关领导要求发“通稿”。领导同志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是想突出会议的重要性,强化读者的印象。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小报抄大报”,读者早已厌烦了。读者一再向这家市报提出意见,有的还用讽刺口吻提出:“你们两家报纸干脆合刊好了!”现在,我国报纸已形成多层次的结构,不同层次的报纸,读者对象、发行范围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8.
对报纸而言,版面上的“连载”现象由来已久。但,一旦把它和“新闻连载”这个敏感的字眼结合起来,似乎就多了许多说不清的东西。其命运大抵就像“新闻策划”、“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一样引来新闻界的争议。 究竟什么是“新闻连裁’?人们在进行争论时,有的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现象,有的把它混同于深度报道,有的明确给出了定义,认为它是一种“新闻边缘体裁”。而这里,我们的思考是把它作为:对特定新闻的刊载所运用的一种报纸编辑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读者论坛     
外国人名翻译应准确一致老末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吸引了今夏世人的目光,大报小报都连篇累牍地介绍比赛盛况。然而,仔细读读这些报道,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意大利著名守门员,有的叫他帕柳卡,有的叫他帕利乌卡,有的叫他帕格利乌卡;中国青年报把帮荷兰进入八强的两...  相似文献   

20.
有些报纸在改革中,不肯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下苦功,却一味追求搞专栏,专版,大有与杂志一争高低之势,未见得是明智之举。就我所在省的大报来说,年初起就开辟了副刊、专版十来个,各种专栏十多个。下面的小报也跟着这样做。报上的新闻越来越少,有的连国内外的时事新闻也被挤掉了。人们看报纸如同看杂志,看报的兴味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