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档案》2004,(3):41-42
  相似文献   

2.
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已臻于成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周密的制度,以设立官卷与亲族回避为核心的官员子弟科举考试制度,亦为清代科举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考察和理清该制度的基本设计与运作情形,有助于深化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3.
程大鲲 《兰台世界》2004,(11):38-38
诰命、敕命是中国古代皇帝颁发的一种文书,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武官员受封,由朝廷授予文书,名之为“告身”,即相当于现代官员的委任书。清朝规定:覃恩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指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边远地区的蒙古族、维吾尔族贵族),覃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发给敕命。  相似文献   

4.
清廷给予致仕官员的待遇,完全属于皇帝的特恩,具体有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致仕官员回乡后老有所依,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官员在任时能更加尽心地为朝廷效力,免除他们将来在生计上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5.
欧磊 《兰台世界》2013,(15):21-22
清代官员丁忧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得更为完善,清廷对官员丁忧时间有明确的规定,丁忧官员的范围也较前代有所扩大。通过对清代官员丁忧制度的研究,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清代的汉化倾向和变革已经成为不可遏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6.
清代国家设官分职,大体沿用明代旧制。内设中央各部、院,外设地方督、抚、司、道等文职衙门,以及提、镇、副、参、游、都、守等武职衙门,星罗棋布,分别在全国各个地方。可谓职分文武,上下相维,各治其事,形成全国较为完整的统治机构。就其职掌,提纲挈领来说,就有中央六部,所谓天下庶政归六曹者是。寻常公务,由部处理,遇其大事,则须奏请最高统治者允准后施行。  相似文献   

7.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6,(4):F0002-F0002
敕谕是皇帝诏令文书的一种。汉代,凡上级告谕下级、尊长告谕子孙都称敕。南北朝以后为皇帝专用。清代沿用,主要有敕谕和敕命两种。敕谕用于皇帝颁布训令,指明官员职责范围,谕告臣民;敕命用于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和承袭爵位者。这份敕谕是清政府平定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过程中,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八月初三日颁布的,其中历数了吴三桂反叛的罪行,晓谕四川、云南、贵州军民协助清军平叛。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二十年十一月,清政府经过八年,平定了三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选拔任用官员、整饬吏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统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时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在沿袭历代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或损益。其选拔途径比较宽泛,任用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9.
10.
宋朝官员经济犯罪已成为规律性的事情,只要入朝为官就要贪污,就会腐败。后来,经济犯罪已经演化出有明确规定。赵昚采取警示的办法,用象牙骨头制成牙牌,将因经济犯罪而被惩治的官员姓名镌刻在上面,每天观瞧唯恐自己忘记。  相似文献   

11.
宋朝官员经济犯罪已成为规律性的事情,只要入朝为官就要贪污,就会腐败。后来,经济犯罪已经演化出有明确规定。赵昚采取警示的办法,用象牙骨头制成牙牌,将因经济犯罪而被惩治的官员姓名镌刻在上面,每天观瞧唯恐自己忘记。  相似文献   

12.
刘子扬 《历史档案》2001,14(4):122-128
清代内阁六科史书,为清内阁所遗存原始资料之一种,系六科在办理官员上呈之题本文书的过程中,依逐日下科的红本内容,摘录、编纂而成的。  相似文献   

13.
14.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肃发生过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之名,共谋作弊、肆意侵贪的大案,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震动全国.时称"甘肃冒赈案".乾隆皇帝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北京会馆的修建与活动一时达到鼎盛时期,所谓“京师为四方士民辐辏之地,凡公车北上与谒选者,类皆建馆,以资憩息;而商贾之业同术设公局以会酌事谊者,亦所在多有。”据学者的调查统计,清代北京外城,有大小各类会馆共计392处。这些会馆,多数是为招待各地应试举子和来京官员、士绅而设的乡缘试馆,如湖广会馆、番禺会馆等,一般由在京官员捐资兴建,或京官外放时将私宅捐献改建而成,也有的乡缘会馆是由本籍有影响、有地位的人士如达官、新科贵人等牵头筹资建造,并得到本籍地方官员和工商业者的资助。还有一部分会馆是为维护行业利益、协调同业关系而建的业缘商馆,如长春会馆、河东会馆、仙城会馆等,多由本籍、本行业的工商业者集资兴建而成。  相似文献   

16.
张玉 《北京档案》2002,(9):48-48
清代雍正皇帝是一个很讲究礼仪规制的皇帝.他不仅自己严守礼制,对官员要求也很严,如有失仪违例行为,决不姑息.  相似文献   

17.
清代地方中下级官员中,除道员、知府、知州、知县等正印官外,还有数量庞大的附属官员,分别称为佐贰官、首领官和杂职官.其中,佐贰官具体是指府同知、通判,直隶州、散州所属州同、州判,县属县丞、典簿等.首领官主要包括布政司、按察司、府、厅等衙门经历、照磨、都事、知事、理问、检校,州吏目、县典史等.杂职则包括库官、仓官、税官、司狱、驿丞、巡检等.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佐杂,它们所占的官缺也就是佐杂缺.佐杂虽然不像正印官那样是地方上的掌印之官,但却负责具体政务的办理,且处于官僚的最基层,与百姓最为接近,因此他们的选任及其行政状况,对地方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幕友是由秦汉时期的幕府制度发展而来的.宋代正式把"入幕之宾"称为"幕僚"、"幕客".到清代,方有"幕友"之称.据清人王衍梅说:"今自制府.中丞、司、道以下州郡县,受马币,应是聘者,率呼之日'友'.'友'于义何居?日以属则寮,以德则师,以礼则宾.寮近乎卑,师过于尊,宾介乎尊与卑之间,故日'友'之云尔."  相似文献   

19.
灾害始终是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威胁.但在灾荒中拥有财产的不均其境遇也会迥然不同.“丁戊奇荒”中,晋省财政空虚,曾国荃不得不带领山西各级官员积极“安富”和“劝捐”,并给予富民一定的“体面”关照,使其“自愿”拿出大量的钱财用于赈济灾民.富民在灾荒中的行为,既保障了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又部分地解决了政府和饥民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研究,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调查某地级市人民法院近3年内判决的365名公职人员经济犯罪案件和全国已公开报道的35份经济犯罪公职人员的忏悔录的基础上,对公职人员经济犯罪的特征及根源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