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树生 《上海教育》2007,(2A):110-111
“潜能生”,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改变—— 最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潜能生”,用以取代长期以来对“差生”的称谓。意思是说,这些学生也许在学科成绩上不太好,但在其他方面有诸多潜能未能被开发和挖掘,需要教师和家长花更多的精力、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引爆这些学生潜能的最佳点,打开学生最易开启的那扇窗户,让这些原来的“差生”展示从来没有发掘出来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快乐,产生不断追求成功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最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潜能生”,用以取代长期以来对“差生”的称谓。意思是说,这些学生也许在学科成绩上不太好,但在其他方面有诸多潜能未被开发和挖掘,需要教师和家长花更多的精力,寻找更好的方法去引爆这些学生潜能的最佳点,打开学生最易开启的那扇窗户,让这些原  相似文献   

3.
期待是成功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开了期待 ,教师的责任如何能体现呢 ?相信“差生”会变 ,所以才期待 ;相信“差生”能达到成功 ,所以才有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有了期待 ,才有追求 ,才有那种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育才不会是枯燥乏味的事。学生的期待少不了受成人的影响 ,一般说 ,有追求、有期待的去听 ,去理解、去接受 ,学生才能有对自己的期待 ,“差生”尤其是如此。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期待。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成功教育所追求的过程。成功教育的最大成绩莫过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教师相信学生有潜能 ,相信自己有价值。当教师的本来就是要在转变“差生”…  相似文献   

4.
一、“成功教育”的精髓 “成功教育”是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海京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宝。其精髓是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潜能,以及帮助每一个学生去获得成功。 我们的学生中,总是有好、中、差之分。一个教师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培养出几个高材生,而更重要的是帮助“差生”成功,帮助全体学生成功。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许多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尖子好出,差生难抓。教师即便在他们身上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甚微。有时确实令人十分沮丧。我也曾怀疑过刘校长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潜能”这论断的正确性。同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我一样教,别的同学能学好,他们却学不  相似文献   

5.
有一类学生常被称为“差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类学生又被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但这些称呼多见于媒体、文件等正式严肃的语境,而在私下随意的语境中还是呼之以“差生”。甚至在很严肃的场合中也用“差生”称呼,  相似文献   

6.
“差生”是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主要用来指称学业成绩没有达标与思想品德落后的学生。基于不同的评价基础,“差生”有诸如“后进生”“学困生”“问题生”“潜能生”“学渣”等五花八门的称谓。这些近似的称谓,既存在关联又有区别。从本质上说,“差生”是不同评价话语的结果,评价的权力主体及其技术力量规制了“差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命运。  相似文献   

7.
部分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学业相对落后,但其他方面存在很大潜能,我们称其为“潜能生”。“潜能生”是“假性差生”,并非愚笨,他们的智商都属正常范围。本文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潜能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心理疏导的方法。“潜能生”的心理状态“潜  相似文献   

8.
人是潜能的人,学生是潜能的学生。并非只有“差生”才是“潜能生”,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无穷尽的潜能。教师应怀着这种坚定信念,寻求适当措施,采取正确策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尽可能充分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9.
“潜能生”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学校,几乎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潜能生。潜能生的转化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普遍问题。所谓“潜能生”,就是因智力或非智力因素导致行为表现、学业成绩与实际要求有差距的学生,有人也称之为“差生”、“后进生”等等。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把“差生”、“后进生”等帽子戴在那些在学校里学业成绩不如人意的学生头上,认为他们“笨”、“智力差”、“没出息”。近来我们通过调查,事实并不如此。多数人由于某种原因,致使学业相对落后,而他们其他方面还是有很大潜能的,所以我们称其为“潜能生”。“潜能生”是“假性差生”.并非愚笨.他们的智商都属正常范围。本文笔者通过交谈、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手段.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潜能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其的心理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潜能生教育”是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一项实验研究。2002年12月,“潜能生班”正式成立,由于这个班是将全年级的差生编在一起,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中央电视台曾派记者进行过深入采访,并于2003年1月15日以《“潜能生班”:在争议中开课》为题在“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栏目播出,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一场广泛讨论。2004年7月,“潜能生班”的学生毕业了。在“潜能生班”这个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中 ,差生身上的某些特长 ,大多已经在不同场合显露出来 ,只是没有被教育者发现 ,或者熟视无睹 ,不认为是特长。还有一些差生的特长没有显露出来 ,这些学生大多是具有内向心理的差生。他们因为成绩差 ,怕人瞧不起 ,在许多场合默默无闻 ,不愿表露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这些没有表露出来的爱好 ,就是差生身上的“潜能”。要发现差生的“潜能” ,要求教育者 :第一 ,改变单一的人才观为多维人才观 ;第二 ,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 ,发现差生的“闪光点”。观察法。观察法是指一般条件下 ,让差生心理不受压抑 ,处在自在状态 ,对他们的活动、言论等方…  相似文献   

13.
“差生”给教师、学生、家长均造成沉重的思想压力 ,让人心灰意冷 ,束缚了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差生”改称“潜能生”,大胆说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从而使人产生开掘欲、奋起心。放下包袱 ,积极进取 ,充分展示其多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心理定势与学生的潜能开发马守忱人的智力水乎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客观事实。不过绝大多数人都属正常人的智力范围。但是,就现实看,在普通中学生中,所谓“差生”的比例还相当大,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差生”,基本上是他们的潜能在学校教育中未得到全部充分地开发...  相似文献   

16.
怎样转化差生?笔者认为,只要办法到位,情感渗透到人,“差生”都是可以转变的,是可以由后进变为先进的。一、把“差生”当子女———真爱他们。教育是责任与爱的并重事业,对学生的爱,是教育成功的起点。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要当好班主任,就要爱学生。...  相似文献   

17.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智力正常但比其他学生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勉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他们经常遭受失败,缺乏自信,学习成绩低下,我们通常称之为“差生”。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不能使差生得到转变,让他们找回自信,学习成绩合格,那么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 “成功教育”是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即差生而实施的一种教育。“成功教育”认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具有一般学生同样的潜能,通过教育的改善,学习心理品质不断完善,他们能获得各方面的成功,成为学习…  相似文献   

18.
从教7年来,所教的学生不算太多.而被界定为“差”的学生却不少。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学生基础本身较薄弱,“优生”实在太少。如果都这样非得划一条明晰的线,那教师只能悲观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换一个角度、换一个称谓.或许效果会不一样。我把他们称作“潜能生”。用以取代长期以来对“差生”的称谓。意思是说,这些学生也许某学科成绩不太好,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教育学刊》有一篇文章,提出把“差生”改为“潜能生。我为这句话叫好。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最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所选择,能够表现自我,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然而在中小学,“差生”这顶帽子犹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枷锁,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十分注重转变差生工作的实践和研究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转变差生理论。一苏霍姆林斯基转变差生理论的基本点1广泛的“智力背景”是差生转变的基础要做好转变差生工作 ,须先弄清差生“差”的原因和差距所在 ,而后方可“对症”下药。传统的观念认为差生的差距主要在知识量方面 ,因而转变差生的办法是大量的补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却指出 ,教材范围内的知识量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 ,差等生和优等生的真正差距是“智力背景”———知识面的差距。这是因为如果学生“学习背景的智力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