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课本将“东封郑”注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做动词”;将“肆其西封”注为:“往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同学们按此两注翻译句子实难准确表达原意。“东封郑”的“封”从课本注释看,显然是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作使动词了,其实“封”在此句中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2.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自考教材《古代汉语》(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2000年3月第2版)认为古代汉语的“耻”、“辱”这一对同义词在语法动能上存在差别,通过对《左传》、《苟子》、《韩非子》、《国语》中有关“耻”、“辱”运用的语料分析,足以说明“耻”和“辱”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语法功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3.
"耻"、"辱"用作动词时,"耻"常用作意动词,"辱"只用作使动词.但"耻"也有用作使动用的,"耻"的使动用法与"辱"的使动用法相同,两者可以互换.认为"耻"只有意动用法的观点不符合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4.
《殽之战》练习献疑陕西商州市中学任俊荣《之战》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三大题题目要求:“从下列各题中各选出两个意义相同的加点词。”人教社配套《教参》备有“参考答案”。其中的第1组题及“参考答案”如下:1.A.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B.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  相似文献   

5.
对高中语文教材韩愈的《师说》一文中“小学而大遗”的通常解释是:1、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人教社2001年12月版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语文》第80页注)。2、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人教社2000年12月版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课文导读《教师教学用书》第127页翻译)3、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人教社1998年版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第182页翻译)。4、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人教社1997年版…  相似文献   

6.
<正>一、单元整体感知,走进《匆匆》师:同学们,从单元扉页上我们知道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生: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师:本单元有两篇课文——生:(齐)《匆匆》《那个星期天》。师:两篇习作例文——生:(齐)《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师:要求我们学会——生:让真情自然流露。师: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是怎样抒发他的真情实感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匆匆》。  相似文献   

7.
问者:李老师,您好!最新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派作品的分量明显削弱了。其实新世纪以来,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曾经明显加重了现代派作品的教学分量,2000年版的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专门挑选了《变形记》(卡夫卡)、《墙上的斑点)(伍尔夫)、《等待戈多》(贝克特)、《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四部经典的西方现代派作品,这个现代派单元在人教社2004年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中继续得以保留,但在今年(2008)的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却被删掉了。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8.
使动、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即谓语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使动用法指谓语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之”谓“使之活”;“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  相似文献   

9.
《白杨》(人教社五年级下册):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师:如果沙漠需要白杨,它就——生:很快地在沙漠中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相似文献   

10.
一1922年,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一书中正式提出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不过他当时称之为“致动用”、“意动用”:他动字以外之字,变为他动,而特含有“致然”或“以为然”之意者,含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类的划分问题,语法学界有很多精辟的论述。然而关于“耻、羞、愧、惭、怍、忝、乐(快乐)、喜(欢喜)、说(高兴)、快(愉快)”等表心理活动之词的归类问题,有的著作没有涉及;有的偶然涉及,但语焉未详,且说法不一。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在谈到介词“于”“表形容词之对象”时列举《孟子》中二例:“吾何快于是?”,“吾甚惭于孟子”。这说明他把“快”、“惭”划入形容词。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和刘诚、王大年的《语法学》分别把“耻”和“羞”归入形容词。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2001年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的课后练习有这样一道题: 我国的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发明的是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十二铜表法》(人教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第26页)时,学生对课文小字注解中提到的“同态复仇法”产生疑惑。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此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14.
羞、耻、辱、愧是四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情感,其内含的基础情感有交叉关系。愧感来源于自我评价,辱感来源于他人评价,耻感是愧感和辱感的综合,羞感是对被叙述为耻的恐惧感。羞感与耻感的区别是:面对积极的或不确定的评价只能产生羞感而不是耻感;耻感中的愧感和辱感清晰可感,而羞感不是;羞感多发生在童年时期,而耻感多发生于成年时期;羞感有表情或身体反应而耻感没有;让人感觉耻可以作为惩罚手段而让人感觉羞则不能。耻感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文化只有具备了有关耻感系统价值体系,才意味着它步入了成熟。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即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如“挟天子以征四方”(《赤壁之战》)。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就是其中的三种。为动用法是新编语文课本里新增的内容,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贰于楚”(见人教社2003年6月版高中《语》第一册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晋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的两个理由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专科)10篇文言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如词性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特殊句式(被动句、倒序句),是《自学考试大纲》所规定的重要考核内容,也是应试者自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附录《古代汉语语法常识》已集释了部分例句,但是尚有不少用例未予收录。为了帮助自学者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知识点,特将课文中所有用例全部辑录于此(包括“附录”所收以及“附录”未及者),集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改版后的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2007年3月第3版),在第4章最后的“拓广探索”栏目下,增设了这样一道题: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流程】板块一:复习导入,揭题释题1.回忆所学,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马诗》,一起来背一背。(生齐背《马诗》)师:我们在琅琅书声中感受着诗人李贺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2.齐读诗题,理解题意。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首咏物诗。齐读诗题。  相似文献   

20.
改版后的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2007年3月第3版),在第4章最后的“拓广探索”栏目下,增设了这样一道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