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近儿年在全国及各省高考语文卷中,一种旨在理解作品内涵及关键句子深刻含意的题型频繁出现,尤其在阅读题中露面较多。我认为,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应记住“披文入境、探幽发微”八个字,仔细揣摩“是什么”,大胆追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勇气》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放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德军发现法国农妇救助了那位美国伞兵就枪杀了她的丈夫。美国伞兵被俘后设法逃了出来,奔向树林。德军立即围追他。走投无路时,美国伞兵“振作”  相似文献   

3.
就阅读能力上看,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而探幽发微,发现文章的局限或不足从属于创造性阅读,是从事创造性活动须具备的素质。明代学者陈宪章强调“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其着眼点即在此。而在今天,这种训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消除学生迷信、盲从心理,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和求异创新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尽 ,但留下的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还激动人心。美国著名作家D·C·狄斯尼以二战为背景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勇气》令人荡气回肠。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 ,一位法国妇女和她的丈夫冒着生命的危险救助了一个落入敌占区的美国伞降兵。为此 ,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她的丈夫被法西斯当场枪毙了。逃脱了看守的美国伞兵再次向这位法国妇女求救。丈夫尸体的余温尚未散尽 ,这位可怜的女人没有朝丈夫看一眼 ,毅然毫不犹豫地救助了伞兵。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法西斯的野蛮凶残没有吓倒她 ,三个孩子的哭声没有动摇她。为了…  相似文献   

5.
《勇气》     
【自读导言】  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勇气》篇幅短小,情节动人。通过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握结构层次,想想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自读程序】  1.教师范读  要求:给自然段标序号;复述故事部分 (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  (解说:范读,起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作用,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进入文中的情境,努力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挑读  要求:用“ ”标注写美国伞兵的语句;用“ ”标注写法国妇女的语句;用“△△△”标注揭示文…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D·C狄斯尼的当代小说《勇气》虽然只有两千余字,却通过巧妙独特的构思、跌宕起伏的情节、质朴无华的语言、冷静深沉的风格,向我们讲述了二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小说塑造了两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空投到该地的美国伞兵;另一个是小说的女主人公,一个普通法国农民的妻子——“法国女人”。对后者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笔,一个看似平凡的女英雄形  相似文献   

7.
战胜自我     
几年前,我刚走上教师岗位、就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开始了教改。说不尽备课时殚思竭虑、探幽发微的思考,道不完讲课时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的喜悦心情;也讲不清课下率领学生办社团、出墙报、搞朗诵比赛的艰辛……一时间叫好声盈耳,我也踌躇满志,以“教改新派”自诩,把老教师冠以“老朽”,无虚心求教之诚,对学生盛气凌人,有冲冠一怒之威。然而几次测试结果却  相似文献   

8.
她言语不多,长得也不漂亮,却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因为在她身上体现着一种美:一种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解放,勇于斗争的崇高美——这就是《勇气》中那位法国妇女让人难以忘怀的原因。《勇气》一文以二战盟军诺曼底登陆为背景,叙述了一位法国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两次掩护美国伞兵并最终使其安全脱险的故事,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崇高美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9.
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但文人学者常常除了其原名外,还有笔名。笔名,是著作人在发表作品文章时不用本名而另外起用的名字,因此也叫做“著作名”。又与原“真姓名”相对而称为“假名”。如同探究古人的别号可见其性格、爱好、文化品味一样,文人学者的笔名一般也都有其独特内涵,值得探幽发微。  相似文献   

10.
一、切实重视概念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与掌握概念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有对概念理解透彻,才能在解题中作出正确判断。为了帮助学生把概念理解透彻,教师除了在语言上讲清楚概念的本质外,更应该注意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思考题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例如,“绝对值”概念是七年级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影响很大,教师在讲了绝对值的概念之后,应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1.
《勇气》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微型小说。小说主要叙述的是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收留美国伞兵的故事。其中,第二次收留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揣摩玩味,妙不可言。妙点有三:妙在出乎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按照常理,这个美国伞兵一旦逃出“棚屋”,哪怕再遇凶险,也只能拼命一搏,绝无返回之理。因为他已经“害”死了这个农家的男主人,没有理由再来连累农家;而这个农妇,也完全有理由拒绝他这个“灾星”、“祸根”。———但是,伞兵偏偏又回到了农家,农妇偏偏又收留了他。伞兵和农妇的举动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料。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们做…  相似文献   

12.
1如果不熟悉二战的历史,读者也许还无法完全揣度那个美国伞兵的处境,但如果我们多少了解一点那次著名的登陆反攻的历史,然后稍微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你就会明白这个倒霉的美国伞兵的处境有多糟!这是被历史称为霸王计划的、著名的“诺曼底登陆”的序曲。当时,美国和英国的2390架运输机和846架滑翔机,从英国的20个机场起飞,载着3个伞兵空降师飞越英吉利海峡,向法国领土疾飞。首先踏上法国土地的是盟军空降部队。由1000架飞机运送的空降部队共有2万4千人,他们在深夜和凌晨由降落伞和滑翔机送到地面,准备配合海上登陆部队进行反攻。《勇气》里的…  相似文献   

13.
思维能力的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首先注意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阅读为基础,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理解才会思考,思考促进理解。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是要使他们阅读时能思考,思考时能阅读。让他们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读物,处于一种“半自动化”的境界,质疑,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最佳途径。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它可以促使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而提出疑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由“无疑”到“有疑”,又由“有疑”到“无疑”,逐渐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入。《鸿门宴》一文中,刘邦先后三次说了“为之奈何”的话。如果学生不加思索,就会对刘邦这一形象产生误解,以为他是一个只会听别人出谋划策、自已毫无主见的无能之人。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刘邦先后三次说了‘为之奈何”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当时的神态如何?说完之后分别有什么举动?表现了刘邦怎样的性格?学生自读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教师提出后,他们探幽解难的兴趣被激…  相似文献   

15.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除了直接的文字叙述外,往往蕴藏着看不见的“潜台词”和“画外音”。在阅读时,往往需要对这些地方作补充与填充,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我们知道,“故事情节”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所以,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补充情节,是丰富学生想像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补充课文情节,可用如下方法:1.扩展法:将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行扩展。如《小英雄雨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这段话对认识雨来的英雄品质…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沿袭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课标中也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想完成这些目标,在阅读教学中就应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然而要想实现自主阅读,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阅读兴趣,就不可能进行自主阅读。阅读兴趣的培养方式多样。在此。我想仅从“阅读期待”这个角度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担心学生理解力差而把自己的理解或教参的标准答案“浇”向学生。这种分析又分析、讲解又讲解的教师的单向输出教学活动,造成大多数学生不愿主动钻研课文、不愿思考,只坐等答案。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把阅读理解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学生有了主动权,才能开动脑筋,激活思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思考、体验和理解。所以,教师应该把阅读理解权交给学生,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当代学生成长在丰富的、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流行的是浅阅读,具有快、平、短的特点,追求离奇怪异的情节和搞笑的语言,而对于真正中外名著经典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我认为,教师应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学生读书思考和教师的点拨相结合,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名著中去。  相似文献   

19.
<正>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理解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去想。如何引导学生去想,是教师的本事;怎么把学生的想法引向深处,更见教师的功力。蒋老师的教学设计,通过“还原”诗歌情景,引导学生走向诗歌的深处。《石壕吏》是一首乐府诗,以新课标来审视,当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相似文献   

20.
2002年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在阅读时除了读懂理解外,还应学会阅读创造。而要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注重阅读创造思维心理环境的开发。如果给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安全感,那么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为敏捷,潜在的创造智能就会上升,进而大胆想象,思想的火花就会闪现。一、激活学生各具特色的创新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