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绝对地租的理论,去掉资本主义性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阶段征收绝对地租费用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土地所有权从统治和从属的关系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使作为劳动条件下的土地同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离……。”(《资本论》第三卷,第693页)因此,“土地的资本主义耕种”是以“执行职能的资本和土地所有权的分离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异化就是异己化,是指某一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与自己敌对的东西这一特殊现象.在《资本论》一卷马克思仅仅在谈到资本积累时用了异化或劳动异化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和起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正因为这样,在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之前,劳动者"他自己的劳动就同他相异化而为资本家所占有,并入资本中了,所以在过程中这种劳动不断物化在别人的产品中."(《马恩全集》23卷,626页)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人  相似文献   

3.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论述过资本主义的垂死性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依据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精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进而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95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详细而周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得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认为事物本质自身的矛盾引起事物的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抓住了资本本质自身的矛盾来剖析资本主义的历史.从《资本论》的逻辑视域来看,金融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金融资本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资本动员,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社会化的基础上,金融资本又通过定价权、证...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有不少同志提出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资本论》的标题已经极其明确、集中地概括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资本论》的标题,最初是从德文Daskapital按习惯译法意译而来的,如果直译则为“论资本”。“资本论”与“论资本”,表面看来意思不同,其实它们真正  相似文献   

6.
<正> 股份制是一种可以把各种所有制组织在一起的社会化资本组织形式。由于它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因此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了股份制这种资本组织形式,马克思曾对股份制作过高度评价,他在《资本论》中曾多次谈到股份制问题,其主要观点有:第一,股份制加快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的速度,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资本经营效益,他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88页)。第二,股份制优化了资本的所有制关系,产生了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资本所有制结构,促进了资本经营者队伍的形成。马克思指出,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实际执行职能的资本家转化为单纯的经理”,“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3~494页)。这样就可以使资本与经营资本的专家实现有效的结合,使资本的运行掌握在善于管理的经营者手中,从而提高资本的收益。第三,股份制为人类社会从私人占有制向社会共同占有制的转变提供了新的途径。股份制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资本论》第1卷,人?  相似文献   

7.
陈征先生在《(资本论)解说》(以下简称《解说》)第三册106—108页中,对一般商品流通规律在资本流通中的适用与不适用的情况作了说明。《解说)认为,在资本流通行为中,由于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执行商品和货币的职能,所以一般商品流通规律‘对于资本流通也是适用的。”这个解释是符合原著本意的。但是《解说》对在资本流通不是纯粹的条件下,一般商品流通规律“已不完全适用”所作的结论,以及对在纯粹资本主义流通的情况下,一般商品流通规律“已不能说明”即完全不适用所作的结论,是需要商榷的。 《解说》关于在资本流通不是纯粹的情况下,一般商品流通规律“已不完全适用”的结论是对《资本论》第二卷131页的“第一”个问题的分析后得出的。那么,这个结论是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中从分析商品开始,得出了关于商品的一般原理,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万事开头难”,《资本论》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页。以下凡引自该书的,只注页码)这不仅是因为商品这个东西貌似简单平凡,实则古怪得很,“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87页),而且还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以下简称第五章)中,以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为对象,详细地考察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为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打下了基础.但是,人们在对作为第五章研究对象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理解上,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有些同志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中劳动过程是生产力,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关系."(华东师范大学《<资本论>第一卷难题解答》第124页)持这一观点的还有愈明仁同志的《<资本论>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基本观点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1~202页)这种物质变换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同上书,第205页)这“是人类生产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同上书,第209页)是“生产劳动一般”。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并不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