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型期民谣与社会舆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民间谣谚作为一种民间舆论形式,在急剧转型的当代社会广为流传。从一开始的口耳相传到见诸报端,再到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络,业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和流传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对它的关注和研究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2.
谣谚,是当时社会上口耳相传的一种通俗的、便于记忆的歌谣、俗谚,是民众生活与思想实践的直接反映。本文所着重讨论的是政治谣谚。政治谣谚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学形式,更重要的,它具有十分严肃的政治内容,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舆论形态,它不仅有着来自民间的鲜活流传形式,还传达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信息。  相似文献   

3.
谣谚是来自民间的一种潜流文化,在和新媒介的融合中产生了双重效果:一方面网络为谣谚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和舆论表达平台,另一方面谣谚也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削弱了自身的批判效果。在分析网络谣谚批判效果弱化的原因和表现后,对互联网技术浸润下的谣谚文化应有新的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4.
沈世纬 《青年记者》2015,(10):54-56
所谓舆论,就是一些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对社会上某些事件或问题所公开表露的意见和言论。大体上说,舆论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在型舆论,这是意识形态的雏形,它是民众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心态,或在口头上、网络上的反映;民间舆论如滔滔江河,若引导得法,可得灌溉舟楫之利;如听之任之,放弃引导,任其自流,亦可酿成水患。另一种是自为型舆论,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稳定、明晰的意识形态,它已摆脱民间舆论的自发性、盲目性,升华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具有科学性与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试论舆论社会预警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永亮 《新闻传播》2005,(6):7-9,27
作为一种社会集合意识,舆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种反作用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对社会变动的预警功能。本文通过论述舆论社会预警功能进而提出舆论社会预警机制的构成,并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构舆论社会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6.
舆论与新闻     
舆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种道义的、精神的力量。它反映民心的向背,预示风云的变幻,对于个人的荣辱,事业的成败,社会的进退,国家的兴衰,具有广泛的影响。舆论同新闻关系密切,舆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新闻对于舆论的产生、发展、形成关系极大。从事新闻工作,研究新闻理论,都应注视舆论,弄清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社会谣谚承担着记录古代社会发展轨迹、彰显人们生活习俗、传播历史文化的重大作用。舆论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语言传播形式,与谣谚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中,笔者将对以上提到的几种传播特征进行详细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6,(3)
舆论的形成及特征文/何微(一)舆论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非独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各种形态、观点常会向舆论渗透,借助舆论的力量强烈地反映出来。在人类社会出现新闻事业之前,舆论已经存在,它将继续存在下去,存在于任何形态社会。舆论既反映民...  相似文献   

9.
谣谚与古代教育及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谣谚是产生于民间风行于社会的反映大众情感及思想的通俗语句和歌谣。谣谚对古代教育及科举作了生动形象的反映。古代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政权培养输送统治人才,它的途径便是科举,而其内容则是儒家经典。谣谚对教育经验的反映,颇能发人深省。首先它强调了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谚曰: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颜氏家训·勉学篇》) 让子弟学习技能、培养能力,比留给他  相似文献   

10.
民间宗教宝卷是民间教派的经典,它在一定时期是民间起义的工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社会意识。本文旨在探索民间宗教宝卷与政治斗争的关系,以揭示民间宗教宝卷对政治斗争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舆论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特殊的监督作用。舆论不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情绪,它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基本相同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近的看法,它是公众的意见、主张、观点的反映。舆论表达人心的向背,虽然它对任何人都不发生强制作用,但是它是一种不能忽视的精神的、道义的力量,有的时候,公众的谴责甚至胜于法律和组织纪律的处理。舆论监督的定义,李瑞环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新闻的兴起社会新闻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对于社会新闻的定义,学者们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如刘志筠:“社会新闻反映的是除了政治、经济以外的那部分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以致一些影响到社会的自然灾害、影响个人生命财产的事故等”;赵超构:“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及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钟沛璋:“是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不论怎么定义,社会新闻的报道范围越来越广,跟老百姓的接触也越来越密切。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14,(7):7-7
张征陈海峰在2014年第3期《当代传播》撰文认为,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通常被当作“官方舆论场”的对立面来看待。但是。“民间舆论场”反映的情况,是部分被忽略、部分被夸大的扭曲版的中国图景,虽然它存在着各种问题和毛病,但也蕴涵着巨大的社会价值。第一,自由的信息流动和言论表达,能为社会带来许多不易察觉的价值。比如,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网络上的“民间舆论场”,成为公众宣泄情绪的“出气筒”和社会的“减压阀”。  相似文献   

14.
唐代德政类碑刻牵动各方,从民间社会到王朝国家,各个阶层都关涉其中。利用德政类碑刻,民间社会与地方官相互配合,作出符合国家政治风向的迅捷行动。“吏民”作为“配角”,常见于德政类碑刻史料中,关于他们的描述和赞誉并非是无意义的虚辞,而是具有迎合并利用相关国家制度的意义。德政类碑刻史料中保留这样一些痕迹:唐代民间社会主动利用舆论参与政治评价,主动利用国家制度权力表达诉求。虽吉光片羽,但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5.
严文静 《青年记者》2005,(12):53-55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它作为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上,这一现象不断得到证明:无论是古代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社会动荡时期,还是建国以后的和平时期,舆论传播总是空前活跃,激荡着历史洪流中的每一个人,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产生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标语口号,是舆论传播中最为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张守常教授搜集整理的《中国近世谣谚》一书,近日出北京出版社出版。  谣谚原本是民间群众的口头传述。但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口头或文字上的不断加工,在形式上讲求字名精练、节奏明快;在内容上指陈事物,切中时弊,既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清人杜文澜曾编辑《古谣谚》,收录了明末以前的历史谣谚。《中国近世谣谚》依照《古谣谚》的体例,并详记出处,对难解的地方加以必要的诠释,俾读者便于了解谣谚的原委和内容。  该书所征引的书籍、报刊达600余种,辑录清代至民国初年的谣谚达1400条,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谣谚与其被视作古代社会的新闻,不如被认为是古代社会中内容丰富的社会广告更加恰当.尤其是古代社会中流传着的大量的时政谣谚,在当时往往发挥了政治广告的强大宣传鼓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新闻传播的舆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没有特定的反映对象,但各种社会意识,都会不同程度地渗透到舆论中来,并且在舆论中得到充分表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空前增强,社会信息的交流空前广泛,因而,社会舆论也就呈现出空前的活跃。这一现象与过去那种“舆论一律”的局面相比,应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人们在舆论的海洋里生活,或按舆论引导的方向进行思考、判断和行动;或者接受舆论的挑战,采取相应的对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需要新闻媒介的帮助,使自己适应和驾驭社会舆论。新闻媒介是社会舆论的母体。它不仅可以用源源不断的…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舆论?什么是舆论监督? 舆论就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是利益相同、认识相近的相当数量的人的议论或意见。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道义的、精神的力量。在我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也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对社会的监督。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闻传播工具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与考虑,就是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0.
“颐情志于曲坟”,写文章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解决写作问题的重要环节。所谓“情”,是指作者的道德、感情;所谓“志”,是指作者的节操、志向。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情志素养。新闻工作者的情志素养是指新闻从业者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所具备的政治敏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等。增强政治洞察力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舆论的“把关人”,肩负着正确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帮助群众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社会舆论是复杂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