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山诗歌被刘大杰先生赞为有"高远空灵的情趣".寒山诗歌"高远空灵"背后却有"幽寂悲凉"的感伤.冷峻的对比手法,人生象喻及清冷色调与意象的运用是使寒山诗歌呈现"幽寂悲凉"的感伤的方式;人生无常的感受,坎坷悲辛的人生际遇,及佛学思想的影响则是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朱曙辉 《现代语文》2009,(12):65-66
山水诗是厉鹗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个诗歌类型,幽寂冷峭之诗境与清微萧淡之情兴这两点正是厉鹗山水诗的特色。在具体写作中,厉鹗常以“景”处在诗的中心轴承上,而诗人自身清微萧淡之“晴”则穿插其中略加点染,诗境显得空灵悠远。  相似文献   

3.
从先秦到汉末魏晋,诗歌在主题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生命忧患意识逐渐成为诗歌的普遍主体。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生死存亡的重视、感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上至皇家贵族,下至中下层普通知识分子,都染上了这种时代的色彩,在其诗作中流露出浓重的人生悲凉感。  相似文献   

4.
<正>理解曹操诗歌选文的“慷慨悲凉”内涵,总结其诞生的原因,是教学之需要,更是理解其他建安文学作品美学理论的根基。一、“慷慨悲凉”的美学内涵正确理解“慷慨悲凉”的美学内涵,是读懂曹操诗歌的基础。“慷慨悲凉”中的“慷慨”与“悲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先秦到汉末魏晋,诗歌在主题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生命忧患意识逐渐成为诗歌的普遍主体。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生死存亡的重视、感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上至皇家贵族,下至中下层普通知识分子,都染上了这种时代的色彩,在其诗作中流露出浓重的人生悲凉感。  相似文献   

6.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提出的“孟德诗犹是汉音”的论断,得到古今学人普遍承认。怎样达到对沈氏这一论断的体认和对曹操诗歌的准确把握,还必须进一步弄清曹操诗歌与汉代诗歌总体间的种种关系。曹操诗题上的音乐性、内容的社会性、语言的民俗性诸方面,都与汉乐府民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曹操诗歌中对于社会人生之咏叹、慷慨悲凉之情调、以及自然浑成之词章等方面,又与出自汉末无名氏文人之手的“古诗”有着相似与相通的地方。以“汉音”这一美学概念界定曹操诗歌审美特征,是非常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特质与诗人的自然哲学观密切相关,“真”的美学蕴味充分而具体地体现在诗人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创造出的两种美学境界中,即“人的自然化”的淡远、空灵之美、“自然的人化”的淳朴真实的现世人生美  相似文献   

8.
葛立斌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撰文指出,德国诗人席勒将诗歌分为两种模式:素朴诗和感伤诗。用这个诗学理论去考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我们发现,其模式同样可以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素朴的”是自然的,“感伤的”是寻求自然的,它阐述出的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生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行道树》是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借物抒情散文。这篇散文的第三段有这么一句:“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关于这句话,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可见,教师用书把“悲凉的点缀”中的“悲凉”的意思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充满烟尘”而悲凉。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10.
小学校园里,常有这样的现象:每班总有几个孩子自称是坏孩子。每当听到孩子哭丧着脸说出这句话时,我内心深处总是感到一阵悲凉。一个刚刚开始人生起步的天真儿童,怎么会这么早就给自己贴上“坏”的标记呢?  相似文献   

11.
这是有“北地三才”之称的北朝诗人温子异著名的《捣衣》诗,也是古诗中写捣衣比较纯粹、典型的作品。它的凄婉华艳、缠绵感伤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后世以捣衣为题材的诗作构成了巨大影响。在汉魏六朝至唐代诗歌里,关于“捣衣”的描写和记载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歌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在美国引起了"寒山热"。文章将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出发,介绍寒山诗歌在当时美国的传播情况,分析舜口探讨"寒山热"的成因及其对美国诗歌界和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德国诗人席勒将歌分为两种模式:素朴诗和感伤诗。用这个诗学理论去考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百”,我们发现,其模式同样可以分为素朴的和感伤的。“素朴的”是自然的,“感伤的”是寻求自然的,它阐述出的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产生出的不同的精神产物。素朴诗和感伤诗的单独提出有着它自身的美学意义,“素朴”使得“诗三百”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一个难以企及的创作高峰;而“感伤”则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被抹上了“荒凉”底色、背后时刻感受着“惘惘的威胁”的那样一种月光的意象,构成了张爱玲作品“恐怖的月光”的“传奇”,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源于她童年情绪中不幸的情感体验,也是她在港战中对人生的悲凉体验,其后有许多作家受到她的影响,月光的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15.
陈玉苹 《文教资料》2007,(12):62-63
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中隐藏着深深的感伤与无奈。现实人生与超凡个性的矛盾是其诗歌感伤的直接原因,过高理想与实际才华的矛盾则是其诗歌感伤的隐性原因,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道家消极出世的思想矛盾则是其诗歌感伤的根本源流。  相似文献   

16.
“五四”乡土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乡土小说创作表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普遍具有的悲凉感伤的美学风格。本文通过对创作者的悲剧思维倾向、作品的悲剧主题内涵和作品的悲剧表现方式三方面的分析描述揭示出了“五四”乡土小说所蕴含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7.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张岱是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晚明小品最后一位大家。其小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最动人处在于一个“空”字:从审美境界上,创造了一种“空灵”的诗意境界;从情感意蕴上,传达了一种“空幻”的感伤情绪。“空灵”的诗意境界中,弥漫着一种“空幻”的感伤情绪。  相似文献   

19.
寒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他的诗歌可以说与中国唐朝文学诗歌的传统格格不入,在中国唐朝时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崇。然而,寒山诗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漂洋过海,在欧美国家的沃土上深深地扎下根来,受到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年轻人的欢迎。本文试图从寒山本人的生活经历、人物性格,寒山诗歌的诗体风格、诗话传统,以及欧美人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探讨,得出寒山诗歌在异国他乡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诗歌中,浓郁感伤和知足保和、委顺任化的诗作占相当大的比重,感伤与摆脱感伤也构成了白居易人生和文学创作的两大主题。从其心路历程的发展变化看,早年形成并伴随着他的感伤,促使他不断努力摆脱、超越,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中隐”思想。但这也使他沉醉在生活的“乐趣”中,没有对自己的人生继续进行深入思考,导致生活在伤感中,未能实现对伤感的彻底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