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移情式情感体验简述所谓"移情",就是把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也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迁移到外在事物上,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事物是美的。"移情说"的代表人物德国美学家李普斯认为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1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  相似文献   

2.
黄燕冰 《考试周刊》2013,(56):175-175
<正>"移情作用"又称"移感"、"输感",即把人的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知觉或想象的对象上,而且意识到两者的完全合一。文学理论家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移情作用"。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来说,任何人都有"移情"的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黑格尔语)。音乐教学同样存在移情作用。一首歌、一支乐曲或是庄严雄伟、凛然悲壮,动人心魄,令人昂奋;或是忧伤衷肠,使人怅然,催人泪涌;或是热情奔放,引人向上;或是讴歌自然赞美生活,唤人爱美之心;或是倾诉哲理,诲人通达……音乐老师必须善于"移情",把作者蕴含在音  相似文献   

3.
<正>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感受到学习在场,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达到真情流露、"忘乎所以"的境界,这是怡情课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移情突显怡情移情,就是在生活中理解和体验别人的感情,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将心比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投射到学生身上,感受到学生的情感,并引起学生相似的情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移情"来创设语文课堂的情感场,是强化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移情说是西方美学家从审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说,它是形象化地表现情感活动的一种极为常见的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有效挖掘移情点、营造对话心灵场等,点拨移情,营造"物我两忘"的情感场,就能让教师、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形成一种语文课堂的情感文化。  相似文献   

5.
所谓"移情",即"感人之所感",并同时能"知人之所感"。时下,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呈上升趋势,究其根本,很大程度上源于"移情"能力的缺乏。道德之源可以在"移情"中去探索。"移情",能让小学品德教学走上幸福的"回家"之路。  相似文献   

6.
杨珏颖 《中国教师》2010,(Z1):294-294
教学是师生之间全方位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交流合作的运用。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应运用情感的语言、体态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驾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移情能力的养成既是个体心灵成长与情感世界不断发育和丰满的渐进过程,也是个体突破小我与自身的文化特性融入对方文化的精神超越。跨文化移情应是跨文化交际双方的共同担当,而且还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切忌移情过度而滑向"纵情""恣情""滥情",既要充分融入对方的文化特性、体恤其所思、所感,确立"对象即我"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又能做到适时返回、保持并彰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提升情感力、认知力和交际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移情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学移情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移情技术,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感知学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和情感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艺术。教师应通过"以生为本,换位体验"、"用心倾听,理解学生"、"创设情境,促进移情"等方式,恰到好处地运用教学移情艺术。  相似文献   

9.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认为,"审美移情"就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外射""移置"到审美对象里面去,是情不自禁的审美模仿,是主体向周围现实"灌输生命"的活动,即以人度物,把物看作人,审美对象不是与主体对立的纯粹客观物,而是经过自我情感外化后的"客观的自我",特点是没有欲念、没有目的性、忘记了现实和实际生活,从而使物我由对立关系变成统一关系。此时,主体的审美快感超越了对客体对象的欣赏,达到一种自我的满足。实际上,"移情"是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中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与东方原始思维的"万物有灵观"所决定的审美"同情观"不同。西方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审美上,注重"唯我论"哲学那种主体向客体的"移情",向客体"外射"和"倾注"主体的精神与情感,使本来没有生命、情感、思想的自然物也像我们一样,具有了人的色彩,进而达到暂时的"物我同一"。这样,人在对自然美的审美过程中,使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对象化,获得了超越人与自然之间界限的自由心境。  相似文献   

11.
"移情(empathy)"是德国美学家费舍尔提出的美学心理机制。移情论是对审美思维运作规律的心理学阐释。广告翻译过程包含译者对原文,受众对目标语的审美。译者的情感投入和对作者和原广告的移情是高质量译文的保障。此外,受众依靠译文来获取信息和理解,因而受众对译文的移情对广告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在广告翻译中,译者要充分利用移情效应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目的,在译文中"再现"原广告的意境美,音韵美,创新美,形式美。人文关怀,使译文符合受众的精神需求;同时,译者要利用文化移情和互文手法实现原广告审美价值的"再现"。  相似文献   

12.
<正>"信念教学—情感课堂"一直是我们政治工作室潜心探究的课题,目的是通过研究明晰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把握情感激发、迁移、提升的有效策略,进一步破解知识探究过程缺乏情感渗入的弊病,把知识探究与情感引导有机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以境激情、以情生德、以德导行、由行化人。教学"生活中有是非善恶",我运用了"激情—温情—移情—固情—升情"隐性教学模式,努力协调好课堂的双线(知能提高线和情感  相似文献   

13.
情感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潮,它是对“愉快教育”的一种超越。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情感教学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其理论还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移情是情感教学的关键所在,它贯穿情感教学的始终,移情运用到情感教学中,有其可操作性,即教师能移情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移情性地评价学生,最终使师生双方获得移情体验,移情性沟通使情感教学变得现实而可行。  相似文献   

14.
张迪 《中国教师》2011,(3):59-61
<正>移情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感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沉淀的过程,使学生知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升华的过程,使真、善、美融为一体。移情促使教学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教学情理相融,彰显生命的色彩,从而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移情现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心物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方面,主体的情感投射到外物,改变了物象的色彩和情调;另一方面,外物移易了主体的情感.而且,在某个人的某一艺术思维过程中,"移入"和"移易"两种移情可以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性,只有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把文本内化为自身的感悟,也只有真正产生情感的共鸣,方能彰显教学的实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寻找或实践"移情"教学的策略,充分发挥"移情"教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移情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通过移情来创设语文课堂的情感场,是强化小学语文情感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移情说是西方美学家从审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说,它是形象化地表现情感活动的一种极为常见的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有效挖掘移情点、营造对话心灵场等,点拨移情,营造物我两忘的情感场,就能让教师、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形成一种语文课堂的情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山、大海本是无生命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充满、洋溢着人的情意呢?这只能用情感的移情性即移情作用来加以解释.什么叫移情性呢?所谓移情性,就是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外物,结果好象外物也真有这种情感似的.这种移情性,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来加以运用.例如,杜甫《春望》诗前四句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如,李商隐《无题》诗前四句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死干."花怎么会流  相似文献   

19.
学校仪式与戏剧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拟剧论"为学校仪式提供了戏剧术语的分析框架,使表演特性在学校仪式中得以彰显。然而学校仪式与戏剧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校仪式是以"理解与对话"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的实现是"基于平等,达于移情",它需要学校管理者在学校仪式仪程设计上"放权",学校仪式空间排列上"去中心化",学校仪式情境设置上体现"情感契合",学校仪式角色扮演中更具"采择性"。  相似文献   

20.
移情是情感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感教学实施的关键.研究发现师生问移情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为使教学更有效进行,不仅教师需要移情,学生也需要对教师移情.高职学生移情力不够的现实要求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培养、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