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述与表现     
厄尼·派尔被认为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军事记者。优秀的战地通讯使他获得1944年普利策奖。他的代表作,有对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连续报道。这里节选的是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战地通讯,主要是写一个受到士兵爱戴的上尉。然而,这个上尉出场时就已牺牲了。这篇可以说是人物没有出场的人物通讯。人物事迹,看似平淡,但内涵一种感人的力量。作者没有罗列事例来证明上尉如何爱兵如子,而是以亲眼所见,通过士兵们对上尉之死的反应,从活人的感情来反映死者。整篇通讯现场感很强。宁静的月光下,笼罩着阴郁、忧伤的气氛,士兵们对自己长官做了简单而内涵深刻的诀别,苍凉而悲壮。整篇作品在作者平静的淡淡描述中完成,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藏波折。作者有意在前面突出士兵们对尸体的厌恶,以反衬后来他们对上尉遗体的种种恋恋不舍的表现。凄凉的结尾反映了作者关于战争荒谬性的思想:死者孤零零死去,活人则若无其事地活着,继续自己的酣睡。  相似文献   

2.
长于表现 疏于陈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讲到自己的名作《战争与和平》的写作时说过:“我不去陈述。我只是去表现,让我的主人公们替我说话。”要多表现,少陈述,这个要求同样适用于标题的制作。对新闻的内容的概括和浓缩,切忌把那些精彩的事实淹没于平铺直叙的枯燥的文字中。要想办法把静态的变成跳跃的,把枯燥的变成栩栩如生的,把抽象的变成为有声有形的直观表现,让读者获得深刻、鲜明、具体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生动、感人,引人入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英国吃了不少败仗。丘吉尔上台当首相时,为了鼓舞斗志,曾发过一篇有名  相似文献   

3.
4.
5.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信息是记者对新闻事物的反映,按照事本来的面目反映新闻是中外新闻记者孜以求的共同目标。然而,对于“如何来反”的问题,亦即涉及新闻表现手法,中外者却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不的风格。比较而言,西方记者喜欢“感性表现”,中国记者偏爱“理性的陈述”。一、感性的表现西方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喜欢诉诸受的感性认识,善于捕捉新闻中的形象事实,那些容易被人直接感知的,能引起受众接兴趣的形象元素,比如精彩的场面、典型的节等,而后以流畅朴实的行文,充满感情的触,将其细致地描绘出来,对受众的感官产强烈…  相似文献   

6.
赵亮 《青年记者》2009,(24):51-52
湖北恩施邓玉娇事件早就盖棺定论,可是围绕着这一事件的报道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在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记者应该怎样去发现事情真相,从而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因为真实既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的职责,更是记者道德良知、叙事水平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7.
恩施邓玉娇事件早就盖棺定论,可是围绕着这一事件的报道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索:在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记者应该怎样去发现事情真相,从而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因为真实既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的职责,更是记者道德良知,叙事水平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8.
阅读近几届全国新闻奖的获奖消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些消息比较注重用感性的手法来表现新闻了.如获奖消息<河北日报>的<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新闻以一个具体事例开头,写郑先生返乡时的两个"没想到":没想到旅途变得那么舒适、快捷、干净;没想到手中几年前买的交通图不能用了,原因是家乡的交通发展太快,以致交通图五年内修订了七次.小小的交通图折射出了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的现状.这些获奖消息反映了目前我国消息表现手法的融合趋势,即"感性的表现"与"理性的陈述"的融合.我国的新闻尤其是消息写作长期以来理性的成分较多,感性的成分较少,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新闻的感性表现增多了,常常事理融合、化虚为实,不但增强了说服力,还使报道更有趣,可读性更强了.  相似文献   

9.
如果单一地使用理性陈述的手法,读者对信息缺乏感性认识,对新闻信息的认知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这样的信息对于受众来说,就难以充分地接收。新闻就失去了传播的价值。基于此,消息写作中感性的表现与理性的陈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闻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闻学教授麦尔文·曼彻尔说:“记者的第一信条也许是:要表现,不要陈述。”他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又说:“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表现会使之身历其境。高明的作家总是让主人公的言语和行动来做到这一点。”曼彻尔教授的这段话看来说得相当客观,他专门用了一个“也许”的不肯定词,表示这个看法不过是他的一家之见。但是,把记者的“第一信条”说得如此明确,对新闻写作则是有提示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郭卫平 《今传媒》2011,(5):25-27
人们对客观事物都可作含糊的描述,有时甚至只有使用含糊陈述才能使话语得体、合适。所以,语用含糊在语用上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重点探讨含糊语言在公共媒体语言中的使用现象以及公共媒体语言使用含糊陈述的目的、动机与制约性。  相似文献   

12.
事实与新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事实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闻则是人所报道的新近发生事实的信息。因此,事实是第一性的,先于新闻且不依赖于新闻而存在,新闻则是派生的,是人对所认识的客观事实的陈述。这些见解之所以正确,不仅因为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更因为它符合人们的常识。然而近年来由于受西方形形色色分析哲学、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首先在哲学界有人提出,只有物(东西)才是客观存在的,而反映物的性质、现象和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事实,却被认为是人对呈现于感官之前的物及其情况的一种经验和判断,并不是客观实在本身。在他们看来,事实实际上只是人的经验,至于经验背后有否真实存在的事实,因为已超出了人的经验范围,人们无从知晓,所以谈论客观事实是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于是得出结论:事实的本义就是经验事实。新闻界的部分学者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种见解:“事实乃是对呈现于感官之前的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实际情况的一种断定或陈述。”有的新闻学研究者甚至据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不是事实的什么反映,不是事实的报道,也不是事实的信息,新闻就是事实。”他们认为事实与新闻都是第二性的东西,都是人的经验和经验的陈述。那末第一性的  相似文献   

13.
论文对如何选题和陈述研究目标进行了描述。来源于直接经验的选题因其是真实问题而有可能具备较强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描述型研究、预测型研究、改进型研究和解释型研究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四种主要研究类型。目标陈述事实上就是用一句话或一段话阐述研究或写作意图的精炼表达,有固定的模板可以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言为心声。没有做到好好说话,信息的交付和情感的传递就会大大折扣。当下,新闻播音呈现出一种平实的表达,回归到最朴实的对事实的报道。贺红梅与崔志刚合著的《好好说话》一书中,将其总结为:陈述式新闻播音。陈述式新闻播音表达的内核实质是"跟您说清楚一件事",体现新闻的服务性,服务的核心是送达,让受众满意,是对受众有恳切的服务意识和很强的关注度。本文简要梳理新闻播音的发展脉络,从朗诵式新闻播音、规范式新闻播音、说新闻到当下的陈述式新闻播音。  相似文献   

15.
正新闻要求用事实说话,直观展现事实真相,让读者感觉如"亲眼所见"一般。如何实现读者与新闻人物的"面对面"交流,让读者"亲临现场"感受事件发生的进程?使用直接引语,让新闻人物开口说话,恰到好处地运用新闻人物的话语,哪怕只是一两句,它所产生的作用可能强过新闻记者絮絮叨叨陈述一百句。直接引语的作用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使用直接引语,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反映正在发生的事件,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现  相似文献   

16.
17.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的重要部分。它是书籍的外貌,既要体现书的内容和性质,给读者传达内在信息或启示;又是一种艺术设计,通过整体视觉形象的强化或处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得到美感。    相似文献   

18.
《云南档案》1998,(Z1):45
禀为请示事.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日,奉督部堂丁批.据署顺宁①府刘宁禀陈各属积谷积弊情形一案.奉批:禀单阅悉.所禀应否照准,仰云南善后局会同布政司核议详覆饬遵,禀单二页并发.即缴.等因.奉此,查开支耗谷,照盘查仓粮定例,每年每石准开折耗一升,前经司局酌核积谷,减为每年每石准开折耗八合,详奉批准通饬遵行在案.  相似文献   

19.
代玲 《大观周刊》2011,(21):10-10,9
隐喻陈述是隐喻表达的方式之一,并广泛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它是借助预设、衍推等表达形式,可以使特定话语的信息量激增。本文旨在通过阐述隐喻陈述的定义、特点,举例探讨隐喻中陈述句与非陈述句之间的区分,并揭示出隐喻句子如何成功地被用作是陈述的条件,进而通过对隐喻陈述的认识使交际中的双方能更清楚明白对话的意图,帮助说话者和听话人完成一次成功的交际。  相似文献   

20.
我在工厂做了十三年工人,但有关工厂的文字却一行也写不出。苏东坡在被严格监视的情况下可以佳作连篇(惠州和黄州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