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对于中国报告文学而言具有特殊。创世,’意义.经由。在联”努力,此期完成了讨告文学”的概念引进及边界框定、主题阐释和三大具有“原型”特征的递进式文本创作路径.鲁迅的介入,尤使30年代报告文学写作拥有了某种“神话”色彩和经典意味.从总体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上看,3O年代对告”思维更多地表达了报告文学的原始生命情态和更趋本真的价值追求,因而创造性地开启了我国报告文学的话语方式和表现范围,推动了此后报告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当中一个最年轻的文体,20世纪20年代已产生了初具报告文学文体特征的作品。但报告文学这一名称的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还是在1930年“左联”成立以后。报告文学在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个创作高潮。  相似文献   

3.
我国报告文学,发滥觞于本世纪20年代,确立于30年代,在以后的数十年中报告文学创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曾经历过几次勃兴、发展与繁荣.第一次是30年代初和抗战时期,当时的“左联”执委会就多次作出决议强调和倡导创作报告文学,于是出现了钱杏邨编辑的我国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以及夏衍的堪称典范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包身工》等.第二次是解放战争及建国后的抗美援朝时期,报告文学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有过长足的发展,代表作有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刘白羽的《环行东北》、曾克的《挺进大别山》以及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第三次是狂热的大跃进的1958年,报告文学的短暂繁荣,助长了浮夸风、共产风,接下来便是难堪的沉寂.总的来说,我国报告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曲折而缓慢的,始终未能摆脱“二等文学”、“亚文学”的附庸地位.直到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迎来了报告文学的真正、持久的繁荣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掀开了我国历史崭新的篇章,经由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我国进入了一个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4.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报告文学在“人学”方面,更着重向人情、人性与人生的深层掘进;在哲理诗情与散文化方面,表现出“史诗”特色、悲剧意识和崇高与壮美;在语言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范长江的报告文学通常而言属记游式作品,但作为信息意识十分自觉的现代报告文学家,他所关注的主要不是风物山川,而是社会世象,其作品传达的主要是30年代抗战前后中国西北区的社会信息。在传播信息时,注重求大、求新和求正。信息构成了长江报告文学的主体,造就了其作品的历史认知价值。而文化景观的创设及其运用使其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史上烙上了深深的“范氏标记”,文化景观切入报告文学,具有强化主体、优化本体和进化文体三种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6.
范长江的报告文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现实,是中国报告文学的里程碑。他的作品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人民的生存问题,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文章立足于这个问题对范长江报告文学的人民性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1977~2007)30年来,受改革开放这一核心时代语境的刺激,中国报告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曾一度跻身当代文坛的主流位置。从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转型期的报告文学与大时代携手并进,大体经历了相对自立又彼此关联的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萌生期,此期报告文学得益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随之而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此期报告文学的标竿性文本;二是上世纪80年代爆发期的报告文学景现,此期作品在保持并发扬批判性功能的基础上显示了理想的冲动与激情的风采;三是上世纪90年代调适期的过渡性报告文学创作,它们以沉静和理性为应对策略,为此后报告文学的多元掘进奠定了基础;四是力图转身与正本的新世纪初的报告文学建构,其开放性的“寻找”姿态可能预示看报告文学的下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8.
老作家芦焚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1927—1937)的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报告文学由‘左联’的号召而兴起。”这个观点是符合文学史的事实的。三十年代之前,“历史上已经有报告文学”,但这一文体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报告文  相似文献   

9.
王昭晖 《贺州学院学报》2012,28(2):39-40,60
在报告文学发展历程中,中国的报告文学发展迅速,出现了两次高潮期,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梳理报告文学的发展轨迹,可以进一步提高对80年代的报告文学承继与超越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继承了30年代报告文学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基本精神,又渗入多元化表达方式和探索多种写法,适当地表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10.
建国 50年来 ,山东的报告文学与山东的经济呈同步发展状态 ,出现了穷山东的“穷报告文学”和富山东的“富报告文学”。本文从时代政治与齐鲁报告文学、政策典型与齐鲁报告文学、经济发展与齐鲁报告文学、观念变化与齐鲁报告文学、出版状况与齐鲁报告文学等五个方面评析了齐鲁报告文学流变的特色及产生流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略有虚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略有虚构”像幽灵一样游荡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天空,它时时诱惑着报告文学作家,也警示着报告文学作家,是无法回避的。因此,研究新时期报告文学“略有虚构”的真正内蕴,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30年代中期“左联”对报告文学的倡导及创作作了全面的介绍,对其思想内容、题材选取、创作的严肃性、明朗的价值取向以及独特的审美选择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学界有观点认为“报告文学是三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文学样式。”本文指认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期。全篇从三个方面描述与论析本题:一、取事与传播:制作的新闻性;二、觉世与新民:主旨的启蒙性;三、杂体与文学:表达的互文性。发生期的报告文学尚不完善,但它立定了报告文学新闻性、政论性与文学性“三元”组合的基本体式。其启蒙与批判的文体精神,导引着后续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这一名称在中国的出现虽然在 30年代 ,但这一文体在此之前就已产生。从文体传承的关系和历史的发展来看 ,这种文体因素最后成为一种具有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政论性特性的新的独立的文体形式 ,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国古代纪实文学可以说是今日报告文学的历史渊源。古代的许多作品虽不能冠以报告文学的名称 ,但已具备了报告文学的某种形态 ,我们称之为报告形态。从报告形态到报告文学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解放以来,文学界对我国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一种看法认为“这种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就大量发展着”,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其实都是报告文学作品,而“报告文学”的名称,“不过是后来加的”。①另一种意见认为它是三十年代在抗日救亡中“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②这种意见大都是采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一些论述报告文学的文章的看法。第三种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16.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时期之后,报告文学到90年代,曾经的激情逐渐冷却,引起社会关注度的吸引力在明显降低,作家创作报告文学作品的热情也大不如前。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报告文学》杂志的复刊,以及几部具有相当分量的作品推出,是否意味着报告文学从此走出了困境呢?  相似文献   

17.
文体发生论是文体学研究中的“基础工程”.我国报告文学研究肇始于30年代.此间,即有学者对这一新文体的发生作了初步的研究.其后60余年,数代研究者论析颇多,有关报告文学发生理论的研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我们就报告文学发生时期、发生根因等问题,择各家要说,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8.
从三十年代起,中国的报告文学就一直在时代的风雨中探索,奔突,躞蹀,奋进……… 而今,到了八十年代,报告文学已进入了它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它满腔热情歌颂广大人民群众献身“四化”的革命精神,严肃冷峻地揭露阻碍“四化”的腐朽势力,迅速地反映五光十色的生活,深切  相似文献   

19.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和生命。报告文学必须真实。报告文学的真实,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真实。不能写假人假事、真人假事、真事假人(除因某种原因,故隐其名用代号外)、张冠李戴,必须写真人、真事、真名、真地、真时、真景、真情、真意。违背了真实性,就不能叫做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就是凭靠、仰仗真实的力量,去感染和征服读者。真实同报告文学与生俱来,报告文学与读者建成了一种默契,读者只要一见到标有“报告文学”字样,就相信它所写的完全是事实。80年代《人民文学》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她喜欢小说,也喜欢报告文学。但是常常当她读小说读到感人处,不禁落泪时,一想,小说是虚构的,哭不出来了。然而读到报告文学时,动人处,一想到它是真的,越发难以控制激动的泪花,泣涕如雨。报告文学用真实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常常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文艺创作中的“典型化”手法,根本不能用于报告文学;并对报告文学中不可避免的“想象”问题,进行了范围限定;最后,对报告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抒情”、“议论”这一作者主观感情的自然流露现象,提出不应加以限制,因为它并不破坏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