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除了教会学生运用语言基本技能外,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已经是国内外英语教学界的共识.要想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自如地用英语跟外国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大胆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从教与测的密切关系以及国家对英语人才的迫切需要出发,阐述口试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运用,指出口试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途径和方法、形式、评价,以便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现代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背景及解决途径。由于我国传统英语教学取向问题,大多数中国学生在累计学习英语时间8至9年,仍然不具备用英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为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目前,中国英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广州市从2004年开始,在升中考试中引入英语口试的成分。实行大规模的英语口试需要大批高质量英语教师.在英语师资数量有限的条件下,运用人机对话形式进行英语口试.不失为解决英语口语能力评价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英语教学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让英语教学回归语言教学的轨道。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地用英语说出来。我们要培养真正的口语英语,而不能简单地培养试卷英语,试卷做得再多,成绩考得再好,但学生就是不敢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该改进。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也不断增多,社会对学生们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加强。因此,英语口语成为髙中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板块,高考口试正是检测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对鞍山地区的考生英语口试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分析其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英语核心素养的不断推进,高中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高考,而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掌握英语学习的技巧,提高学生们运用英语的能力,而阅读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他的英语学科的综合素养,只有不断地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学生们才能运用所学词汇去与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将英语阅读的能力转化为英语阅读的素养,真正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1.转变英语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英语人才当今的社会是与世界接轨的社会,未来的社会需  相似文献   

6.
英语既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又是一种交际、交流的工具,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交流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英语毕竟不是我们的母语,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地区或多或少都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和英语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习的能力,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加强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英美文化的教学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与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8.
《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使英语教学贴近生活.要培养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把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英语、用英语,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世界各国语言交流日益频繁。对外开放需要大量的外语交际人才,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外语教学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中西较大的文化差异导致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解和交际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尤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此,论述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所要采用的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职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理论知识,更应着重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中职英语教师就必须要让学生更多地参加英语实践运用.本文将就如何把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与别人的合作能力,加强学生间的语言英语互动交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中专类英语教学中采用英语口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及其专业知识共同发展,因此,在教学创新与改革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创新,深入研究,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有效的口试,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认知、情感、知识、实践等方面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丁自华 《陕西教育》2007,(10):95-95,97
英语语言学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能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情况进行交流的人才,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英语教学不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93):118-119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一带一路的开展,我国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英语作为国际的通用语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英语讲好英语对于我国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对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的英语教学是一种哑巴式英语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能够流利地进行英语交流,我国要打破这一传统的哑巴式英语教学模式,要将生活中和社会中发生的事情运用到英语教学当中,设置相应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真正地贴近生活和贴近现实,这需要我国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采用英语情景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情景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情景教学,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杨林杰 《林区教学》2008,(6):104-105
英语交际能力是用英语进行社交、会话以及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其方式有听、说、读、写、译等。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造就现代化英语人才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有目的地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达信息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多维的交流语境,帮助学生认知、掌握英语,最终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并进行交际和获得信息。因此,彻底摒弃过去英语教学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改变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着眼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着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不仅是我们当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袁雪梅 《考试周刊》2011,(45):99-9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增多,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成为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运用英语这个工具进行有效的交际。英语口语作为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之一,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创新能力是人类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社会要进步就必须要有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国际“通用语言”是高科技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因此,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知识和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英语语言作为国际交往和国际业务互通的有效通行证,中国的英语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能在国际大舞台上游刃有余地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合格的具备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所有英语教师面对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能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电脑和多媒体设备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的逐步推广与采用改进了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方面,尤其在保证听说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英语教学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但我们同时要认识到,与其他任何教学手段具有两重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人们对英语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向。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和生活中缺乏学习英语、用英语交流的氛围,因此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大部分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可是大学毕业乃至就业后都很少能用英语进  相似文献   

20.
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得体地运用所学语言与外界交流。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让学生获得语言交际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这门语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