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颖 《大观周刊》2012,(48):197-197
党的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为加强和改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视域。留学生管理和跨文化教育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留学生管理要适应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找到留学生管理与跨文化教育的契合点,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实效性,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变迁与教育管理发展轨迹,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何淑冰 《兰台世界》2016,(18):53-55
来华留学生档案管理是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和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地加强留学生档案管理,对于留学生招生、日常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针对目前外国留学生规模迅速扩大,而高校留学生档案管理明显滞后的现状,提出完善留学生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机构职责、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等改进措施,促进更好地服务留学生管理工作,推进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华留学生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来华留学生的基本信息的组成及相关信息的使用情况,提出来华留学生信息的模块化管理在实际应用中的必要性和可实现性,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应用框架和基本模块。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数量逐步递增,新的形势下,各相关机构对留学生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教学视角出发,对留学生档案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档案管理中针对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攀升,高等教育国际化得以迅速发展,我国来华留学生数目逐年增加,留学生来源、背景和类别等越发复杂多样,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心理问题也愈加突出,这对各高校如何科学有效地加强培育和管理留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运用新媒体手段革新沟通模式,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拉近距离缩小文化差异,这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1727年,俄国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作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到北京学习满汉文字,揭开了近代欧洲国家留学中国的序幕.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俄国政府对传教士团职能进行了调整,决定从1864年起不再派遣随团学生.在这130余年间,俄国来华学生络绎不绝.对这些俄国留学生来华的背景与动机进行研究,分析其教学和管理诸方面的特点,考察其返回俄国后的活动,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清代中俄文化关系①.  相似文献   

7.
基于CBE理念的留学生信息检索教学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莹 《图书馆界》2011,(6):60-63
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逐年增长,特别是学历留学生的不断增多,对其信息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各大高校探讨的新课题。由于留学生们来自不同国家,因此在文化背景、科研能力、英语水平、网络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各有千秋。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采取基于CBE理念的教学设计,从实践角度出发,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来最大限度地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都为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大学招收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学校学科水平的高低,并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程度和知名度的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对来华留学生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就图书馆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对留学生的服务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韩国将其"江陵端午祭"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守护与弘扬是每一个中国人责任。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及汉语推广的不断扩大,历史给与留学生管理人员更多的机会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留学生的定义是这样阐述的:“在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外国人都被称为留学生。”从1950年11月30日,罗马尼亚5名学生抵达清华大学报到,揭开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深造的序幕开始,到1996年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留华热”,“来华留学生总数上升到41000余名,其中自费生人数近37000名,我国一跃进入接受留学生最多的世界八强之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华留学生亦成为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国内负面题材的新闻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其对来华留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引导不当,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鉴于此,《报刊阅读》课教师应注重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负面新闻信息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谭洁 《民生周刊》2021,(7):74-75
近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全球范围的国际学生流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疫情当前,来华留学生的居留往返、身心健康与学习生活受到广泛关注。2020年5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表示:生命至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在华外国人员,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一视同仁予以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13.
韩颖 《河北科技图苑》2011,24(6):87-88,70
对外国留学生读者服务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影响进行了探析。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走向国际化,其显著特征就是来华外国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外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多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身心带来了较大影响。阐述了当前高校图书馆在对外国留学生读者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外国留学生读者服务工作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影响,提出了为使工作人员做好外国留学生读者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外国留学生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日益增多的来华留学生到中国高校学习,对留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当前探讨的新话题。高校在留学生的培养体系里,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其信息素质不仅是国际汉语教学推广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能力的需要。由于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很多方面与中国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大学图书馆对来华留学生的信息服务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大学图书馆开展面向来华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的必要性以及留学生利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障碍,并提出两种主要应用措施使留学生和图书馆互相协调,互相帮助,更好的为留学生用户服务。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高校图书馆由此也越来越多地迎来留学生这一特定读者群。从重视留学生读者服务的必要性、留学生读者的特点和馆员应有业务素养诸方面,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针对性咨询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涌入中国,这对中国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国外留学生来讲,在不同的文化与行为习惯的差异中生活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混杂着新鲜感与困难的经历。根据沃德和Danckwortt的跨文化适应理论,跨文化适应由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维度组成,它们共同影响着个人的适应力和幸福感。在个人因素里,语言水平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一直很模糊。本文通过对上海交大各国来华留学生的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探讨了中文水平在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影响力,同时分析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有针对性地总结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培养与提升,望有助于中国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8.
黄廷义 《兰台世界》2007,(5S):37-37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很多国家把中国经济的发展看做本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希望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利用中国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发展本国经济。要与中国打交道,了解中国、会说中就可以获得优势,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来华留学的人数近年来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高校进入招收留学生的行列。然而留学生档案管理与国内学生档案管理有明显的差别,不能简单套用国内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如何做好留学生档案管理,是招收留学生的各个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吕颖 《大观周刊》2012,(50):193-19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这给留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留学生管理人员是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教育战线上的外交官。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是发展和完善留学生管理工作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在近年来来华留学人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留学生信息服务也引发了学界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总结了高校图书馆为留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及时补充馆藏资源、加强信息培训服务、提高馆员外语和服务水平、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及方式,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