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魏碑的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相似文献   

2.
魏碑源流 魏碑,又称魏书、魏碑书,也有称作正书、楷书、今隶的.它是汉代隶书向隋唐成熟楷书的过渡书体,因主要流行于北魏(386-534年)、东魏(534-550年)、西魏(535-556年)期间,故而得名.梁披云《中国书法大辞典》:"魏体,指北朝元魏时期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多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名之日魏体."广义的魏碑书,除三魏(北、东、西)时期的刻石,还包括具备这种形式特征的十六国、北齐、北周的作品,即"北碑"这一更宽泛的概念指代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楷书,较其它书体而言,其法度严谨,不易掌握,但综观魏碑、唐楷,其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楷书结体的布白匀称、重心平稳、参差避就、识势连贯、虚实相生的一般原理.掌握了这些原理,然后结合每位书家的个人风格,楷书结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4.
人们学习楷书,往往注重唐碑而忽视魏碑。因此,谈到楷书则言必称虞欧褚颜柳诸家。其实,北碑与唐碑皆属楷书范畴,而风格却迥异。唐碑是楷书法度达到极致之后的端庄遒美,是一种成熟、严谨乃至刻板的方正典雅。而北碑则不同,  相似文献   

5.
任启政 《老年教育》2008,(10):43-43
袁健民老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在天津书法界颇有名气。在老年人大学的讲台上,袁老师已经站了22个年头,如今仍在魏碑班、楷书提高班和楷书研修班授课。  相似文献   

6.
王兆春先生的楷书条屏,似有欧体和魏碑的基础.用笔比较沉稳,这是习楷必备的素质.但不足也显而易见,主要是临帖不多,方法不当.笔法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千"字的撇笔、"山"字的竖笔、"蓑"字的捺笔等,用笔需要规范.二是结字比例不对."萬(万)"、"翁"、"踪"字各部分之间的分布,掌握得不好.三是落款用字问题就更突出,完全是个人手写体,无有法度可言.两印章之间应大于一章之距,"三月"与姓名之间可以不空.作者不妨写一点魏碑楷书,可能容易上手.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对魏碑的研究多是从书法角度谈其技法、流派、鉴别等,而从文字、书写角度谈魏碑的构形、字体形成原因的文献还很少,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汉字字体理论引入研究,站在书法角度之外,重新审视了作为魏碑主体的北魏碑志楷书文字的总体特征,并从字体学角度运用一套分析术语加以分析并论述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北中书苑(北京中学书法社团)成立于2013年9月,现有成员30余名,主要由爱好书法学生组成,每周一次.老师对爱好书法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涉及楷书、魏碑、隶书、行书等书体,因材施教,培养他们对书法浓厚的兴趣,让他们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创始于汉末魏初,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是由汉代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产生的一种书体。"楷"的本意,是"楷模""法度""标准""样板"。今天,我们通常讲的"楷书",主要是指魏碑及唐楷两大体系。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出现最晚的书体,同时也是自魏晋以来流行的主要实用书体之一。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是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宋代大书法家苏轼  相似文献   

10.
正庞柏生书友的作品书写魏楷。时人写魏碑多用力使狠,求怪求拙,而作者却写得精谨清新,我们可以品读出作者似乎是用唐代(初唐)楷书的感觉去写魏碑,故别有一番韵味。这一点似乎借鉴了近代沈尹默写魏楷的方法。不过这也产生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是字形比较单调。魏碑结字的灵活多变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所以作者要转变结字观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书法作为其中的一支奇葩,流传沿用至今。自从有文字,书法已成为一门艺术,被列入学校课程.为世人所喜爱。从商朝甲骨文到秦朝小篆,从汉代隶书到五代魏碑,从唐代楷书到现在,孕育而生无数书法家.他们的字,人品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12.
从书体的角度看,南方楷法得力于行、草颇多。楷法既成,反过来再促进新体行书、草书、今草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各种书体都能风流潇洒。魏碑体以蜕化的八分铭石书为基础,倾斜其体势,加上有“刻风”的渲染,遂成稚拙开张。倔强刻厉的面目。北朝碑版中工美而古质、与魏碑体有所差距的风格,融合南方流美书风后来演化成隋与初唐楷书的主流。楷法弃质而就文,的确是艺术规律和人心所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涉足唐楷、审视魏碑的基础上.溯源被称为“正书之祖”的钟繇小楷,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楷书,提高我们赏析楷书的能力。钟繇(公元151-230年)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在魏明帝时迁太傅(辅弼皇帝的大臣),人称“钟太傅”。他从小便勤奋好学.篆隶皆精,后又孜孜以求蔡邕《笔法》,潜修30年。平时和别人一起坐时,还在身边数步内画满了  相似文献   

14.
贾昆 《天津教育》2008,(6):21-22
“楷书欧体字瘦,颜体字肥,这一肥一瘦我都尝过……妩媚俊秀的欧楷好比20岁的少年,精明干练;苍劲有力的魏碑犹如四十不惑的中年,质朴典雅……”说起倾注了自己半生心血的书法艺术,乔强总是那样健谈而充满活力,谈笑间,那浓郁的墨香仿佛凝聚了中华千年书法文化的精髓,在他的笔端不经意地流溢着。  相似文献   

15.
<正>【作品概况】《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记载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北魏碑刻。楷书。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24行,行46字。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观典赏析】《张猛龙碑》是魏碑方圆兼备的代表,方笔为主,兼施圆笔,是北魏碑刻的代表作,几乎通过字字制"险"、字字化"险"来生动艺术效果,被誉为"魏碑第一"。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如横、  相似文献   

16.
正陈益曼书友的楷书中堂取法魏碑,点画劲挺方硬,用笔果断沉实,尤其是方笔的运用较为突出,可见作者对折笔的运用十分熟练。此作结字多取平正之势,但字形略长,如"酒""初""皆"等字,不易表现古朴稚拙之意。因此,建议作者进一步丰富字形体势,提高作品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浅述《曹植庙碑》的形制与内容、笔法与结构以及碑刻中同字、同时代不同碑刻的比较,遵循出土碑刻和史料结合的"双重证据法"的考证原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基础,在北朝与隋唐之间,寻觅楷书由率意、洒脱的魏碑书风向大唐"尚法"书风演变的轨迹。通过《曹植庙碑》的个案研究,初步了解该碑继承北朝遗意,书体杂楷、隶、篆三体的历史原因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楷书笔画的组合大致可以归纳为平行、对称、垂直三种基本关系,这体现了楷书造型崇方正、尚平稳、和而不同的基本美学特点。楷书笔画组合关系与传统文化思想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儒学“中和”之美和道家阴阳圆融思想共同渗透和影响的结果,是汉字作为中国民族文化思想载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楷书形成于东汉末年,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朝逐渐成熟完善.唐朝楷书成就之高,流派之多,大家之众,影响之远,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唐朝的书学理论著述成果卓然,成为唐书成熟完善的另一标志.规范的楷书既是科举的重要内容,亦为人们政治、文化生活的交流手段.所有这些又促使唐楷的成熟完善,唐楷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展示了全新面貌.  相似文献   

20.
钟繇作为“楷书之祖”,对楷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巨大贡献。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与汉代以来颍川郡钟氏家族厚重的文化素养积淀息息相关,亦与钟繇融合众长、顺应时代变革的书法创新追求密不可分。钟繇楷书具有意蕴高古、天然质朴、茂密幽深、高雅温润等独特艺术特点,是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楷书风格形成的源头,亦对南北朝、唐宋、元明时期的不少书法名家产生了悠久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