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廊中最为优秀的艺术瑰宝,而黄梅戏最为地方代表性剧种,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对地方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推进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黄梅戏表演专业是当前我国培育优秀黄梅戏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究黄梅戏这一剧种本身的形体训练教学,对于实现黄梅戏本身的丰富式发展、扎实推进黄梅戏协调感提升,培育更多的基本功过硬、功底扎实的黄梅戏优秀演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8月,安庆师范大学以黄梅戏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申报的项目"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并联合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启动实施。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打造和推广原创精品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黄梅戏青年旦角演员培养"项目针对黄梅戏旦角艺术传承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和地方戏传承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集中理论培训和表演实践训练,引导演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念,提升其审美境界、理论素质、表演技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促进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振兴,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民间黄梅戏班社是发展传承黄梅戏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2008年11月到2009年3月,调查小组一行三人对安庆地区相关民间黄梅戏班社构成、数量分布、演出市场、场所、季节、请戏事由、班社收入、运营模式、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间黄梅戏班社的生存状况,揭示了其内在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梅开三度"观点提出之时,其"二度梅"的凋零景象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黄梅戏演员队伍出现了一些变化。黄梅戏的"梅开三度"发端于1998年,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发展的内在依据。1998年、1999年、2000年的黄梅戏再次勃兴是"梅开三度"的重要标志,此后又有退潮趋势,但以韩再芬为代表的黄梅戏人依然坚守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使黄梅戏仍然处于"三度梅"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与动画的结合,一方面拓展了动画应用的新方向,另一方面,不仅丰富了黄梅戏文化的表演和传播形式,而且也推动了黄梅戏动漫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本文以《李时珍》为例,从黄梅戏文化的演员角色、服饰、妆容、舞台色彩等具有动画设计特征的元素入手,探索其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和结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安庆是黄梅戏艺术的发源地,也是黄梅戏艺术文化的最大市场所在地。新形势下,推动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引领黄梅戏剧种走出安庆、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本文将对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加快黄梅戏艺术与安庆旅游业融合的途径,为安庆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活力。  相似文献   

7.
黄梅戏是以音乐、歌舞、美术为一体的戏剧表现形式,唱腔流畅且淳朴,拥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我国民间小戏的黄梅戏可以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理念及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将黄梅戏戏曲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中,对传承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对此本文结合黄梅戏的艺术特征及戏曲元素,探究黄梅戏戏曲元素在文创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承和创新应用思路,以期推动我国黄梅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郑玉兰主演的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是濮本信先生根据柔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笔者结合这个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展开分析,以求发掘这部黄梅戏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探讨当黄梅戏作为剧场艺术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的语言改革与坚守是其存续路径选择中的核心问题,它需要动态发展观及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思考。动态发展观表明:黄梅戏既产生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又需要存续于语言、生活、文化的发展变化,黄梅戏存续路径选择上坚守与创新的两手也因此都不宜松弛。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审思则表明:黄梅戏社群可以视为地方戏言语社区,在存续路径选择问题上既不能一味坚持方言表演而失去社区内外人口,也不能一味追求改革而失去社区的内部一致性和黄梅戏自身的个性。改革创新和坚守黄梅戏特色两者兼顾才是黄梅戏存续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其唱腔、表演、伴奏、旋律调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取借鉴了其他剧种,经过历史的打磨造就了现今黄梅戏较为统一的形式。但时代潮流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人们普遍忽略了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黄梅戏电影在继续发扬黄梅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变化,将黄梅戏与各种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因此,不妨从黄梅戏电影去看黄梅戏近些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是地方文化的典型,其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故安徽省和安庆市把发展黄梅戏作为发展本地经济的一个战略,为此举办了黄梅戏艺术节,其对当地经济的关系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成功可以作为地方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黄梅戏是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华戏曲艺术瑰宝。坐落在黄梅戏故乡的安庆师范学院,以黄梅戏艺术教育作为探索、创新和实践对象,将"特色兴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专业培养与弘扬振兴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为地方高校利用本地资源开展艺术教育、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舞台美术是黄梅戏艺术的一个重要艺术部门,其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当代黄梅戏舞台美术的舞台理念已经不是传统的画画布景、摆些道具、打打灯光的简单艺术形式,而是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不断寻求黄梅戏艺术整体的完整性,舞台美术的程式样式与现代审美价值、审美精神相融合,与当代舞台科技相融合,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意识形态、艺术观念相融合。但是,当代黄梅舞台美术的发展有很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如黄梅戏艺术市场的不景气、传统黄梅戏对舞台美术的忽视、黄梅戏舞台美术研究与设计人员的缺乏、黄梅戏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后继无人,等等。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师专学报》2019,(3):57-60
黄梅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有很多元素可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素材。以黄梅戏的文化元素作为创意之源,通过元素提取、形态的抽象概括、文化寓意的赋予等方式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继而开发黄梅戏戏曲文创产品,对于传播黄梅戏戏曲文化,大力推行黄梅戏戏曲文创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亦对黄梅戏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唱词文本的音韵研究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结合对部分优秀唱词文本的音韵学分析可知,声母、韵母主要作用于唱词的音色,在轻柔或热烈,晦暗或明亮的对比中,表现出内在于文本的情绪和性格;而声调则是唱词的内在旋律,体现出其自然的音乐性,有助于体现黄梅戏的特色韵味。对唱词的音韵分析有助于黄梅戏艺术的创作和实践:编剧因之有所遵循并有所变化,作曲因之强化黄梅戏音乐“滚唱”和“转调”的特色,演员因之在吐字归音中寻找乡音与声情。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黄梅戏每况愈下的生存状况,分析黄梅戏日见衰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观点: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大黄梅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  相似文献   

17.
何骏  钱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57-159
黄梅戏是皖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以安庆地方方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受到了广泛欢迎。黄梅戏艺术具有完美绚丽的外在形式、丰富深厚的内在意蕴和文化内涵,广泛开展黄梅戏艺术教育对于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美育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亮丽的瑰宝.相同的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共同体文化中剥离与突显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专家访谈、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目的首先是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角度对不同阶段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唱词以及表演动作)进行分析,并且分析黄梅戏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其次分析两者精神层面的互通之处,并提出加强对黄梅戏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弘扬以及传播.  相似文献   

19.
徽派建筑与黄梅戏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不论是在地位上还是在影响上,徽派建筑相对于黄梅戏而言要更胜一筹,黄梅戏多为在中国国内影响,而徽派建筑却吸引了众多国外学者的研究,前者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一环,后者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一环。本文将对徽州建筑的木雕门窗和黄梅戏文化的结合设计进行阐述,对黄梅戏文化是如何影响到徽派建筑的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对木雕门窗和黄梅戏产生的年限及地理位置的分析与研究,论述二者是如何结合到一起并创造出艺术作品的,探讨其中的元素图案在当代社会中可发挥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徽派建筑黄梅戏纹饰的梳理再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20.
薛晖 《儿童音乐》2011,(11):44-45
课例:梨园百花——走近黄梅戏这节课由永州宁远一中李文英老师设计,也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高中鉴赏教材。该课的教学目标有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黄梅戏的起源、剧目分类及其特点;学习演唱黄梅戏选段,积极参与黄梅戏的表演,大胆尝试黄梅戏歌词的创作,培养学生对黄梅戏的感受能力,丰富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