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按照企业收入额减除法定扣除额计算而得,而法定且明确的税前扣除项目则是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关键.在"二十二冶集团诉唐山市税务局一案"中,征税机关与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对税法规则的理解和适用存在严重分歧.为减少由于税法规定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分歧,未来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制度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际发生"这一实质标准来判定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支出的发生是否具备真实性,再结合企业正当且普遍的合理性开支和符合"经济利益流向"标准的直接相关性支出来评判该列支项目是否属于法律允许扣除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分析企业业务招待费支出税前可扣除标准的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企业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借方余额,分期摊销抵减投资收益与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允许扣除的差异,应作为时间性差异,企业应视所采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别确定。  相似文献   

4.
关于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无偿向政府支付的一种费用,具有强制性、无偿性。而房地产企业是涉及的税种较多,税负最重的行业之一。纳税筹划是纳税人根据税法中的相关规定对企业涉税事项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对策与安排。本文主要思考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的必要性和现状、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的基本方法及在主要税种纳税筹划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新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共同规范的内容进行了说明;对两者在收入确认(包括销售额、现金折扣与销售折让等)、成本费用扣除(包括工资薪金、业务招待费等)、利润及利润分配(包括投资收益、企业捐赠等)三方面各项具体规范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逐一进行了比较。最后,在阐述会计制度与税法协调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构建我国税务会计的理论体系,考虑我国的国情并掌握好分离或统一的"度",注意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协调,加强会计制度与税法处理方法的协调等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6.
许凯 《华章》2013,(28)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在税前扣除、税收优惠和反避税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对企业纳税筹划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阐述了新旧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分析了新旧税法变化对企业纳税筹划所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新形势下纳税筹划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7.
税务筹划是指在符合税法精神的前提下,纳税人利用税法的特定条款和规定,并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对尚未发生或已发生的应税行为进行合理的筹划和安排,从而实现降低纳税成本和纳税风险的活动。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与利用会计政策两个方面来探讨企业如何进行税务筹划,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税法既定的范围内开展有效的纳税筹划对企业实现纳税最低化、费用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指出,当前企业在纳税筹划上主要存在观念落后、水平较低、人才短缺等相关问题,对此企业等组织要设法解决,充分挖掘纳税筹划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纳税筹划提供了新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因素,阐述随着电子商务税收法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如何把税法规定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利用电子商务找到可以操作的具体途径进行纳税筹划。  相似文献   

10.
所得税是以课税为目的 ,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由于会计与税收对损益和纳税所得计算时的目的不同 ,计量确认时间、方法不同 ,就导致企业计算出的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产生差额。所以 ,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 ,应按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加以调整。我国于1994年6月发布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中 ,允许企业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中任意选择。由于应付税款法只按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后计算缴纳所得税 ,而在会计处理上 ,对应纳税的调整并不反映在帐户上。这种方法容易理解 ,学生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11.
近来,随着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的修改,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广泛关注。文章先对中美两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进行介绍,然后通过简要比较,针对中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完善提出四点建议:采用混合所得税制,规范税前扣除标准:实行基本生计扣除加专项扣除法:对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监管。  相似文献   

12.
1995年,国家监察部。经贸委、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实行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向职代会报告制度的规定》。3年以后,1998年三部门又联合发文,再次强调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向职代会报告的规定。上级三令五申,下边贯彻落实情况如何呢?据沈阳市总工会前不久就此问题对3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调查,业务招待费能向职代会报告的有12家,占刀.5%,没有报告或报告了也是走形式的有26家,占6843%。这表明,上级的规定在企业中并没有很好落实。一位企业工会干部无奈而又苦恼地说,上边有规定,但在企业很难落实。反腐倡廉的规定、法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流动资金营运中的采购、存货、销售三个环节纳税筹划的具体操作,阐明企业可依据税法规定对多种纳税方案择优以获取最大节税利益。  相似文献   

14.
纳税筹划,是指探讨研究企业纳税人如何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在符合税法的前提下。通过筹资、投资、经营、利润分配等理财活动的精密安排而获得节税收益,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是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每个公民都有在遵守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缴税的权利。本文以个人所得税为例,对纳税人的各种纳税行为进行事前的规划,在不违法税法的前提下,达到节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新所得税法与原来的所得税法在税收优惠政策、税前扣除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企业面对相关规定的重大调整,需要寻找新的纳税筹划方法,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房地产企业的特点和房地产企业所涉及到的主要税种,结合房地产企业的特点,依照当前税法的规定对房地产企业所涉及到的三个较大的税种土地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进行了纳税筹划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误区一:纳税人就是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简析]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税法上又称为纳税主体,主要是指一切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及其他组织,所以,纳税人不仅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还包括依法需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误区二:在我国,具有纳税人意识的公民都是具体的纳税人。[简析]在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纳税人意识,都应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自己应尽的基本义务,并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但是,具有纳税人意识的公民并非都是具体的纳税人…  相似文献   

19.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是纳税也降低了个人的收入水平。在充分解读税法政策和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都有必要做好个人所得税筹划,减少不必要的纳税支出。  相似文献   

20.
税收公平原则是税法的基本原则,个人所得税税制的设计应符合税收公平原则。论文从税收公平原则入手,在2011年6月30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的背景下,分析了当前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中分类征收制、费用扣除标准、税率设计等方面欠缺公平的现状,并从税收公平原则的角度就今后如何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提出了从分类征收制向综合征收制转变,合理确定费用的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