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智红 《教育与职业》2007,(20):151-152
生态学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生态学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当前国内高校生态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从事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了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探究性实验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生态学实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实验是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但易受到时间、空间、设备等限制,生态学实体实验的开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和科研实践能力,以氮素循环实验为例,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将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相结合,构建基于虚实结合的生态学实验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基于以虚补实、以虚促实、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生态学中的竞争排斥实验为例,对生态学实验室实验中的现象进行了考察,认为生态学实验室实验也"创造"现象,但是所"创造"的现象在自然界中也能自发呈现,这与物理学实验不同,物理学实验所创造的现象更多的是人为建构,是自然界中不能自发呈现的;生态学实验的这种"创造"是一种弱意义上的"创造",部分重构了世界,模拟了自然,具有可操纵性及与世界相逼近的实在性;创造现象与追求现象的实在性,需要在生态学实验研究中加以权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构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的框架体系。该思想及体系对于国内开设普通生态学实验课程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并对生态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生态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与伪重复问题的关联进行了探讨。将生态学实验与传统科学实验相比较,进而从生态学实验对象的特点入手,分析了生态学实验可重复性的困难,认为实验室实验可重复性相对较高,但野外实验可重复性很低。根据实验设计的组成分析了伪重复问题的内涵与类型,并分析了导致伪重复的原因。分析了生态学实验可重复性与伪重复之间的关联,发现可重复性的降低与伪重复的出现具有一致性,不应对生态学实验强求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环境生态学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生态学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由此必须重视和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以"污泥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为例,设计了一个环境生态学研究性创新实验,详细阐述了该创新实验的项目背景和教学目标、实验构思及技术路线,实验材料和方法、样品测试和数据分析,以及科研报告撰写等内容,以期为环境生态学课程研究性创新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实验教学是生态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生态学实验并不完全适合一些非生态学专业学生,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较为适合非生态学专业的生态学课程中开设的实验,即大型土壤动物生态地理调查与分析,旨在推进生态学实验课程更加科学、丰富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实验"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重要课程,对掌握生态学理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非生态学专业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从丰富实验内容、调整实验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变考试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调动学生学习生态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是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手段,该文将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应用于生态学开放实验教学,设计了基于稳定性同位素的有机质分解测定实验。该实验探究性强,学生参与度高,拓宽了学生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认知,有助于学生了解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设计、参与相关生态学实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实验”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重要课程,对掌握生态学理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非生态学专业生态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从丰富实验内容、调整实验结构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改变考试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调动学生学习生态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学实验研究的具体案例,对"可重复原则"在生态学实验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应用策略:"不可重复的"生态学实验,不可强求其"重复",但如果是人为造成的,则应该加以改善,而且,"不可重复的"生态学实验,可以按照另外的"可重复原则",以尝试"重复";"可重复的"生态学实验,如果代价不大,可以按照"可重复原则"进行"重复"实验,否则,可以另辟新径,进行"对照实验"或"自然重现";在贯彻"可重复原则"的过程中,不能偏爱生态学实验的"可重复性",有意地进行生态学实验室实验或者生态学微宇宙实验,而较少进行中宇宙实验、宏观宇宙实验乃至野外微宇宙实验,降低乃至牺牲生态学实验的"真实性";不能偏爱生态学实验的"真实性"及其论证,如偏爱显著性,高估"显著性功效",损害其"可重复性",由此,应该量化"显著性功效",发现显著性偏爱,避免这一点;不能偏爱生态学实验的"正面"结果而嫌弃其"负面"结果,弃"负面"结果于不顾,进而不采取"可重复原则"对此进行"重复"实验。这种生态学实验"可重复原则"的应用策略与传统科学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提出 ,为我们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边疆地区 ,实践“三个代表”就是要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全面推进边疆地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李立  赵亚 《早期教育》2012,(2):11-13
以云南省普洱市为样本地区,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边疆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针对调研结果,研究者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边疆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实验是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巩固、实践能力和基础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生态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经验,本文围绕完善实验教学设施、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重视野外考察和完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论述了生态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为提高生态学实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构建高校生态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已经渗透到许多领域,成为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群。因此,生态学教学在内容上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在形式上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验实习中应结合地方资源和环境特点。本文从生态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习及本科生毕业论文等方面对生态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以期在保证生态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17,(6):88-93
高速铁路在缓解交通压力方面优势明显,已经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运营里程、在建里程、规划里程均居世界前列。高铁的建设扩大了吉林省边疆地区的客源市场,"同城效应"明显,使吉林省边疆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分析高速铁路的建设对吉林省边疆地区旅游产业的影响,从旅游业空间流动的视角观察分析边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适应高铁建设的需要,边疆地区应在旅游交通业、旅游景区、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行社等方向加强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17.
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大学生的民族构成、思维方式、学习基础等都有其特殊性,文章以新疆农业大学图志实验班的办学探索为例,摸索出大学生学风建设新思路,以期为边疆地区农科院校大学生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教育对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发展。文章通过对边疆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地特殊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影响边疆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期为进一步探索促进边疆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边疆地区危机四伏。在边疆危机和内地人口压力的刺激下,清政府和以后的民国政府相继推行移民实边政策,改变了炮地与边疆人口分布稠稀悬殊的差距。边疆地区移民人口的大量迁入,筑成了一道抵御外来入侵的坚实边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促进了边疆地区新的行政建置的设立,使国家控制力得到加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是当前高校主要的两类实验室,其功能及服务对象相对独立。然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两类实验室的资源共享受到限制,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及服务效益较差。利用生态学仪器设备季节性与便携性的特点,在"基础生态学大实验"的建设及教学过程中,对生态学实验室资源的共享进行了初步实践,以期促进生态学实验室资源的教学科研共享。通过总结该实验课程的教学经验及其他学者在设备资源共享上的经验,在学校构建共享平台的环境条件下,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实验技术人员需要增强共享意识、相互协作,以充分提高实验室资源的服务能力,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