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家族文化"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小说。通过对家族文化的代表文献"家范"的形成及内容的梳理,考察其对作为同一文化层面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把握现代小说作品所演绎的传统家范在转型期的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状态,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之间仍具有的某种脐血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鲁迅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虽然<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不是中国家族小说的典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所反映的鲁迅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弊端的批判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3.
面对中国的家族及其文化,<狂人日记>主要从反面透视从而形成了批判和否定中国家族及其文化的题旨;后起的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则逐渐转变了视角,并逐步形成了赞美和肯定家族及其文化的题旨.<狂人日记>的重要主题是启蒙,而后起的中国家族小说则随着时代环境与文化语境的变化,对<狂人日记>的启蒙意识给予了消解.<狂人日记>塑造了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并深刻地显示了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而后起的中国家族小说则塑造了用行动反封建的青年形象,形成了注重实际反抗的意义追求.这种不同的意义追求,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对<狂人日记>传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自身思想和艺术新质的表现,由此也体现了中国现代家族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以文化研究为视角 ,近二十年的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可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社会、历史、文化”型家族小说和“个体存在、心理、文化”型家族小说。“社会、历史、文化”型家族小说着眼点在对家族文化的思考 ,对传统家族伦理道德、文化人格持矛盾心态 ,肯定其凝聚力 ,否定其负面作用。“个体存在、心理、文化”型家族小说则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 ,关注个体在家族中的命运及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 ,表现出传统家族的解体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丧失 ,对传统家族文化扼杀人的生命力、创造力持积极的批判态度。两类家族小说对传统文化、人性的新思考折射出近年来人们文化思考的活跃和时代、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风气风貌,以隐性的意识形态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建设从自身家庭的角度上说,有利于家族和睦;从国家社会的角度上来说,有利于治国安邦。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优秀家风正在日益消减,被人们漠视,分析当代中国家风之忧患,有利于更好地树立家风意识和理念,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家族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写作家族小说的作家,其中巴金写作的家族小说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其作品的主旨意在对"五四"文学传统中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发扬。以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切入点,从作品的叙事对象,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分析;再次是叙事语言,分析语言的艺术特色和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总结巴金家族小说独特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7.
从“五四”到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在描写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时,主要着眼于对传统的批判,成功地树立了反传统家族文化的旗帜。到了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面对家族文化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不断对家族文化进行重塑。以《家》和《财主底儿女们》为例,从封建家长形象的变迁和叙述方式的转换这两方面论述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家族小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文化的解构是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家族小说通过对“家”的控诉,传达出创作者的文化价值判断,与近现代先觉的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形成互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就巴金的小说《家》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进行解读,具体从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家庭婚姻伦理入手解析小说中的故事主题,并从中就五四运动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0.
金晔 《文教资料》2013,(32):65-67
《家变》在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中别具“异”格,其行文语言、叙事结构、情节内容均呈现出鲜明的探索性和开拓性,这背后维系着作家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反传统的精神追求。王文兴在《家变》中所灌注的反传统创作追求,对现代家族小说的整体构型和发展趋向而言,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既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日家族文化的典范性文本。对“家”中的人伦秩序、父业子承、价值理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以阐明中日家族文化和家族叙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征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家族叙事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但对于家族小说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尤其是对叙事情感的探讨目前尚不多见。本文认为,新时期家族小说的叙事情感呈现出"崇拜与亵渎"、"冷漠与超然"、"反讽与嘲讽"的复杂态势,这既是当代作家对传统道德的文化反思与价值立场,又暴露出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中作家道德情感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文化小说,从文艺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其萌蘖起码有着两个方面的背景:一是,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历史发生了较五四时期更为剧烈而深刻的嬗变,现代商业意识及其对世态人心的浸淫,使得中国传统价值文明受到了更为严峻的挑战,痛失民族之本的危机感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于是,接现代史上两种文化论争之余绪,文化小说作家(特别是寻根派)提出了“文化寻根”的口号。二是,文学自身也呼吁建构一种全新的文本,以超越现实政治与伦理的囿范,获得更为充分的表现自由。其基本方式是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经验,向民族文化传统开掘。  相似文献   

15.
融合创新:中国现代设计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多学科几个角度的融合创新展望中国现代设计的未来.认为,在当今全球经济、文化、思想观念大融合、大创新的时代里,应坚持以"融创"思维来对中国现代设计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6.
京派小说的形象系统,深刻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从文学"民族性"角度切入,京派小说的形象系统主要表现为"童"化式的人物、"人"化式的景物和"灵"化式的家园,其中浸润着儒道互补的人本精神,京派小说对"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民族性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格局中,<白鹿原>作为家族母题小说在继承前代作家优秀文学传统的同时,从民间的价值立场对村落家族文化、宗法武的乡村生活进行了艺术的反映,对保守知识分子,走出家庭从事革命活动的旧家子弟的心路历程给予深入的揭示,成为当代家族小说创作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赛珍珠两种文化主体性平等关系的探讨入手,用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对赛珍珠跨文化的小说思想进行观察,从三个维度阐述了赛珍珠跨文化小说思想的意义:历史文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思想像一面镜子,使她可以搁置民族主义情绪,相对中允地评价中国小说现代发展过程中对自身传统的漠视与偏颇;现实文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思想像一个向导,使她能够关注中国小说的民间特性,从而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文化全球化的维度,赛珍珠的小说像一座桥梁,在沟通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方面做出的努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其意义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论鲁迅小说创作的家族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 ,鲁迅的小说以其格式的特别与表现的深切实现了我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正如他是我国现代乡土小说、历史小说、抒情化小说的开拓者一样 ,鲁迅同样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虽然他的小说《狂人日记》、《离婚》、《祝福》等不是我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典型 ,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家族制度、封建礼教的问题 ,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虚伪、害人的一面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构 ,为三、四十年代我国家族小说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他对女性不幸命运与精神悲剧的关注、对封建家庭叛逆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此后我国现代家族小说的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家》是中日著名的文学家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是两部家族叙事的经典作品。分别描写了中日传统家族的败落历史。因为中日文化的差异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艺术的手法、个人的经历的迥异,造成了两部同名小说的封建家族的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的不同点。两部小说都以家族关系和婚姻情况为叙事的轴线。巴金的《家》,婚姻的故事成为整个大家族败落的纵向条件和追求个性的解放。岛崎藤村的《家》,婚姻的悲剧促使家族溃散的病症和默默承受的苦果。巴金的《家》着重描写了家族长幼之间、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岛崎藤村的《家》重点描绘了家族兄弟间,在"负欠"的观念下,相互帮助或者争斗,都把整个家族推向了败落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