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这是从个人修养角度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知识和学问.与他的气质、气度和气魄,都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能把知识变为技能,能使学问成为智慧.那么他的工作、事业乃至人生境界,都会随之得以提升。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多读书的粗浅道理。  相似文献   

2.
陈力丹 《新闻界》2013,(13):77-78
<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三个前后存在的跨国的工人党组织,依次简称为第一国际(1864-1876)、第二国际(1889-1914)和第三国际(1919-1943)。第二国际公开宣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1893年的第二国际苏黎士代表大会上,(图1)白发苍苍的恩格斯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致闭幕词,他谈到会场上悬挂着的马克思的画像,感慨地说:"国际现在比以前强大得多了。我们应当根据这种精神在共同的基础上继续我们的工作。为了不致变为宗派,我们应当允许讨论,但必须继续  相似文献   

3.
佚名 《出版参考》2005,(12):28-28
语言,改变物体的位置。 人,从来就是从纹丝不动的姿态变为运动的姿态。被扭曲了姿态,一种我们所熟知的姿态。 信仰,等待筐里的面包。因为我相信了他的话,因此得有相应的回报。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们《莱钢报》有厂长足的发展。报纸由原来的周二刊变为周三刊,由铅印变为激光照排、胶印。报纸连续三年在全国企业报晋京展评中获奖。可以说,《莱钢报》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进步。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经营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们相识在军报招待所,因为是同行,且又同在胶东半岛服役,所以交谈起来话很投机,通过相互交谈、了解,他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人特实在,且勤奋好学。于是前发起我们想写一写他的念头。他就是拿起笔来能写,拎起相机来能照的某海防团战士报道员李冠荣。已入伍9年的李冠荣初稿报道时,只知不停地学,不停地写,总想某一天自己的名字也能变为飘着油墨香的铅字。然而,几个月过去了,草稿塞满了床头柜,报刊上仍然不见他的名字。对此,常有人给他开玩笑,说他不是搞新闻的料。他却暗中为自己鼓足了劲:干就干出个样子来。他听说驻地工…  相似文献   

6.
办报三招     
近几年来,我们《莱钢报》有了长足的发展。报纸由原来的周二刊变为周三刊,由铅印变为激光照排、胶印,自办发行。报纸连续三年在全国企业报晋京展评中获奖:1991年,获三等奖;1992年,获二等奖;1993年,获一等奖。可以说《莱钢报》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报社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办好报纸的关键我们《莱钢报》是莱钢党委和厂长的喉舌。那么,  相似文献   

7.
“无纸社会”的再思考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家F.W.Lancaster曾预言“无纸社会”即将到来。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他的预言正在一步变为现实。对此他并没有沾沾有喜,而是对“无纸社会”进行了更深入的理性的思考,提出牢记公共服务的宗旨、关注读者需求、热情为读者服务是我们职业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一年秋,湖北省竹溪县税务局一位干部向我们提供了魏巍笔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另一名“烈士”仍健在的重要新闻线索。这位老人现年63岁,与《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记叙的烈士张贵生姓名一字不差,在向我们提供上述情况时,税务干部还带了老人的复员军人证件。我们很快找到了张贵生。他说,他入伍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三营九连,与李玉安、邢玉堂、井玉琢等人在同一个班。当时,我们觉察出“三营九连”,与魏巍所写的“三连”不相符。张贵生解释说:“九连在三营即第三连”。张贵生向我们详细讲叙了书常站战役(即松骨峰战役)战斗经过。我们看了张贵生头部,确有不少伤疤。在他的臀部有一个乌黑色深窝,他说是取弹片留下的“纪念”。初次采访,使我们增添了信心。采访组  相似文献   

9.
随着纸质媒体生产方式、运行方式、传播方式的变化,新闻报道也由以往的静态变为动态,报网互动、媒体联动等新的传播形式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县(市)报道组该如何在上级党报的指导下开展新闻报道创新,是我们从事基层报道工作的同志需认真思考的。2007年,我们参与了浙江农民"种文化"的宣传报道。通过这一新闻宣传实践,我们对报道创新有以下三方面体会。  相似文献   

10.
站在一个普通记如何实现新闻作品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我们研读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评报》(以下简称《评报》)。媒体的总编辑,不可能天天去开会贯彻他的传播思路,不可能天天去向每个记编辑诉说他的灵感,不可能天天去评价每件新闻作品的优劣,更不可能自己天天去四海捉“鳖”。而《评报》则是把这些“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条途径。我们认为,《评报》具有如下四项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和几位同志到山东泰安采访三姐妹嫁给三个一等残废军人的感人事迹。采访起初很顺利,大姐、三姐全家都愉快地接受了采访,没想到却在二姐处“卡了壳”。二姐的丈夫对民政部门的优抚政策落实得不好和部队对他照顾不够而感到“憋气”。所以坚决不接受任何采访。尽管我们再三登门解释,好话说了一大堆,他就是无动于衷。这一下搞得我们食不甘味、睡不成眠。我们知道,这则新闻如果残缺不全,那么它的新闻价值会大大降低,必须再想方设法使他能够回心转意。于是,我们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又叩响了他家的门。恰巧他的三岁小男孩正在生重病,全家人急得团团转。我们二话没说,抱起孩子直奔县医院,又替他们垫上了100元钱的住院费。经检查,孩子患的是大脑炎,  相似文献   

12.
枕波踏浪,艺海扬帆,是军旅画家张忠年其人其画的真实写照。现任武警安徽省总队宿县地区支队政治处主任的张忠年,自幼酷爱绘画。1975年入伍后,更是常耕不辍。20多年来,他先后临摹了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国画大师的艺术作品,颇得精要。他的画清晰、飘逸,笔墨简炼、洒脱,画面灵动,不落俗套,诚如行家评价他说:“将水墨画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变为稳定性、确定性;将水墨画的空灵和虚幻变为丰富、充实……他的革新从另一个侧面发展了中国水墨画的传统。”张忠年的画室临近闹市,但他似乎毫不介意,只要作画,他便全神贯注地…  相似文献   

13.
我酷爱贾平凹散文。《月迹》是贾平凹的第一部散文集,连自序才35篇,几乎皆为精美佳作。精当巧妙,哲理连珠,朴实率直,语言纯正,是它总的特点。《爱的踪迹》是他第二部散文集,凡42篇。本集则有很大的变化,从向往哲理变为追求韵味,纯正的语言也开放潇洒,朴实的文风也愈加自然。《心迹》是他第三部散文集,共四辑。“百花”版的《商州三录》,有人称之为贾平凹第四  相似文献   

14.
杨驰原  高方 《传媒》2014,(11):8-11
正近年来随着大众报业集团的崛起,其掌门人傅绍万声名鹊起,虽然他一向内敛低调,但也还是不可避免地成了业界名人。为挖掘大众报业崛起的奥秘,本刊记者采访了傅绍万。这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记者第三次见到他,前两次是听他演讲,这次是对他进行专访。专访时,傅绍万没看任何资料,侃侃而谈,把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实践中的思考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缓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的印象是"如数家珍"和"了然于心",展现了他从大众报业的一名普通编辑到掌门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积累和不懈追求。三次见面,他三次提到了"坚定不移干报业,风吹浪打不  相似文献   

15.
女人当政     
我有一位小朋友,跳了槽,领导是三十几岁少妇,年纪和性别都是他最喜欢的,所谓“熟女”。他大喜——几分钟后变为大悲。熟女领导精细:卫生间的卫生纸用完了,立  相似文献   

16.
魏云 《大观周刊》2012,(6):232-232
语境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充分运用现成的语境,更重要的是要采用多种方法去创造语境,从而把我们的英语由“外语”变为我们的“第二语言”,让学生的“学习”变为“习得”。  相似文献   

17.
初识刘绍海同志是两年前,他单薄的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他待人诚恳朴实,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便由熟知变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刘绍海来自古郡琅琊,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书圣王羲之的故里。这片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土地且赋予了他满身的灵气,使他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刚学会拿笔的时候,就用那双稚嫩的手拿起了对他来说充满魅力的毛笔,初中毕业后他放弃了升高中的机会,毅然报考了县首届美术职业中专,入学后很快得到了老师的厚爱,倾心相授,又学习了素描油画等西方绘画美术,为后来迈向画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校期间,…  相似文献   

18.
这本书,记录了他的足迹。二十出头的时候,怀揣电影梦的他,一度食不果腹,靠父亲接济。50岁生日刚过两个月,《终结者》上映,600万的成本换来近8000万的全球票房,他摇身变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新宠。不惑之年,《泰坦尼克号》席卷奥斯卡。蛰伏十二载,他带着《阿凡达》王者归来,用天文数字般的票房新纪录,回击了所有的质疑。  相似文献   

19.
采访蔡林的时候,没想到这天是他小的专著《摄影一点通》完稿,也是他从事摄影理论写作整整十周年的日子,更巧的是这一天还是他48岁生日。按说这三喜临门,他该在家庆贺一番,可到他家里却不见他的身影。好在老母亲一句话提醒了我们,他准又在办公室,我们抬腕一看,已是晚上9点过了。当我们走到他的办公室时,见他正伏案疾书。在十年中,他编写出了21本摄影和电教专著,填补了国际国内摄影和电教理论领域的5项空白。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人韵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导语中的情,就是渗于新闻立意、贯穿新闻中的爱憎、褒贬、扬抑等情感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前移。这样,读者与作者实现心理情感上的换位,即作者之喜变为读者由衷的愉悦,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作者之怒变为读者强烈的正义感,使其产生拍案而起的冲动;作者之哀变为读者善良恻隐的心绪;作者之乐变为读者会心的微笑。我们在阅读《吃一江水,出两样人》这篇新闻(1994年9月12日《中国青年报》)导语时,不是也同样生发出对救人者(献身)的崇敬、对被救者(悄遁)的谴责之情吗! 那么,如何写出传情的新闻导语呢?笔者以为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