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可以用来叙述、描写和议论,也可以用来抒情。下面三副对联就是抒情对联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对联自古文脱胎而来,文气喷薄,如干莫不可逼视.构篇一字立骨,立意巧于避忌,行文回风激水、一波几折,遣词巧力并绝.寥寥数句,而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3.
4.
我从小就喜欢对联。那时家里穷,特别盼着过年。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对联。对联一贴,年味儿就浓了。我跑到大街上看对联,读读这家的,瞧瞧那家的,心里甜滋滋的。大年初一拜完年,我又跑到大街上看,遇到好对联,一遍又一遍地读,对那些字写得好的,还摇头晃脑一笔一画地模仿。  相似文献   

5.
何军海 《中国德育》2012,(10):63-64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在整天与数形结合的同时,还有一个偏好,那就是喜欢阅读对联。每次读到一副好对联,总感觉有一种震撼,无论是文字对仗的华美,还是思想内涵的深刻,都会给自己的心灵带来很大冲击。于是我就想,这种震撼是否可以传递给我的学生,哪怕只是一点点。  相似文献   

6.
经常在报刊上看到这样三副对联:其一,“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其二,“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其三,“有志者,事竟成,济河焚舟,十万秦师终入晋;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  相似文献   

7.
对联     
岑学贵 《广西教育》2006,(1C):19-19
春节到了,很多人家都有贴对联的习惯。那么,你对对联知道多少呢?  相似文献   

8.
写对联     
今年秋天,我家盖了新房,要上梁,就等着贴对联了。爸爸买了两张大红纸,叫我请邻居李大伯写几幅对联,我高兴地答应了。我气喘吁吁地跑到李大伯家,他却不在家,我只好拿着红纸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吟诗作对的传统体现了中华儿女的聪明和智慧.数学.以它的准确、严谨而著称.渗入数学的对联更是趣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对联的鉴赏     
《文科爱好者》2004,(16):79-79
对联是挂在厅堂上、书斋里以及亭台楼阁的门柱上供人鉴赏的。我们到一处名胜古迹、纪念地或风景区,如果读到几副好的对联,就会增添不少游兴;如果见不到一副对联,就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可见对联是人们文化生活中有普遍需要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1.
12.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具有很浓的人文性和很高的语言要求,对学生而言,对联的撰写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对联的撰写》一课,充分利用如皋的自然、人文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及练习的材料;同时,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下的现挂艺术,注意把握启发的时机和层级,把对联知识和语言训练有机地串联在一起,着力实现实中见趣、透中见活。  相似文献   

13.
读书对联     
读书人都爱读书。自古以来,不少读书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思想情趣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富有哲理,脍炙人口,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联构思讲究精巧,字词选用追求奇特,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和鲜明独特的风格。数字对联则是其中的一株奇葩,它与文字对联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中国的国粹,对对联乃是读书人的基本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对联故事     
《中学生阅读》2007,(1):63-63
明朝学士解缙聪明过人,很小就会吟诗作对。九岁时,父亲携他到长江边洗浴,父子把衣服挂在江边老树上,父即景生情,出一上联,要解缙对出下联。父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对联故事     
明代文人解缙家对面是一位富人的竹林。有年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人见了,就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便在对联上添了两个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  相似文献   

18.
歧义对联拾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会给人们带来交际上的不便甚至误会。但是,它也常被人们利用来满足交际中的某种特殊需要。修辞学上讲的“双关”,就是利用歧义现象的部分规律所构成的修辞手法。下面几则巧联妙对,即显示了歧义现象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黎琳 《语文知识》2000,(7):30-31
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像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语》、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谈》等都曾提到。《楹联丛话》说:“尝闻纪文达(即清代乾隆时学者纪昀)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等都有记载。如《蜀梼杌》说:“蜀末旧宋  相似文献   

20.
对联起源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既是化又是学。对联有两个源头:一是具有巫术性质的中国古代桃符、门神风俗;二是汉语言特有的对偶句学的演变发展。这两条线索不断向前发展,最后交汇融合,便产生了春联,现代意义上的对联则是由春联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